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黄昌林]叙事结构的语言学模式(6)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传播学论坛 2009-04-09 黄昌林 参加讨论

    5、考验及其结果。考验的意思是对正常秩序的破坏或异化,结果就是消去异化所带来的影响。考验共分3次,每次都含两对功能A和F,以及一个被视为每次考验之特定结果的单一功能。他们按叙事顺序表达如下:
    得到辅助者
    消除匮缺
    辨认
    “消除匮缺”是个正功能(非C3),它与自身的负转换即“匮缺”(非C3)对立。“辨认”表现为“信息的接受”(非C1),与其正义素即“标记”(C1)以及“情报”(非C1)对立。与“得到辅助者”对应的是缺乏英雄气魄,即“顺从”(非C2/非C2)。
    经过缩减,格雷马斯得到了最终的功能清单:
            秩序破坏                              再整合
         与                                     与
      异化                                秩序恢复                                                  主要考验
    
    资格鉴定
    非P1(F1+C1非C3)
    寻找
    非P1d  F1P1(A3+F3+非C1)C2C3A(非C3)
    要求
    A  =  契约(指示/接受);
    F  =  斗争(迎对/胜利);
    C  =  交际(发出/接收);
    P  =  在场;
    d  =  快速位移。
    格雷马斯进一步分析了叙事的非时间性和历时性成分。非时间性成分是通过叙事结构的纵轴来表示的,依普罗普的之见,叙事必须遵循一个连续顺序,而格雷马斯的缩减则要求对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纵替换的和非时间性的解释。有效的功能配对必须满足“蕴涵关系”这个条件,既“非S         S”,因配对功能的义素内容中存在分离关系而能转化为“S  VS  非S”,从而使我们能够把功能感知为基本意义结构。这一纵替换关系解释是从整体上把握叙事意义的条件,因而使将叙事解释为一个非时间性简单结构成为可能。“考验”可以被视为一个不可缩减的核心,它能阐明叙事为何被定义为历时性进程。叙事包含了3次考验:资格考试、主要考验和嘉许考验。考验定义了叙事的历时性,并构成叙事的纽结,但它远未穷尽叙事。因为除了“斗争”(F),考验的其他构成成分可以说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它们的语义上的投入,它们的意义,只能来自于语境,也就是来自于考验之前或之后的叙事序列。
    因此,从纵轴上理解叙事,便能在社会领域和个人或个人领域之间,在个人命运和社会命运之间建立起关联。照这样理解,叙事不过是显示了存在于集体价值观念层面上的各种关系,不过是这些关系的可能的表现形式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