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小型火锅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中 王永红 参加讨论

    
    青铜染器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956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  
    火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饮食方式,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室内围着热腾腾的火锅,既驱除了寒气,又享受了美味。其实,这种饮食方式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汉代,青铜染器就是最好的见证。
    这件青铜染器由盘、炉和耳杯三部分组成。类似的器物在湖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河北、四川等地都有出土,时间都属于西汉中晚期,表明这种器具在历史上流行的时间虽不算太长,地域分布却很广,使用比较广泛。对这类器物的名称和用途,有学者认为它是用于温热肉羹的,因此称之为“烹炉”;因炉上的耳杯同西汉时期通用的酒杯形状一致,也有人称之为“温酒炉”;还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室内陈列用品,作熏香之用,定名为“熏炉”;因为有的器物上有带“染”字的铭文,有学者甚至认为这种炉具是汉代贵族家庭染丝帛所用的器具。有专家根据其中一件染器上的“清河食官”铭文断定,这种器物应为朝廷中典膳的食官掌管,是古代的一种饮食器具。这种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
    既然是饮食器具,为何自铭为“染”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称调味品为染,食肉时常以酱、盐等调味品为佐料,这些佐料是放在耳杯中的。但染器中的炉又作何用呢?这就和当时用“濡”的方法制肉食有关。中国自先秦至汉,制肉食主要有烹煮、炮烤两种方法,用濡法制肉食,在汉代较常见。濡肉包含两个步骤:先把肉煮到可食的程度,相当于现在的白煮肉;然后再蘸调料加味,染杯中盛的就是调味的酱汁。与现代小有不同的是,汉代人习惯用较烫的调料,所以须用染炉不断地给调料加温。考古发掘中所见染器都出自西汉墓。制作精工的染器,除杯、炉外,尚附承盘,并常在炉身铸出各种纹饰。有的染器的耳杯还横出长柄,拿取更为方便。有的耳杯设计更为周到,即在中部装设带孔的箅子,以避免肉食沾上调料中的渣滓,显示出食不厌精的匠心。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青铜染器体量都很小,染杯的容量一般只有250—300毫升。整套染炉全器加起来,高度也不过在10—14厘米之间,十分精巧。染器的设计很符合汉代人的饮食方式,当时的人们是分餐制,一般是一人一案。有的染炉和染杯上还刻有顺序编号,宴饮时是一人一套,随吃随“染”,有点类似现代人使用的小型火锅。 ( 王永红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