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张志春]郭沫若与服饰文化(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博客-秦岭醴泉── 张志春 参加讨论

    
    而将服饰归于工艺(器用)类,说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郭沫若似乎有意将传统服饰视野中的政治伦理文化意味悬置起来,出之以实用理性目光,他给沈从文书序呈现出的就是这一目光。
    1964年沈从文完成服饰文化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郭沫若为之序:
    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着的。古代服饰是工艺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资料甚多,大可集中研究。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种兄弟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遗品大率出自无名作家之手。历代劳动人民,无分男女,他们的创造精神,他们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毅力,具有着强烈的生命脉搏,纵隔千万年,都能使人直接感受,这是值得特别重视的。
    郭沫若对服饰内涵的作用和价值的认定,是研究服饰文化与华夏文化关系的宏观定位。或者说,郭氏为自己所确立的服饰文化格局。他虽涉猎众多,无暇对此作系统的研究与表述,但借做序之机,谈出内心深处的思考。这里有诸多丰厚的内容几乎浓得化不开,可以化解为多项命题展开研究。如服饰将生活与艺术融而一体;古代服饰资料甚多,可专门研究;以服饰为线索可追寻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各民族间的跨文化传承每每以服饰为最;服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生命意识的感性显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命题大约或多或少地带着郭沫苦的生命体验与学术期待。倘能展开写出,应是中国当代服饰文化一大收获。遗憾的是如六朝短赋,刚开头便煞了尾。如此写序太别致,太超脱,不提作者名姓,不提书名,不褒贬此项研究的功过,可能对沈从文的研究有着某种意味的保留。而且序文仍将服饰拘于工艺美术领域,或将其创造限定于劳动人民层面,无论如何,是有着时代和思想的局限的。它本身影响着郭沫若对于服饰文化更深层的掘进与展示。
    在我看来,倒是郭沫若对服饰的题词“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更为博大与精辟。它可以作为郭沫若服饰文化观的代表作,也是上外世纪中叶中国服饰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这一段话语不同的报刊都有,在互联网上更是多见。或说郭沫若1956年在北京服装展览会的题词中写道的:“衣裳是文化的表现,是思想的表现,是体现科技水准,是反映民族、时代,更是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修养素质的具体化。”有的网站上是这样的:“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从人们对服饰的选择,可以窥测到他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底蕴”还有这样的版本:“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社会主义带来了永恒的春天,我们要有适应季节的衣裳。”但这些文本的原始出处似稍有含糊。需要细加考释,搜集原初的文本。但无论如何,这两句是郭对服饰文化深刻而精到的认知。或者说超越了他以往对于服饰的观念。这是一个境界更为高远内蕴更为博大的涵盖与揭示。这让我们想到古人,路易十六曾说服装是时代的镜子;还想到来者,法国文化部长为伊夫·圣·洛朗北京服装展览会的题词:“兼具艺术和工业各方面特质的时装是整个时代的表情,表达一个时代的灵魂和能量。”相比而言,郭沫若的表述更为简洁,更为开阔,更为深刻。
    综上所述,郭沫若对于服饰文化的关注与研究,有着时代命题求解的特殊氛围,也有着诗人与学者写作与研究的视野与兴趣。他虽未集中精力在服饰文化领域大显身手,但在所涉及的范围内,如在历史研究中,在考古研究中,在诗歌创作中,在相关性服饰著作的序跋中,在即兴题辞中,都有对服饰文化研究重要的推进。留下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作品,留下了可贵的服饰文化思考的结晶。这是值得珍重与研究的。
    参考文献: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②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原载《郭沫若学刊》2009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