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文化老顽童”的微言大义——读金克木《人生与学问》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台湾大作家李敖自诩是“文化老顽童”,可他一会儿竞选“总统”,一会儿做客“康熙来了”,既介入政治,也涉足娱乐。因此,其身上的“文化气”难免为江湖气所拖累,显得不够纯正。而回望神州,倒有一人确实堪此殊荣,这人就是“燕园三老”之一的金克木先生。
    金先生是举世罕见的奇才。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这种语言天赋在中国学界除陈寅恪外罕有其匹!难怪有人说他是“钱锺书先生去世后,中国最有学问的人”。更有意思的是, 1980年代,金先生已年近七旬,但他还敢于蹈新踏奇,举凡国际人类文化学的一些新学科,他几乎门门涉足,例如比较文学、符号学、诠释学、信息美学、民俗学、语义学等。当代有些最新的研究方法,还是由他首倡从域外引进的。对于他这种“博学杂览”的特点,陈平原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是“以‘老顽童’的心态与姿态,挑战各种有形无形的权威——包括难以逾越的学术边界,实在妙不可言”。
    那么,“妙不可言”在哪呢?这本《人生与学问》就将为你提供答案和启示。该书集结的都是金先生晚年谈人生、谈学问的文章,分为四编:“文化钩玄”是通过比较中、西、印文化的特点,为中国文化指点迷津;“学林晴影”是通过剖析学术史上的具体问题,以小见大;“阅卷津逮”是通过展示自己的读书经历,强调“读书得间”;“槛外小语”是通过抒写人生的一些感悟、断章、往事,略表心曲。
    在我看来,要真正读懂这本书,就必须注意此书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品读文章”。金先生的散文学理丰厚,视野开阔,沉稳厚重而不失机敏谐趣,是学者与诗人完满的融合。由于学问功底深厚和人生阅历丰富,他发而为文,打通中西,贯通古今,举重若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到三皇五帝、佛祖耶稣,新到符号学、耗散结构;大到人类的历史和前途,小到中餐的筷子、西餐的刀叉;雅的如中西文化对比研究,俗的如男女情爱痴迷,均能别开生面,出奇制胜。更让人钦佩的是,他的文章打破了中国传统散文起承转合的程式,采取单刀直入、直抒胸臆的方式,文字充满张力,生气淋漓,还不时的亮出一手 “幽默”,让人不禁莞尔。比如,金先生在《何谓“文化危机”》一文里说:“我们的目标是现代化或超现代化,而思想是古老的,只信直接经验和实用,要求‘立竿见影’。这好比以成汤、周武的思维软件装入电脑,以刻竹简方式打字,越急越慢”,这对于那些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人是很中要害,但话又说的极委婉,让人听起来很舒服。从而也表现了金先生为人的达观和豁亮。
    第二层次是“略窥门径”。金先生在中国文坛初露锋芒之作是1935年发表的那篇《为载道辩》,后来却有人将他归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六朝文章”的代表人物之一,意思是他们不喜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主流散文的“载道”传统,而对“六朝文章”情有独钟。这种归类实在是莫名其妙,从金先生晚年所写的文章来看,讲道理的的成分多,为“文学而文学”的成分是比较小的。就以此书为例,基本上有一半的篇幅是讲怎么读书,他认为,“古书和今书,空白处总可以找出问题来的。不一定是书错,也许是在书之外,总之,读者要发现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不是专挑错”,这一方法不妨称为“得间读书法”。为了使大家掌握这种方法,金先生举了自己的“一点经历”,那是1930年,金先生无家无业,在北京漂泊,暂在北大图书馆当职员。凡经他之手的索书条,他都注意,读者还书时只要来得及他都要抽空翻阅一下他没读过的书,藉以“充电”。某次,一神气落拓穿旧长袍的老先生,手持一纸大名鼎鼎教授致图书馆长的八行书及书单要借书。金克木接过条子一看,写的尽是古书名,并说明为标注某书的需要。金克木将条子示知管书库的老先生,老先生见他借的那些书都是善本、珍本,而借书人又不是北大的。怕有闪失,婉言谢绝。那借书者扬长而去,金克木立即抓了张废纸,把刚才那人欲借的书名默写出来。后来,他从善本库找出那些书,仔细揣摩这些不相干的书之间有什么关系,对校注那部古书有什么用处。琢磨之后,大有所获。这一张书单为金克木上了一堂无言之课,也给我们以启迪:所谓“读书得间”,也就是要带着“问题意识”读书。
