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当教师,都少不了要跟教科书打交道。说实话,我对教科书没有一点兴趣,总觉得我们的教科书除了对问题不疼不痒的概括以外,别无所长。尤其是体例,更不符合专业学习的要求。怎么说呢?就时下大多历史教科书来说,前无图版、地图,中无注解,更少有分量的进一步阅读的书目,最后有索引、专有名词中英文对照表的就更少了。但如果仅仅是体例有些问题,还比较好办,但现在让人郁闷的是,时常发现教科书,甚至是比较有名的教科书,在内容的思想逻辑和知识准确的问题上,出现很多不应该有的问题。比如,这个学期上《史学概论》,拿到一本庞卓恒先生与李学智、吴英合著的《史学概论》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上面还写着: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原先也用过庞先生编的《史学概论》教材,好像只有14元,今年改了,变成31元4角。随手翻了翻,与原先的思想、内容并无大的不同,价钱却翻了一倍不止。尤其怪异的是,原先的错误、新添内容的错误,随手一翻,错误百出。我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这样贵,这样烂的书,让学生订来,不是找骂吗?后来就改成让他们复印梁任公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了,也不过10元多一点,却是历久而弥新的名著。我在这里大肆批评庞先生的书,是对庞先生有意见吗?不是,岂止不是,虽然不识庞先生,却总是知道,庞先生在学界,尤其是史学概论领域是做过很多工作的老前辈,心里还是很敬重的。至于提出问题,那完全是就事论事。我没有细细地去找这书的错误,只是随手所翻,感觉有问题的就加以讨论。还是老办法,前面是庞先生书中的文字,后面则以案语的形式加以讨论。以我的疏漏的学识,批评自然未必公允,还是要恭请各位朋友来批评我的批评。 第3页:人们必然要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对先前各个时代的不同阶级的人们的历史活动,做出不同阐释和评价。……反动的人们要利用歪曲真相的历史认识为自己的反动行为辩护,进步的人们要利用符合真相的历史认识为进步事业服务。……与人们现实生活利害关系涉及越深的历史观点,引起的反响就越强烈。 案:举例,以后数页均为关于日本右翼教科书问题的讨论。 第9页:(举例之后)具有不同的利害关系的阶级和阶层,所需要“史鉴”或“史师”是各不相同的。 案:前一段主要意思是,人们对历史的不同认识,取决于阶级立场的不同,这样的判断是否对,还是很有疑问的,暂且不提;后一段也是这个意思。但中间说明此问题的事例却选取了日本教科书,试问,中日关系与阶级意识有何相干?明明是种族、民族关系。影响历史的因素很多,这里看得过于狭隘了。 另:史鉴听说过,史师是头一次。其实并无不同。第10页第一节就可以看出,作者把这两个词看成一回事。 分节的问题: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大家仅仅从题目的意思比较一下,有无不同?第二节的第一个问题“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与第一节的史鉴又有什么区别?人们学习历史的原因主要就是历史学的社会价值。这是不言自明的逻辑,作者却在此给我们分出两节。 第12页:近代以来,随着直接参与历史创造的群众队伍的规模日益扩大…… 案: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是一句笼统的话。也有人说历史是英雄创造的,暂且不提,仅前一句来言,谁是直接,谁又是间接参与的群众? 第12页: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实际上可以说是探寻历史中的因果规律性。只是在缺乏科学的历史观指导的情况下,那样的探寻往往只局限于凭主观的直觉去总结一些历史现象和过程中成败得失的原因和教训,而不是从根本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去探寻,因此那样分析出来的原因和总结出来的教训,往往不是很全面、很准确的,甚至还可能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错误的结论。 案:潜台词就是,作者可以评判谁可以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历史规律,那么,是谁呢?了不起的作者不敢说自己,也不敢明确地说出一个名字。因为他知道,说出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完美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人都是有局限的,人只有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接近事实的真相,或者规律。况且,规律也是有限的,必须在某一个范围内,才可能有效。作者认为希罗多德就缺乏科学的历史观知道,继续推下去,自然就不够好。事实呢?希罗多德是西方历史学之父,其著作《历史》可谓历史学的珍宝,可与太史公的《史记》相媲美。这说明作者并不明白历史认识的性质,以及历史认识的过程。作者过于自大,而历史的认识需要谦虚和审慎。建国后,我国倒是有大把如作者所说的,掌握了科学历史观的学者,也写了很多的著作,现在呢?大多数都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了。