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 第十六代、高丽睿宗文孝大王 王俣(西元1106年-1122年在位) 第十七代、高丽仁宗恭孝大王 王楷/构(西元1123-1146年在位) 中篇 武人天下 武臣之乱 ——毅宗、明宗时代的武将风云录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几乎是东亚诸国君臣关系的经典总结,高丽王朝亦未能免俗。在干戈相寻的高丽初年,武将与文官的地位差别不大。但是后来承平日久,文治的倾向日益明显。 这一点,从观察高丽官僚制度的沿革就可以一目了然。与同时代许多中国周边政权一样,高丽王朝的官制为唐式的三省六部结构之下的文武官吏编制。太祖王建开国之初,为了打破新罗王朝只以血统贵贱任免官吏的骨品制,不分文武起用豪族中的人才。到景宗时代随着新土地分配制度的颁定,文武两班的分流才最终确立。在朝廷上,君主南面而坐,面向君主立于殿东的文臣称为“东班”,而立于殿西的武臣则称为“西班”。虽然表面上文臣武臣平起平坐,但是实际上两班的地位并不平等。高级文官主持的最高决议机关,称为“都堂会议”,而武臣也有其独立的决议机关,称为“重房”。重房的长官为上将军、大将军,但是权力却远远不如文臣的都堂。(《韩国史—悲剧的循环与宿命》,朱立熙) 随着王权旁落、松岳门阀贵族势力的增长,文臣身份的门阀贵族们日益骄奢。文臣鄙视武将不懂政治,并且还越厨代庖地代理武将的职责。在平定妙清之乱时,文臣巨头金富轼越过职业军人,亲自指挥军队对垒叛乱军。而无所事事的武人们,只能从事守卫文臣或宴会中表演武艺之类低三下四的工作。 更加令武臣们无法忍受的是文臣对武臣的人格侮辱。武臣犹如宠物一般被文臣们玩弄,然而国王毅宗居然不加制止。曾经发生过武臣被文臣烧掉胡子的事情,文官以此类恶作剧取乐,之后还屡见不鲜。 毅宗二十四年(西元1170年),文官针对武臣的又一次恶作剧终于令武人们忍无可忍。毅宗与文臣们饮酒取乐,命令武将们上前表演武术。事实上,毅宗对武将的不满情绪略有所闻,于是想趁此机会奖赏表演的武将、以安抚武人的情绪。不过事与愿违。一位官居重房次官的大将军因为年事已高,在搏击中体力不支而屡屡堕地。文臣们戏谑不止,一位年轻的文官甚至带着醉意,上前一个耳光将老将军打落台阶,又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在场目睹文官贱待武将的将军郑仲夫,无法忍受这般奇耻大辱,当天晚上就一举发动兵变、控制住局势。在兵变中,杀红了眼的郑仲夫将身着文官服饰的文臣们、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诛杀。与文臣们沉湎于宴乐毅宗,也被武臣们流放到海岛,武臣们转而拥立毅宗的弟弟明宗为王。 之后,曾经有多次拥立毅宗复辟的运动,可是都以失败告终。一次处决复辟者时,受刑者呐喊“所有文官都是共谋!”,结果连累幸存的文臣们再遭杀身之祸。文臣几乎被杀戮干净,政权完全掌握在武臣的手中。 武臣推翻文臣的风潮,同时也引发武臣内部的夺权之争。武将之间不断发生谋杀事件,掌权的武将如走马灯一样变幻。最后,靠屠杀同僚坐拥权柄的郑仲夫没几年又被其手下庆大升谋害。庆大升终日畏惧同样的下场也降临到自己身上,于是招募了一百名士兵建立“都房”,作为自己的私人保镖。(《韩国史—悲剧的循环与宿命》,朱立熙) 庆大升忧惧成疾,没掌权几年就病死。在他死后,局势又再混乱。武人之间的厮杀又持续了十多年,最后终于被脱颖而出的崔忠献所弭平。时为西元1196年。 武臣之乱实际上是武人试图扭转身份地位与命运的斗争,武人们开创了下尅上的风潮。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全国受压迫的阶层趁着旧统治者威信扫地之际、纷纷仿效武人的做法揭竿而起。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亡伊、亡所伊两个贱民发动的解放运动,以及僧侣金沙弥与孝心主导的叛乱。 武臣之乱,看似文武官僚积怨的结果,实则却是先代各种内外矛盾的爆发。虽然高丽门阀贵族滋长,却难掩其虚弱本质;同时,武人部队的力量因为与契丹、女真征战的需要而被得到加强,然而社会地位却不见提高。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上层社会的分裂进而导致文人政权被武人推翻,是早晚会实现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