    第三层次是“通晓大义”。金先生治学有独到的功夫,他擅长把西方的新学科、新方法“中国化”。那些深奥拗口的洋名词、庞大复杂的结构,经过他的妙笔梳理,一一变得明白易懂、深入浅出了。比如,启功先生曾认为将李商隐的《锦瑟》“如果剥去所有的装饰,便只剩下‘半辈子,梦,心,泪,热,早已知道”,有些人觉得这是恶搞,但金先生在《文才中的偏锋和中锋》却认为“我看启功不成诗的也是诗,若分行改成三行:‘半辈子/梦,心,泪,热/早已知道’,这是不是可以算做现代诗的朦胧诗?李义山可以这样通过启功而现代化吧?可见,诗意思也能突破诗形”。再比如说,至今为止的中国哲学史都是以“共相/殊相”来分析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金先生在《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中却以西方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能指/所指”来分析“白马非马”,更厉害的是,他还根据西方几何学的发生学原理认为,名家“无厚,不可积,其大千里”谈的是“面”,“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谈的是“点”,“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谈的是空间的无限性。为此,他对名家作出了高度评价:“一般对于空间的认识是模糊的认识。分明的确切的认识,只能是几何学的数学的科学的理解。要求确切,只有用符号。语言文字符号仍不能确切,必须分析。数学是运用符号的科学。人类用数学语言与自然界对话。惠施、公孙龙等辩者、名家开始分析语言文字符号,要求确切,开始从万物的形分别认识出点、线、面,再从物的立体分别认识出运动、空间、无限,这应该算是数学、科学思维的开始。他们是在和自然界对话。探讨宇宙的奥秘”。这些观点,让我读后有醍醐灌顶之感。
    以上三个层次就是金先生文本的基本结构,最内核的部分当然是“通晓大义”。那么,金先生“大义”何在呢?原来,在古典时代,阅读是一种比慢的功夫,也是一种打磨灵魂的活儿。可现代社会为了追求效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既没有了以往那种从容阅读的闲心,也失去了领略灵魂“整全”的机能。金先生破“概念”,破“方法”,破“专业”的玩法其实就是对这种阅读现状的迂回性反抗,这种反抗有两点意义相当明显:1、他祛除了我们在读书上的焦虑;2、他增强了我们“非专业阅读”的信心和勇气。
    老实说,虽然此书只是金先生的散文和随笔,不能代表他学问的最重要部分,但读完此书后,我觉得刘苏里先生所说的“三百年后看懂金克木”实在一点也不夸张。遗憾的是,对于王国维、陈寅恪、胡适、汤用彤、傅斯年、徐梵澄……等等先贤,几乎都有不可移易的定论,就是季羡林先生也已被尊为泰斗,李泽厚先生被称为大师。金克木的名字却与上述人物无缘并列。为何金先生的地位没有被普遍认可?汪丁丁的这段话或许是一种回答——“在一个分工体系很成熟的社会里,社会为你安排好的是一种机械式的人生。所以尼采才非要辞去教职不可。但跳出这个分工体系的同时你也就失去了‘合法性’,你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个时候就需要道德勇气了,需要诚实地面对心灵的勇气。这就是‘人文关怀’在现代社会里的表现形态”。
    2000年8月5日,金克木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是一句很诗化的语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那一刻,“出经入史,学冠中西”,“倘佯中外,思接古今”,“舌粲莲花,谈笑风生”,“羚羊挂角,神龙在天”,“精骛八极、神游万仞”,所有这些评价都显得多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