不知作者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看起来,很明确,一较真,却有绝无清晰、可操作的尺度。 第12页:前面提到的希罗多德认为希腊、特别是雅典实行的那种民主制度是希腊、特别是雅典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或根本保证。 案:这个句子读起来感觉怎样?甭提多别扭了,不要说中国人不这样说话,外国人也不这样说啊!普通的学生自己写点儿东西还要好好检查、修改,要让人能看懂,何况写教科书的专家学者? 第13页:这样一部真实的历史剧(即指历史)的伦理和审美价值,胜过舞台和屏幕上的历史剧,其原因在于它是真正发生过的。 案:真正发生过的审美价值就高?希腊悲剧、《红楼梦》等等,又如何解释? 第15页:要学好历史,就需要学习《史学概论》。 案: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司马迁、班固、司马光、梁启超、陈垣、钱穆这些了不起的学者,没有人学过《史学概论》。反过来看,解放以后,那么多学了史学概论的人,好像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这些人。不要说超越了,能读明白的都不多。 第64页:简言之,唯物史观发现的决定人类历史演变的终极原因或终极动力,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 案:对此,我们有三个疑问:其一,如此了不起的唯物史观运用到中国,建国三十年,除了一穷二白,就是连绵不断的内乱;如果今天转变为真正的唯物,即经济至上,资本主义国家早就是如此,轮不上咱们在此显摆。其二,古人已经说过,食、色,性也,富民,仓廪实,知礼节,等等,不胜枚举,并非不知道这个道理,何必马克思说了,全世界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其三,物质的重要性,不过有如画布上的背景,谁曾见过背景喧宾夺主的好画?没有终极真理,懒得说了。 第69页:西方人如何高度评价马克思。 案:这里让人感到不爽的是,仅仅只有西方人如何赞扬马克思的理论,但批评的内容则全然不见。比如罗素在《论历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理论》,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是由于知识方面的原因”(第172页),“唯物主义的历史理论,归根到底需要假设每一个有政治意识的人都是由单一的欲望所支配的”(第178页)。暂且不论对错,只取对自己有利的材料来论证,就违背了“兼听则明”的原则。 第70页: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影响在不断扩大是不争的事实。 案:我想问问同学们的感受,是相信“不争的事实”,还是相信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形?我们确实不太了解现在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处境,但看看中国史学界的现状,大家就可以知道实际的情况了。我自己很喜欢读《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后者更是反复读过,对马克思的思想洞察力、论证方法、语言,都极为钦佩,各位不妨看看。但要说到马克思的思想,一个审慎的读书人,总是需要把他的长处和局限都要说清楚吧? 第355页:(陈垣)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 案:查阅孙邦华《辅仁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可知第10页:英华1913年创办辅仁社;第17页:192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辅仁大学成立,陈垣为副校长;第25页:1929年,任校长。说援庵先生1926年任一所尚未成立的大学的校长,岂不荒谬之极? 如果我们都按照这个教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就不用读史料了,只要空想、夸夸其谈就可以说是在研究历史理论了。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欢这样的历史书。我是不喜欢,我喜欢的历史就是能把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依据坚实的证据,尽量讲清楚,讲生动,就算尽了历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这本教材,会使人陷入哲学名词的繁琐解释,最终失去对历史活生生的感知。 我是小人,只知道盯住一些具体的问题,上面对教材的讨论,就是针对其中的一些细节的质疑。或许有抬杠的嫌疑。但我总以为,一本书、一篇文章,若是很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这样的著作,即使在大的方面,也一定是有问题的。当然,我对此书的了解还很少,因为要让我读好好读完这样一本书,实在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这样的书拿来给祖国的八九点钟的太阳当教科书,如果都是这样的教科书,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这些太阳今后会阳光灿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