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陈建宪]文化创新与母题重构(5)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学苑出版社网站 陈建宪 参加讨论

    历史发展峰回路转,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机遇。人类的传播方式经历过几个大的变化,从口头文化、印刷文化发展到电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口头文化的产物,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者与接受者同时在场,在传播过程中双向互动。曾几何时,印刷文化和电视、广播等单向传媒对口头文化造成巨大冲击。但到了今天,大众传播手段从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旧传媒发展到了新传媒时代,即基于网络通讯的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又从单向传播回到了互动传播,网络使民间表达得以实现,双向互动轻松完成。网络为大众提供了积极建构共享意义的便利条件,使民间文化基因有了重新复活的物质基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涅槃新生创造了条件。
    现代化的产业运作模式中,创意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异军突起的一种文化创新方式。所谓创意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人们在消费时代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休闲和娱乐产品。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影、音乐、表演、出版、电脑游戏、电视广播,包括旅游、博物馆、美术馆和体育等,都属于这个行业。由于创造性是产业运作方式的核心,因此其成败常常取决于创意产品在风格、基调、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独创性,取决于产品唤起集体情感的心理力量。所以,保存着集体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而然成为最有价值的创意素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的联姻,有着不可限量的前景。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似乎已经有了相当的“文化自觉”,如几个获得巨大成功的产品,从《哈利·波特》、《怪物史瑞克》到《达·芬奇密码》,都是将解构了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元素,以现代形式重新组装起来。近年出品的一些电脑游戏,如美国暴雪公司的《暗黑破坏神》和台湾大宇公司的《轩辕剑》、《天之痕》等,也按这样的方式操作,相当成功。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转化的自觉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硬币总有两面。笔者在鼓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重构的同时,也知道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滥用等。笔者十分赞同冯天瑜先生在谈到对神话资源的利用时所发表的意见:“神话资源转化必须警惕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把神话资源的转化视为伪民俗、伪神话活动,认为这种转化不可能还原神话本真,因而反对进行神话资源的转化研究与实践;另一种倾向刚好相反,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神话资源转化可以任意夸张、想象,以当代人的观念与需求为标准,尤其在商业文化与政治思想的复杂支配下,完全悖离古典资源(包括神话)的本意与原型,对古典资源任意歪曲。显然这两种倾向都非常有害,必须杜绝。”{1}
    国际学术界从20世纪50年代始,就对“伪民俗”(fakelore)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至今没有定论。困难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有形文化遗产形态完全不同,它以口头讲述和行为传承等动态方式存活,始终与变化着的文化语境相适应,表达的是当下传承主体的鲜活情感。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中国四大传说,往往涉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古典形态、现代形态和多种过渡形态,至今仍在不断被重新改编。我们怎样判定哪种形态是“伪”哪种是“真”呢?曾任美国民俗学会主席的道尔逊(Richard M. Dorson),对“fakelore”曾作了这样的界定:“fakelore是那些声称是名副其实的民俗而实质上是假造的或人工拼凑的作品。这些作品不是出自田野采录,而是来自较早的文献,或是来自一条不断反刍的新闻资料,或者甚至纯粹出自虚构。”(Dorson,1969:60)道尔逊对所谓的“伪民俗”严辞谴责,但阿兰·邓迪斯教授却指出:德国的格林童话、芬兰的《卡列瓦拉》和美国通俗文学中塑造的保罗·班扬,都不是纯粹的原生态民间作品,但这些作品在所在国却引起了人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关注,对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有关决策者如果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实行科学决策,是能够避免对遗产的粗暴破坏的。举一个例子,2006年五一节,武汉市一个新的文化景点——大禹神话园正式向公众开放。武汉作为一个水患严重的城市,防治洪水历来是市政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武汉最险的防洪地段之一——长江汉水交汇的龟山脚下,自古有不少与治水相关的宗教建筑,其中一个是著名的龙王庙,另一个就是禹稷行宫。在设计江滩建设时,为了把防洪设施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使江滩建设展现人文风貌,武汉市决定在原有禹稷行宫基础上,建设一个大禹神话园。作为一项政府工程,邀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直接参与工程的论证和建设。这一工程聘请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建筑学及艺术设计等方面的学者组成专家组,在确定神话主题、选取神话故事、形象塑造原则和景观规划、艺术造型等方面,努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这样做的结果,既保护和弘扬了大禹神话的精神传统,也赋予了其时代的内涵,同时结合武汉的水文化特点,突显了城市的文化特色与精神风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传统,其结构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由具体的情节、形象、仪式、行为等构成的文化母题,形成一种带有符号意义的精神基因;另一个是这个文化母题在某个具体时空中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与时俱变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陈出新,应该是精神内核不变,象征符号不变,母题不变,但是表现形式却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充分的现代化。现代人喜欢什么形式,动漫、口袋书、游戏、影视等等,都可以。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是经济包袱而是珍贵资源。对这种资源首先要抢救和保护,并通过文化创新来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通过功能转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新的功能,才可能真正地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形式是母题重构式,旧时代的非物质文化体系会消亡,但其中许多基因仍有活力,通过现代形式的基因重组,在保持精神内核和象征符号不变的前提下,它们能够以现代形式复活。创意产业的兴起,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复活和弘扬的一个极好机遇。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