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陶立璠]中国的面具文化(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 陶立璠 参加讨论

    中国傩文化历史演变示意图:
    

    商、周、
    
    春秋战国时期
    

    宫廷傩仪、
    
    乡人傩同时并存
    

    秦、汉时期
    

    傩仪宫廷化的极盛期
    

    三国、魏晋、
    
    南北朝时期
    

    宫廷傩仪的消歇期
    

    隋、唐时期
    

    古傩向今仪转变期
    
    傩仪开始复归民间
    

    宋   代
    

    今傩形成、傩的戏剧化
    
    傩与民间信仰相结合
    

    元、明时期
    

    宫廷傩完全消失
    
    民间傩继续传承
    

    清   代
    

    宫廷傩被萨满祭祀所取代
    
    傩戏进一步深入民间
    

    近代和现代
    

    傩以戏剧的形式
    
    继续在民间传承
    

    三、中国傩文化的特征和民俗功能
    中国的傩文化,始终是巫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原始形态是戴着假面具的“驱鬼逐疫”巫术。大约在公元前 16世纪的商、周时期,傩仪活动就已有了一整套固定仪式。近几年来傩文化引起学者们注意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国古代的傩祭和傩仪,是中国巫文化的源头之一,它很早从民间走向宫廷,并成为国家大典(礼仪)。统治阶级的重视,对中国傩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其绵延不断,延续传承将近4000年;二是古代傩仪中,面具的使用由娱神向娱人的方向发展时,加进世俗故事表演后,形成了中国戏剧的雏形。这对中国戏剧发生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当20世纪80年代初,傩戏研究展开时,中国的戏剧理论家们惊呼:“中国的戏剧史要重写”。
    中国的傩文化从形成上看,是一种使用面具的巫术:从内容上看,它的功能主要是驱鬼逐疫。所以傩文化无论在历史的流传过程中产生怎样的变异,它的核心,即面具的使用始终不变。也就是说,鉴别傩文化的重要标志是面具,即凡使用面具礼神或驱鬼逐疫者,均属傩仪范畴:凡戴面具表演戏剧故事的,属傩戏范畴。为此,中国北方诸民族的萨满信仰,特别是满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等民族信奉的萨满跳神,在仪式进行中不使用面具,所以它不属于傩文化范畴。少数受到汉文化影响的萨满,如汉军旗萨满,跳神时也使用面具,这只是例外。
    除傩和萨满信仰之外,中国各地、各民族中,还有传承许多其他巫术事象,如汉族的神汉、巫婆、打卦(占卜)、算命,少数民族中的各类巫术信仰等,此类活动,有些与傩文化有关,有些则与傩文化渺无相涉。
    傩,即是一种巫术活动,又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它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一直发挥其民俗功能。这种功能概括起来有如下数种:
    一、祈福禳灾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祈福禳灾都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这种群体活动,大都安排在农闲季节或大型的节俗活动之中。在古老的农业社会,人们对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最为敏感,春、夏、秋、冬季节更迭,这本是自然规律,但在古人的眼中,它却与人们的生死观念相联系。冬尽春来,被认为是旧的一年的死去和新的一年的诞生。所以每当冬季来临时,总是增加人们的对自然界的畏惧和恐怖心理,他们不认为这是自然现象,而认为是鬼魅在作祟。为了驱除邪恶,祈求平安,他们为新与旧、生与死设计了一种交界处,这一交界处就是每年的 “除夕”。这一天,宫廷里照例要进行大型的傩祭,借以驱除阴气(寒气)。主持这一傩祭仪式的是巫师方相氏、十二兽(或曰十二神)、侲子等。其中方相氏和十二兽戴假面具。到了汉代,傩祭变为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仪式进行的过程看,每当举行傩仪时,方相氏带领十二兽和侲子,在宫廷的各个角落,施行从里向外的驱赶,将鬼疫逐出门外后,便在门口设置辟邪物,如挂桃符、苇戟,设神荼、郁垒像等。宋代以后,除夕举行傩祭的仪式才渐次消失。现代,在傩戏表演之前,由巫师举行的请神仪式,是古代傩仪的余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