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俑坑的发掘始自1974年,考古工作方法基本上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工地现场清理。对于 一些复合迹象一般也是在现场逐层位的解剖。为了搞清内部的问题,只能由外至里逐层地剔 除,这样,外层的一些迹象势必难以保全,后期的研究只能利用文字和绘图等资料,这些比起实物显然有些抽象的资料使更广泛的研究群体常常感到利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近些年来 ,在考古界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考古工作方法,发掘的步骤为:现场考古物的提取;工作室内优越的文保条件,最大限度地保存一件文物上的众多遗迹信息。此方法在戴家湾中意合作 的工地上已有实践①,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在二号坑K2的发掘中, 我们有意识地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尝试。 一、发掘对象的选定 K2位于全坑的东北部。按照70年代试掘资料的显示,文物内涵以袍式立射俑和远射程兵器为主,其中有级别较高的所谓“将军俑”和木制弓弩等②。1999年发 掘中出现了一处和木 质复合而成的框架遗迹,它在以前的资料中从未出现过。工字形框架的木质朽迹,内贯对称的两四棱金属尖状器。两纵向朽木宽3.5厘米,残长分别为90厘米、45厘米,框架间横向朽 木长21厘米,有卯头连接纵木。从被乱土粘掉的朽木背面透漏了零星铜锈,我们用针探得此金属物的大致尺寸,由于其包在朽木内,要得到更具体的情况必须剥离外表朽木,这样一 来遗迹的整体关系难以保全。另外,即使现在不清除朽木,由于出土木质材料的遗迹容易因脱水而造成 泥土收缩,导致文物材料退质速度加快,在发掘现场的自然条件下,因脱水、氧化等原因退 化,其颜色变暗,丝状纹理消失,延续不了一周的时间,木质迹象就基本模糊了,难与周围土质区别。但此遗迹下承俑坑砖铺地,周围还分布有大量的漆皮残迹、兵器NBB69等,如果对其实施整体提取,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随着工作的进展,在距离前遗迹4.7厘米处又有一类似遗物出现,遗迹残长25厘米,可见朽木中镶嵌有一金属器,斜向立靠在一陶俑腿侧,周围是破碎的陶片和倒塌乱土。鉴于迹象 自身的特点和现场清理工作条件的局限,决定对此实施文物的整体提取,以期最后能对此得到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 二、封固遗迹,实施提取 1.封固遗迹包括对周围土质和相关迹象的加固处理。适用的情况主要有: (1)发掘中器物与器物之间接触过于紧密,在考古现场很难使其分开; (2)有的随葬品由于多种原因只残留下少量痕迹,而其对了解特定历史风格、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将其提取出来; (3)因脱水而造成泥土收缩,导致文物材料退质速度加快。 秦俑二号坑K2中发现的这件周围布满陶片,其中有一些回填倒塌土淤积。外表木质腐朽严重,结构疏松脆弱,仅存局部朽木丝。封固周围遗迹无疑是提取再清理的第一步。 2.封固材料主要有化学加固剂、石膏粉、麻丝等。具体步骤是: (1)选定需封固土块的区域面积,尽可能地缩小面积,以减少土块的重量,便于提出和 室内的再工作,也要保证能将文物完全包含封固。 (2)对选定的区域进行化学加固处理。主要是用滴管少量多次地注加 2%PARALOIDB72(丙 烯酸树脂)的三氯乙烷溶液。加固剂溶液的浓度一定不能太大,一次也不能渗透太多,以免在迹象表面形成反光的硬壳,迹象表面失真。 (3)选用适当的利刃工具,在文物周围的土层中抠槽。槽宽在4~5厘米。由于此件文物底面中间以及两侧面有形状不规则的若干大陶片,为避免对其伤及,土槽无规则走向,能移动的 陶片先挪开。槽深根据周围陶片的具体情况。 (4)遗迹表面先覆柔软麻纸再用塑料布完全盖严。麻纸盖住遗物主要部分,塑料纸边缘 塞入槽内。 (5)向土槽内灌注浆状石膏。因为土槽的局限,石膏浆应稍稀,确保其流动性。石膏与 水按11.5∶1的比例较好。拐角的底层部位夹杂麻丝。厚度2厘米左右,底面厚度3厘米左右。遗迹表面盖有光滑的塑料纸,此部分敷抹的石膏浆要稍稠以保证凝固速度。凝固时间持 续一小时左右。 (6)从石膏的底部与土层之间插入宽扁金属工具,使标本与周围分离底部的小陶片能取出的先取出,将其所留空隙逐步弥填石膏浆。 (7)完成提取。在搬运途中最好用胶带和细绳将标本稍做缚绑,以免发生意外。 3.在整体提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灌注石膏浆时一定要覆盖好暴露的遗迹表面。 (2)金属工具插入底层分离标本时,要小心谨慎,多方向轮流渐进,不可着急用力猛撬,以免石膏标本断裂。 三、工作室内的考古清理 室内的考古清理,有人称其为实验室微型考古。一般的室内考古在进入实验室以后,具体操作程序是: 测土块的尺寸,对原始土块进行适当比例的绘图标示、近距离的细节拍照,然后按工地现场发掘的程序依层位关系提取文物。清理过程中所有泥土要慎重处理,骨头、碳化物等可 化验物注意收存,做好编号、资料记录等文字工作。这次提取的标本体积较小,主题文物突出,时代基本无差,地层无大问题,绘图、照相等程序可暂时后推。考古操作主要有: 1.将标本底朝上固定于工作台,台上必须铺软垫。 2.从底面入手,剔除夹带的零星小陶片。修整标本的工具是小型轻便的凿、锤、刮刀 。 3.底面剔除陶片后凸凹不平,内填麻丝,注石膏浆。 4.作50×20×20玻璃框,标本面向上放在框中间部位,灌注石膏浆。高度低于标本,使 前者浮出,再得一形状规则的石膏标本。(见照片) 5.剥离遗物正面的石膏、塑料布和麻纸,暴露遗迹。 在清理中,用1∶1的乙醇(CH3CH2OH)和去离子水溶液软化泥土,用手术刀和一些自制的铁钎剔除不相关的杂物。随着清理还要根据需要不断滴加固剂。对朽木表层的漆皮用毛笔刷 少量抗收缩剂,主要成分为PU稀释剂。 在二号坑这件标本中,残朽木长25厘米、宽3.5厘米、厚3.5厘米。似为对凑而成的方形 木条。其上髹漆,残存零星褐黑色漆皮。从标本的侧面向内清理,发现其内金属器呈三角形平面,全长19厘米,中部宽2厘米,厚1厘米,截面为长方形。有尖,尾部3厘米以上有铆钉 一对,第二对铆钉之间隔6厘米,铆钉长度3厘米。对称的这四枚铆钉是从木条侧面铆入的。金属器的锈蚀呈绿色,似为青铜锈末。推测其做法是:先将木条做出金属器形状凹槽,夹镶 金属尖状器后对凑,然后用铆钉固定,形成“木金复合器物”,既结实又有一定的杀伤力。 在无法为其确切命名之前,暂时称为“异形器”。 四、室内考古工作需注意的问题 室内考古在清理的程序和方法要遵循考古工作的一般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1.在选定对象实施提取之前,首先要做好相关的资料收集,包括标明遗物所在具体位置的大环境迹象图、周边迹象的多角度照片和文字描述,以免混乱。 2.清理资料随时归入遗址探方发掘的总档案,以免将个体文物迹象孤立起来,保证后期全方位的整体研究。 3.随着科技考古含金量的增高,清理过程中要注意利用新手段、新材料对遗迹遗物最大限度地加以保护。 文物具有不可再造性。有效地对与一些细节加以细致清理,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全貌。延长文物迹象存在时间并最终能给考古者以较宽松的时间去清理,去认识,越来越成为考古工作 中受到重视的课题。秦陵秦俑考古工作中,室内清理的方法早在80年代的铜车马发掘中就已有应用③,1999年二号坑中发现的绿脸彩绘俑也是脱离发掘现场后 在实验室进行的。在 全国许多野外考古现场,为了实现遗迹、遗物的异地保存,也常常使用先用石膏翻模提取再进一步开展工作的程序④。 二号坑K2中提取的这件遗物在目前还是一件孤例,其做法和用途都没有现成的资料可寻, 具有较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它的提取和室内清理,我们赢得了清理时间,扩大了资料的交流范围,也为学者们共同研究和考证尽可能地提供了实物资料。在室内,清理和施涂保护剂可 以同时进行,取得了工地现场不可比拟的效果。虽然对此结构的器物用途属性目前还无明确结果,但通过保护的朽木没有退化的现象,关键部位的解剖较清楚地昭示了铆钉、金属器和 木条之间的关系。仅就考古研究的第一步清理来讲,应该是较成功的。 注释: ①詹长法等:《宝鸡戴家湾古墓发掘中微型考古及发掘器物的保护修复》,《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②秦俑考古队:《秦始皇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5期。 ③秦俑考古队:《秦陵二号铜车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④黄文新:《浅谈车马坑石膏翻模的工艺》,《江汉考古》,1999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