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以下简称“宾博”)藏中国佛教造像数十尊,分别陈列于中国厅及与其相邻的佛教厅。笔者访学期间,常徜徉于展厅内,仔细端详一尊尊精妙绝伦的雕像,倾听它们诉说曾经拥有的辉煌与平淡,仿佛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大地上较为浓厚的宗教气息。 宾博馆藏中国佛教造像,从质地上分,有石、陶、木、铜等;由雕刻技法来看,有圆雕、浮雕、透雕;依造像形态区分,有单体圆雕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等;据其来源划分,有石窟造像、单体造像;由时间来分,有北魏、北齐、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据不同等级划分,有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造像。 本文采用最后一种分类方法,来讲述佛国雕像的庄严与法度、造像背后的传奇与坎坷。宾博馆藏的中国佛教造像,由数尊雕像构成一组的较少,在佛教厅内仅见两例,其组合分为两种类型,即北齐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石雕像(图1)和隋代一佛二菩萨铜雕像。更多的单体造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寻访这些失去组合、失去原生背景造像的诸多故事吧。
图3 响堂山石窟北齐释迦牟尼佛头石像
位于中国厅北壁的一尊金代水月观音木雕坐像,敷以石膏,彩绘,涂金。该像表面有数层石膏,说明木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多次修补,然后彩绘、涂金。观音像面容安详,仪态万方,其所呈现的观音坐姿被西方人称为“高贵的悠闲”(图5)。像高214厘米。1924年初由宾博购买。 20世纪20年代,梁思成先生在宾大建筑专业学习,对母校馆藏的中国文物如数家珍。他在《中国雕塑史》有关章节中曾多次谈到宾博的中国雕塑。书中所说“彭省大学美术馆”,即宾大博物馆。其中,梁氏就论及这尊观音雕像: 近来木像之运于欧美者甚多,然在美术上殆不得称品。其中有特殊一种,最堪注意。此种为数甚多,皆观音像,一足下垂,一足上踞,一臂下垂,一臂倚踞足膝上,称Maharajalina姿势。其中最大者在费城彭省大学美术馆,其形态最庄严。波士顿美术馆所藏者则较迟。……与费城像比较,则可见其区别矣。(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79 -180页) 罗汉像 罗汉是指能够解脱烦恼的佛弟子,为梵语“阿罗汉果”的简称,属于第三等级。《共摩诃比丘僧释论》载:“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在中国厅东壁的唐代昭陵“二骏”石刻之间,端坐着一尊辽代三彩罗汉像(图6),这就是著名的河北易县八佛洼罗汉造像之一,高121厘米。该像于1914年6月在法国巴黎由宾博从德国商人埃德加·沃彻手中购来。1916年,从卢芹斋处买到三彩镂空底座。罗汉像为中国厅的上乘佳作,与昭陵“二骏”同列东壁。
图6 河北易县八佛洼辽代三彩罗汉像
流落宾博及西方各大博物馆的八佛洼罗汉像,给梁思成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梁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不惜笔墨,两次对这些造像大加赞赏: 美国彭省大学美术馆(Pennsylvania)藏罗汉为琉璃瓦塑。大如生人。神容毕真,唐代真容,于此像可见之。像共四尊,一在纽约市州立博物馆,其二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四尊之中,以彭省者为最精。实唐代作品之最上乘也。 今美国各博物馆所藏比丘像或容态雍容、直立作观望状,或蹙眉作恳切状,要之皆各有个性,不徒为空泛虚缈之神像。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皆由对于平时神情精细观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体之结构,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实写为主;其第三量之观察至精微,故成忠实表现,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 梁氏将这些三彩塑像定为“唐代作品”,是因为当时学者们普遍认为八佛洼罗汉像属于唐代造像。