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之处在于,就在列维-施特劳斯认为人口增长带来有害影响的同时,他又在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中对人口问题大感兴趣,还主动组织了几场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会。
此次演讲结束后,列维-施特劳斯与教科文组织理念之间的分歧变得明朗化。他认为,教科文组织希望调和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是误入歧途:文明的进步带来人口增长,鼓励文化交流,但这会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另一方面,人口趋于饱和,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于竞争对手的不宽容和敌意。在这种情况下,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权利对其他文化不闻不问,甚至可与之分庭抗礼。这就相当于颠覆教科文组织极力捍卫的观点——人类的本性是可以接受其他文化的,并且愿意与其他人合作,取而代之的是列维-施特劳斯的观点——人类的天性是对其他文化持有保留,假如不是敌意。 按照列维-施特劳斯给出的温和定义,仇外心理是对其他价值观的不敏感,从一种可以修正的文化现象转化为一种无法消弭的天性。列维-施特劳斯由此认为,教科文组织的项目从某种角度说是无效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和打击偏见这样的社会行动来改变我们固有的人性。 这些话使得听众大为震惊,不难想像出教科文组织的员工当时是如何窘迫。演讲结束后,这些人在走廊里遇到列维-施特劳斯,纷纷表示他们不愿听到自己坚持恪守并引以为豪的组织信仰竟然遭到质疑。邀请列维-施特劳斯来发表演讲的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也神情沮丧。列维-施特劳斯在1983年为《远处的风景》一书撰写序言时记录下了这次事件和当时人们的反应:“那可真说得上是丑闻。”《种族与历史》的演讲全文收入了《远处的风景》〔法语版由Plon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由Basic Books出版社出版〕。 多样性:值得保护的珍贵遗产
24 年后,列维-施特劳斯再次登上教科文组织总部大礼堂的讲台,应邀在庆祝教科文组织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发表演讲。这一次,他的演讲引发的观众反应与前一次完全不同:全场起立,对演讲者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让人想不通的是,列维-施特劳斯在2005年的讲话内容同1971年的演讲基本相同。他再一次说到,人口爆炸是一场灾难,是造成当今社会各种弊病的元凶,导致文化多样性被消磨殆尽,要保护文化多样性,人们必须限制彼此之间的交流,并保持距离。 在1971年引起争议的观点到了2005年能够在教科文组织赢得热烈赞许,是由于教科文组织的信念在这25年来发生了转变,越来越接近列维-施特劳斯首先倡导的一些观点。教科文组织的基本项目计划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教育行动,目的是实现社会进步和构建“新的人类团结”。借用《基础教育,所有民族的共同基础》(1947年)一书中常见的一句话:实际上,这种方案希望在世界各地推行主要由西方人创建的同一种文化模。1940年代末,这种统一运动被视为革命、进步和有益的尝试。到了2005年,教科文组织的观点同最初的构想之间已经有了很大差距。“统一”这个词有了一个令人生畏的新称呼——“全球化”,它被视为多样性的威胁,而多样性不再被视作进步的阻碍,而是应当受到保护的珍贵遗产。几十年以来,列维-施特劳斯始终捍卫这一观点。21世纪初,他能够看到教科文组织已经接受了他的观点。这位人类学家的人文主义立场和教科文组织的使命终于产生了新的共鸣。 Wiktor Stoczkowski,任职于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著有《人类学:对世界的看法》、《列维-施特劳斯眼中的种族、文化和历史》(2008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