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评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以676A—689E为例(上1)(2007081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世纪之初,王晓朝先生“尽译柏拉图”,2002年至2004年四卷本《柏拉图全集》隆重问世,学界为之赞叹。煌煌译著,自称各篇“以希腊原文为基准,版本为娄卜丛书中的《柏拉图文集》,翻译中参考了学术界公认的权威英译文”, 王晓朝不忘加上一句谦辞:“译者对中国学术界所有能抛开一切西文译本,从希腊原文直接翻译典籍的学者均表示敬意,亦望学者们能依据希腊原文指出译文中的问题,以利译者修正错误”, 这句“但书”具有双重效果,一方面可以展示译者的谦逊务实,另一方面可以开脱贻误之责,——事实上,这句话也的确被许多人在介绍该书时援引,用以赞赏译者的种种真诚和踏实。然而,译者并没有务实地指出,该译本所参考的“学术界公认的权威译文”到底是多达十数种的英译本中的哪个版本,只是说在“在编排上借鉴了由伊迪丝•汉密尔顿和亨廷顿•凯恩斯编辑的《柏拉图对话全集》” 。言外之意似乎是,译文本身如果有错误,那也只是根据希腊原文的基准才会比照出的错误,而比照译者参考的英译文,应该是没有错误的,因为之所以出错,原因只在于译者希腊文的不足,译者参考英文的能力是不会导致翻译错误的。而且,译者认为自己“在翻译中惟有本着‘忠实、通顺’的原则,力求将文本的原意表达出来,因此有许多地方无法兼顾到文采,这也是要请读者们理解的地方” 。言外之意,文风或许干涩,但是译文本身是“忠实”于“文本”(希腊文?还是英文?)的,并且译句是能够再现原意的“通顺”的现代汉语。果真如此吗?
    本文作者不谙希腊文,无法“依据希腊原文指出译文中的问题”。然而,是柏拉图本来就言之恍惚,还是柏拉图说了汉语才言之恍惚?作者难耐这一疑问的煎熬,乃求助于多种英译本,竟发现王译与英译本之间存在形态各样的差异。倘若我们认同这些英译者在古典学问方面亦译亦注亦评的精研功夫,倘若我们发现若干英译本所展现出的意思大体一致,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难以将汉译与英译的龃龉推咎于英译本?进而我们也是否也有理由怀疑,汉译的基准也许并非希腊原文?
    基于这些推论,本文截取《柏拉图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1版,2003年11月2刷)《法篇》第三卷676A—689E(第427—445页)为切片,根据译者自己可能“参考”的英译文,并参考其它英译本,探测缘何王晓朝版汉译柏拉图常常令汉语读者感到不知所云,探测王先生对英译文的“参考”是否精准无误,探测王先生的译文是否果真“忠实、通顺”。
    事实上,汉译《全集》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不仅是借鉴了、而是完全照搬了由伊迪丝•汉密尔顿和亨廷顿•凯恩斯编辑的《柏拉图对话全集》(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edited by
    Edith Hamilton &Huntington Cairns)的体例。汉密尔顿和凯恩斯编辑的《对话全集》是众多顶尖学者的英译本汇集,由此可以推测王晓朝在翻译《法篇》时所参照的英文本,应该是收录在该全集中由泰勒翻译的英译本《法篇》(The Laws of Plato, translated by A. E. Taylor ,以下简称“T本”)。而且,王先生汉译《法篇》中,行文的措词和句法结构与T本完全对应,由此可以推定王先生在翻译《法篇》时所“参考”的英译本就是T本,——这一推定又顺便回应了上面的疑问:在王晓朝惟妙惟肖的英式译句中,似乎并没有弥漫出任何希腊文的痕迹,那么,王先生译本的“基准”到底是什么呢?
    除了王先生所“参考”的T本之外,《法篇》的英译还有许多,本文所参照的有如下三个版本:1、Benjamin Jowett :The laws by Plato(Oxford, 1871) (以下简称“J本”);2、Trevor
    J. Saunders :Plato: The Laws(Penguin Books, 1975) (以下简称“S本”);3、Thomas
    L. Pangle:The Laws of Plato(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以下简称“P本”)。因此,本文的探测方法是:先看王译是否“忠实”于T本,在王译与T本不同的地方,参照P本、J本、S本三个英译本,如果三个英译本该处的含义与T本大体符合,说明T本与希腊文原本大体符合,由此可以推论,与T本不符合的王晓朝译文,其准确性是值得商榷的。
    一、关于取样部分的说明
    之所以选取《法篇》卷三676A—689E部分作为分析王晓朝先生汉译柏拉图的样本,有如下考虑。 “建城/建国”(founding)是最为宏大的一桩政治活动,而“立法”则是这一活动中尤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个意义上,《法篇》是柏拉图著作中最具有政治性的一篇对话 ,对话人物的活动是为一个即将建立的城邦(玛格奈昔亚城)精心策划一部法典。《法篇》第一、二卷首先引出关于法律制定的话题,后来雅典人有意跑题到饮酒、音乐和教育问题,为后面关于灵魂的讨论作铺垫;第四卷开始实际的立法活动:选择建城地点,定居人口及政体,设计这部法典的序言,从行政、民事、商事、刑事、司法程序等所谓部门法角度对选举、婚姻、继承、文教、卫生、财产、经贸、诉讼、刑罚等城邦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具体规定,这些工作都在第四卷到第十二卷逐渐展开。如果说,《法篇》前两卷是引子,后九卷是立法的具体内容,那么,第三卷则是整个《法篇》中提纲挈领的一卷,雅典人要在立法开始之前为立法活动本身寻求意义和目的,因此,这一卷称得上是“立法的序言”,而该卷676A-689E所承担的任务就是通过历史考察、引出雅典人所推崇的立法的目的,亦可谓《法篇》的重中之重。