1989年冬季,笔者作为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的一名考古队员,参加了对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发掘。在揭露西周文化层之上的唐代层时,出人意料地清理出两件残断的唐代三彩佛像,分别为坐佛和力士像,体形较小,高约10厘米左右,面部为素胎,未施釉,与易县八佛洼辽代罗汉像有较大区别。 天王像 “天龙八部”是佛教中护持佛法的八类天神,天部居其首,四大天王位列其中。在宾博中国厅的入口处,有一对唐代天王像分立左右(图7、图8)。这对天王像于1934年由宾博从日本商人手中购得,据说来自于山西天龙山石窟。两尊天王像均为石灰岩,残留有彩绘和贴金。雕像顶盔挂甲,脚蹬战靴,一副武将打扮。面目威严,神情凝重。北侧双手叠加拄鞭的天王,说明牌上称是南方天王,高142.24厘米;南侧左手握拳、右手叉腰者,瞪着眼,张着嘴,下巴上长着一圈络腮胡子,被认为是北方天王,高152.4厘米。需要指出的是,这对天王像的鼻子均已残断,后被修复。
有人提出:“仔细阅读考古报告并结合实地勘察,天龙山唐代的十五座洞窟中,护法造像被盗且下落不明者,仅有第六窟窟门外的两身力士造像(整体被盗)以及第十五窟窟门东侧的一身力士造像(头部被盗),天龙山石窟中未见此式唐代天王造像,宾大博物馆的这两尊藏品想必另有渊源。”(孙迪、杨明权《巩县石窟——流失海外石刻造像研究》,外文出版社,2005,110页)看来这一对天王像的来源有待于做进一步探讨。此外,在中国厅北壁陈列着一尊唐代文殊菩萨骑狮石雕像,据传来自天龙山石窟或者附近的遗址。 说到天龙山,有必要谈一下关于该石窟的悲惨遭遇,它是国内石窟中破坏最为严重的一处。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的天龙山东西两峰半腰,共计二十一座洞窟,现存造像一千五百馀尊。石窟始凿于东魏,历经北齐、唐代。20世纪20至30年代,洞窟遭到灭顶之灾: 东区各洞原有大小佛像,上下各层,悉被凿毁,或身完首失,或全体残碎,洞顶天龙仙女,亦悉无存,洞外石壁原有碑刻,亦大半经人凿取,仅遗空穴。西区各洞,除最大坐像,仅凿矐目,未损全身,馀者亦皆被毁坏。纵观各像被毁之处,凿痕极新,碎片石屑,散布满洞,定为最近所为,断非旧迹。(《古物保管委员会工作汇报》,北平大学出版社,1935) 天龙山几乎所有窟龛造像的头部均被盗,雕刻精致者则被整体凿下运走,而所有这一切都与日本古董商人中定次郎及其经营的山中商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外国学者统计,流失海外的天龙山石窟造像总计一百五十尊,能够找到洞窟原始位置的有四十七尊。 力士像 力士的汉译名为执金刚力士、执金刚、金刚手、密迹金刚力士等,也是佛的护法神,其地位比天王低。1917年左右,卢芹斋赠送给宾博一对唐代力士像(图9、图10),今未展出。造像为石灰岩质地,略带灰锈。均为立姿,头部及身体重心向左微偏。面目狰狞,上身赤裸,显露出发达的肌肉。腰间系带,下身着短装,膝盖以下裸露,赤脚立于石板之上。其中,一尊完整的力士像左手下垂,持一圆状物,双肩各挎一条长带。右手握紧拳头,上举过肩。像高52.07厘米。另一尊力士像双手皆残,高54.61厘米。力士像可能来自河南(Horace H.F. Jayne,The Chinese Colle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Museum,The University Museum Bulletin, vol.9,no.2-3,1941)。
造像魅力 宾博馆藏有一尊北魏交脚弥勒石雕像(图11),高58.42厘米,来自龙门石窟,我只是在宾博馆刊上见过发表的照片,从未一睹佛像真容,深感遗憾,因为这尊石像来自我的家乡。 我出生在洛阳市涧西区,小时候常听父母讲龙门石佛爷的故事,想当然地以为龙门漫山遍野站立着石像。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龙门参观,五分钱一张门票。到了龙门才发现,现实中的石佛爷和我童年的想象不一样,放眼望去,山上只有树,找不到石像的影子。除了树,还有大大小小的石洞遍布山体。走近了,一个个石洞看下去,才晓得石佛是藏在洞里的,而不是像树一样挺立风中。首次龙门之旅留下的印记,不仅是与同学们下河摸虾捞蟹的愉悦与欢畅,还有龙门奉先寺那几尊巨大无比的雕像。后来,我长大了,学了考古专业,逐渐感受到佛教造像的艺术魅力。我前后去过龙门石窟数十次,最喜欢的是缓缓地攀登奉先寺前面很陡的石阶。在这缓慢向上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头顶、前额、双眸,然后会被一种莫名的神奇力量所触动。我终于明白,佛教造像是用无生命的载体(如石头、泥土、木料、金属等材料),创造出一个个赋予了生命张力的鲜活形象,这正是造像艺术的永恒魅力所在,也是信仰力量使然。
2012年3月12日写于费城第45南街蜗牛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