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张志春]郭沫若与服饰文化(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博客-秦岭醴泉── 张志春 参加讨论

    
    但他始终未将服饰列为专门议题来研究。他只是思考过,研究过某些服饰命题。服饰对于他而言,是有一定见解的学术对象,文学创作中的意象。在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中,时不时地就会出现服饰的核心意象。
    郭沫若等生前最喜欢穿千层底布鞋。1962年,郭沫若还特意为内联升布鞋写诗:
    凭谁踏破天险,助尔攀登高峰。
    志向务求克己,事成不以为功。
    新知虽勤摩挲,旧伴每付消融。
    化作纸浆造纸,升华变幻无穷。
    同样写鞋子,这让我想起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Poetry,Language,Thought》的一段诗意盎然的话语:
    我们挑选梵高一幅著名的油画《农妇》为例,他曾多次画过这样的鞋……
    从这双穿旧的农鞋里边黑乎乎的沿口,可以窥见劳动步履的艰辛。在这双农鞋粗
    陋不堪、窒息重印的沉重里,凝结着那遗落在阴风猖獗、广漠无垠、单调永恒的
    旷野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与滞缓。鞋皮上粘满了湿润又肥沃的泥土。夜幕低垂,
    荒野小径的孤独寂寥,在这鞋底下悄然流逝。这双鞋啊!激荡着大地沉默的呼唤,
    炫耀着成熟谷物无言的馈赠,以及冬天田野休耕之寂寥中不加解释的自我拒绝。
    这双鞋啊!它浸透了农人渴求温饱、无怨无艾的惆怅,和战胜困苦时无语的欢乐;
    同时,也隐含了分娩阵痛下的颤抖和死亡威胁下的恐惧。这样的器具属于大地,
    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护。从这被保护的归属中,器具自行上升到它的“栖止于--自身--之中。”
    海德格尔虽隐居山林,却对一双油鞋子思绪万千。梵高油画中的农妇的鞋子,深切抒发的是沉甸甸的况味,是人情世态的写照,更是哲学思辨的倾喷。而在郭沫若这里,皮鞋似早成为都市的新宠,但布鞋意象仍那么崇高,它是一个殉道者的意象,既寄寓奋斗拼搏的志趣与功成不居的意蕴,又显现其谦谨而辅佐他人登高的牺牲精神;既有儒家谦谨克已的内敛,又有直面悲剧的无奈、寂寞与洒脱,在生命的轮回变幻中感悟自由。这里,诗趣与哲思相对并出,文化和生活互渗互溶。海氏激情中理趣格局有棱有角,郭氏宽慰里悲凉之雾弥漫四周。海德格尔的诗意抒泻中笼罩着浓郁的哲学氛围,而郭沫若的悲悯叹息中让人感受到宗教情怀。
    郭沫若1962年曾对海南黎族妇女的黥身纹脸感慨题诗《咏黎族姑娘》:
    雕题嫠面传闻有,今到海南始见之。
    黎族衣淄成习尚,妇容黥墨足惊奇。
    虽云古道存民俗,想见奴徽剩孑遗。
    幸见小姑逢解放,玉额含笑报春晖。
    黥身纹脸是黎族妇女用血肉刺出的富有意味的图纹,它或许是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积淀,但置身于此中的生命个体则需承担极大的痛苦与危险。郭诗的感慨有着与现实对话的意味和历史的深度,他是从历史进步的角度,特别从女性健康的角度来观照这一服饰民俗现象。他的诗歌或可说是对既往纹身现象消失的超越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