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土社会的文化是多样的,包容了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在不同文化群体长期交往的生活实践中,生发了民众处理文化差异与冲突的生存智慧。通过对北京西郊一个具有悠久传教历史的天主教村落的考察,选取对于乡村天主教群体与乡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祭祖与丧葬仪礼活动的描述和分析,指出生活实践中的包容与变通,维持了群体日常生活的再生产和乡土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民众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存智慧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其把握需要在对乡土社会文化整体性与多样性感悟与体认的基础上,揭示、理解乡土社会的文化逻辑及乡民日常生活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乡土社会;乡村天主教;生活秩序;生存性智慧;实践逻辑 作者简介:曹荣,男,民俗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俗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俗学视域下的乡村基督教群体的日常生活研究”(项目编号:12CZJ021)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乡村基督教群体的信仰与生活研究”(项目编号:11ZXC011)的阶段性成果。 乡土社会是多元的,它包容了许多异质性的群体和多样性的文化。即便在一些具有强烈共同体意识的地域社会中,外来文化的嵌入,及其与地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也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传统的亚文化群体。甚至在一些村落中,乡民的生活文化也会展现出多样性和明显的差异性,村落内部也由此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这些群体既需要保持其身份边界,又需要时常化解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生活实践与观念上的冲突,以维持群体日常生活的再生产和乡土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稳定。事实上,这种建立在交往、变通和包容之上的生活实践包含着民众处理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智慧,作为一种实践性的生存智慧,也是一笔重要的、值得保护的文化遗产。 自17世纪以来,作为外来宗教的基督宗教不断地渗透到中国社会中,一些天主教的传教士在乡村社会中持续地传教,形成了一些历史悠久的天主教村落。[1]嵌入到乡土社会的天主教,在与乡土社会各群体的互动中,逐渐成为乡土社会权力文化网络的一部分[2],甚至成为一些家族、村落或地方社会的传统。[3]乡村天主教信徒也成为乡土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民”,他们互称为“教友”,称地域社会中的非天主教信徒为“大教的”。无疑,天主教的进入和乡村天主教群体的形成,造成了乡土社会生活秩序的紧张。特别在祭祀、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乡村天主教群体不得不去面对“礼仪之争”带来的冲突。过往的研究大多注意到在一个特定时段中,“礼仪之争”造成的家庭、家族、村落、地域社会的分裂与隔阂。[4]但是,从一个长时段来看,从乡土社会的日常生活来看,乡村天主教群体在地域社会中生存和延续,需要在与其他群体交往的基础上,有效地去处理外部生活实践与内在观念上的冲突。这种处理差异、冲突的策略和智慧,既是乡村基督教群体得以生存、延续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维护乡土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机制。 本文拟通过对北京西郊门头沟山区一个具有悠久传教历史的天主教村落的考察,选取对于教友与乡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祭祖与丧葬仪礼活动的描述和分析,探讨乡土社会中的天主教信徒处理生活实践中观念、行为冲突的生存性智慧。 一、桑村:一分为二的村落 桑村是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山区的一个的村落,以张、杨两姓为主要姓氏。2007年的桑村的户口统计显示,桑村现有人口776人,424户人家。[5]由于主要姓氏的家谱、祖坟都在“文革”时毁没,村中主要家族的老人也都无法确切地说明村落形成于何时。但是直至今天,村里还流传着张姓祖先张奔奔、杨姓祖先杨大脚表兄弟[6]从山西大槐树迁居于此的传说,认为张姓、杨姓都是“一个根子来的”,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桑村的村落空间被天然地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是一个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只在南面有一个三米宽左右的口子连接着南部的聚落。从地形上,桑村被天然地分成了两个聚落,而北部的小盆地就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小聚落。村里人将北部的聚落称为“后桑村”、“后村”,将南边的聚落称为“前桑村”、“前村”。 不仅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二分的状况,桑村的信仰空间也一分为二,界线分明。早在鸦片战前,就有外国的神父在桑村建立简易的教堂传教。[7]道光年间,与斋堂川地区的其他村落一样,桑村也有一座龙王庙,叫玉林寺。每逢天旱久不下雨,大教村民就会到玉林寺的龙王像前求雨。而玉林寺并不在前桑村,而在后桑村北部的一条河沟旁。对于后桑村的教友来说,龙王是“邪神”,在他们住房附近拜邪神是难以容忍的。当时,虽然前峪也有教友家庭,但后峪的教友更为集中。道光五年(1825年),信奉天主教的教徒把玉林寺里的龙王泥塑像,投到河里,一直冲到了桑村东边的村子。这一事件引起非天主教村民的愤怒,村落内天主教群体和非天主教群体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后,在地方乡绅的调解下,信仰天主教的群体和非天主教群体相约达成协议,信天主教家庭集中到后桑村住,信“大教”的家庭集中在前桑村住。这样原本作为整体的村落一分为二,形成了前桑村和后桑村两个分立的生活和信仰空间。[8]这一事件作为村落历史中重要的事件,至今仍然为村落中教友群体和大教群体所记忆。村里人自然而然地将村落中的人群分为天主教信徒和非天主教信徒。天主教信徒之间互称教友,而不信天主教的村民则被统称为“大教的”。 后桑村的居民都是世代的天主教信徒,教堂和圣母山位于聚落的中央。而前桑的居民绝大部分都是非天主教信徒,近年来虽然渐有少数的老人加入天主教,但是村落空间的整体格局并未发生实质的变化。在1947年“土改”之前,前桑村还存在着药王庙、三教寺、五道庙等庙宇。因而,村落的物理空间和信仰空间呈现两分而立的状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