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施爱东]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18)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作者提供 施爱东 参加讨论

    【杨早】
    郭德纲的许多作为,实际上是违反“相声社会”传统法则的,比如“砸挂”,一般如果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传统相声艺人也都会有所顾忌。更何况后来郭德纲在博客里说汪洋自小练功不勤等等,那就不是砸挂而是“砸人饭碗”了,这在旧时候是缺大德的事儿。再说杨志刚事件,无论如何郭德纲是叫过杨“师父”的,后来两人翻脸,不征得前师同意又重投明师,这也罢了,还不断在各种节目中批评、讽刺这位过去的师父,这也是严重违反传统相声界道德的做法。可是,对郭德纲的人气毫无影响。
    这说明,所谓“复兴传统相声”,是典型的“六经注我”,是郭德纲、德云社与白领听众的一起合谋,其本质还是“娱乐”,只要有娱乐,传统云云,不过是谋取合法性和超越性的手段。而说到娱乐的方式,古今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注释:

    [1]北京的秋天:《郭德纲:我愿意听你的相声一直到死》,网页《相声公社·演出评论栏》。2006年11月17日。http://www.guodegang.org/bbs/read.php?tid=58435&fpage=1
    [2]刘宗迪:《刘宗迪专栏》,网页《天涯博客》,2006年10月6日。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liuzongdi&idWriter=0&Key=0
    [3]郭德纲:《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张立宪主编《读库》,北京:同心出版社,第74页。
    [4]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相声溯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07页。
    [5]金名:《相声史杂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页。
    [6]刘光明:《古代说唱辨体析篇·前言》,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7]东东枪:《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张立宪主编《读库》,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8]此表制作主要参考书目为:王决、汪景寿、藤田香《中国相声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以及相关艺人的师承介绍。
    [9]王决、汪景寿、藤田香《中国相声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第71页。
    [10]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相声艺术论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9页。
    [11]王决、汪景寿、藤田香:《中国相声史》,第74页。
    [12]邹明华:《专名与传说的真实性问题》,《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13]张次溪、赵羡涣:《天桥一览》,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第77页。
    [14]侯宝林、汪景寿、薛宝琨:《曲艺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180页。
    [15]赵景深:《序》,金名《相声史杂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16]王决、汪景寿、藤田香:《中国相声史》,第87页。
    [17]蔡源莉、吴文科:《中国曲艺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168页。
    [18]叶怡均:《侯宝林相声艺术在台湾之影响》,《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
    [19]于世德:《我这半辈子》,转引自王决、汪景寿、藤田香:《中国相声史》,第223页。
    [20]老舍:《老舍曲艺文选》,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第193页。
    [21]老舍:《老舍曲艺文选》,第210-215页。
    [22]老舍:《老舍曲艺文选》,第206页。
    [23]薛宝琨口述,夏榆整理:《他们当年说相声》,《南方周末》2007年1月4日。
    [24]王决、汪景寿、藤田香:《中国相声史》,第264页。
    [25]郭德刚:《话说北京·前言》,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
    [26]引自东东枪:《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张立宪主编《读库》,第15页。
    [27]坐看云起时:《郭德纲要说的话》,网页《相声公社·班主办公室》,http://www.guodegang.org/bbs/read.php?tid=15550&fpage=1
    [28]郭德纲:《我叫郭德纲》,2005年底至2006年初连载于新浪博客《德云班主》,http://blog.sina.com.cn/m/guodegang,此文现已删去,但已经在网上广为流传。
    [29]老舍:《老舍曲艺文选》,第190页。
    [30]宣炳善:《在“传统”与“发明”之间》,《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五届会议·台湾》,2006年10月5日。http://www.pkucn.com/chenyc/thread.php?tid=7005
    [31]吕微:《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32]网页《百度贴吧·郭德纲吧》,2006年4月25日,http://post.baidu.com/f?kz=95673701
    [33]徐德亮:《称王惟我万人迷》,《法制晚报》,2006年11月4日A19版。
    [34]郭德纲:《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
    [35]东东枪:《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张立宪主编《读库》,第43页。
    [36]高玉琮:《传统相声的回归与相声艺术发展》,《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
    [37]郭德纲:《郭德纲要说的话》,网页《相声公社·班主办公室》,http://www.guodegang.org/bbs/read.php?tid=15550&fpage=1
    [38]引自东东枪:《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张立宪主编《读库》,第41页。
    [39]张漪:《郭德纲曾亲创剧本支持 因不满评委导致退出?》,网页《新华网·文娱频道·星闻·内地港台》,2006年10月5日,http://news3.xinhuanet.com/ent/2006-10/05/content_5169960.htm
    [40]《相声公社·剪报箱·郭德纲还了10年债不知草台班还能火多久》,2006年3月8日,http://www.guodegang.org/bbs.../simple/index.php?t19396.html
    [41]东东枪:《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张立宪主编《读库》,第18页。
    [42]跃宏网景:《网络日志》,网页《Windows Live™ Spaces·共享空间》,http://besthong.spaces.live.com/blog/
    [43]可参见王霄冰:《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西村真志叶、岳永逸:《民俗学主义的兴起、普及以及影响》,《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6期。
    [44]仲林:《图腾的发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第四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编印,2006年7月。
    [45] E·霍布斯鲍姆、T·兰格著,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46]徐晓燕、晓风:《台湾相声剧花落内地——访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今日中国》,2002年第5期。
    [47]夏波:《“相声剧”是一种什么样的戏剧?》,《中国戏剧》,2002年第5期。
    [48]阿兰:《台湾相声北京安“家”》,《两岸关系》,2002年第8期。
    本文原刊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