    二、译误评析
    本文将以错误类型为主线、以对话原文的行文顺序为辅线,提出《法篇》第三卷676A-689E(王译页427-45)中出现的主要疑误之处,并与T本相应英译文作对照,分析译误原因和后果,最后提出参考译文。每一段疑误译文的截取,以意思的相对独立完整为标准,因此,每一个译误分析,或短或长,甚至可能包括几个回合的对话,均以意思完整为考虑,并非意味着只包括了一处错误。笔者认为,以主要的错误形态为标志,大体可将王版译误分为四个类型:
    (1)张冠李戴型,即混淆不同单词和词组的含义;
    (2)一叶障目型,即一词多义把握不当,不能准确拣选词义而仅用一个词最常见的含义来代替特定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3)天马行空型,或可称之为面目全非型,多出现于长句中,表现为无视句法结构,常常还辅以对单词、词组的误读,由此任意臆测句义,导致译句义“飞离”原句义;
    (4)是非颠倒型,特指译文意思与原文意思正好相反,其错误原因往往由(1)(2)以及(3)类型所致,之所以单列一类,端赖正反颠倒,错误明显,后果严重。
    除此四类,还有一类“弦外无音型”,即忽视了对话中的语气、语调、语态,致使中文读者无法看出对话者通过弦外之音所透露的真实意图,鉴于这一类型常融会在其他四个类型中,不便于从连贯的句子群中抽离出来(因为一旦脱离了具体的上下文,反而不容易标明正确的语气语调语态),所以不再专门列为一类,而是在进行其他四类的分析时如出现此问题则一并提到 。
    这四种错误类型的设定盖为评析便宜,绝非截然独立泾渭分明,难免有彼此交叉之处,而且一处译误往往呈现多种类型,下文在进行归类评析时,凡遇到包含多类错误但鉴于意思独立完整而无法割裂为几处的译文,均以该段疑误译文中最突出的错误作为分类依据。本文对译误的分析,不仅止于语言的词法句法层面,更多则从文义入手,希望能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均在于勘查王晓朝先生的译本对于汉语读者研读西学经典,到底是起到了雪中送炭还是雪上加霜的作用。在文字形式上,凡是中文带下划线的部分即为王译本疑误之处,T本相对应的英文部分则以斜体标识。本文作者提出的参考译文主要以T本为基准,在极个别处从整体文义上参考了另外三个英译本,参考译文中对应王晓朝疑误处以字体加粗为标识。
    从以下的分析应该可以看出,但凡长句处,王译总有显著缺失,相较而言,单词、短语上的浅幼错误就显得不足挂齿了。此外,不“忠实”于原文(指T本。而仅借助于其它英文本,也可发现王译对T本的偏离绝不等于是对希腊文的忠实,因为,凡疑误之处不仅差T本很远,差其它几个彼此意思相当的英译本就更远了)的情况则频频出现,至于汉语不“通顺”的地方或也未为少见。
    第一类 张冠李戴型:任意猜测或随意混淆单词或固定短语的含义
    单词或固定短语的翻译错误,是《法篇》中的常见错误,随意翻阅,即可信手拈来:
    “conspicuous for his just”(因他的正义而著称)(625A2,T本第1226页)译成“怀疑米诺斯的公正”(625A,第366页);“censure”(责难、指责)(629D8,T本第1231页;632A,T本第1233页)译成“赞同”(629D6,第372页),后面又译成“批准”(632A,第374页);
    “mortal enemies”(不共戴天的敌人)(634B6,T本第1235页)译成“世俗的敌人”(634B5,第377页);“fatigue”(疲劳、疲倦)(653D,T本第1250页)译成“瘟疫”(653D,第399页);“jurymen”(陪审员)(674B2,T本第1270页)译成“水手”(674B2,第426页);“amateurs
    of legislation”(立法的外行)(697A7,T本第1291页)译成“成熟的立法者”(697A5,第454页);“infantrymen”(步兵)(706C,T本第1298页)译成“幼稚无知的人”(706C,第463页);“has got the upper hand”(业已占据优势)(714D2,T本第1305页)译成“得到了人们的举手拥护”(714D2,第473页);“in defiance of”(无视、蔑视)(727C2,T本第1314页)译成“缺乏”(727C2,第485页);“stoop to”(屈尊去做什么)(741E5,T本第1326页)译成“停止去做什么”(741E4,第500页);“to adorn and beatify”(装饰和美化)(761B8,T本第1340页)译成“崇拜和赞美”(761B5,第517页);“the shrines of the kindred”(宗族的神庙)(785A7,T本第1360页)译成“相关神庙”(785A5,第542页);“the nocturnal council”(夜间议事会)(908A4,T本第1463页)译成“午夜法庭”(908A2,第676页);“demagogues”(政治煽动者)(908D5,T本第1464页)译成“巫师”(908D5,第677页);“confinement”(拘禁)(908E4,T本第1464页)译成“一定的处罚”(908E4,第677页);“will always second our prayers for ourselves”(将一直支持我们为自己所做的祈祷)(931E2,T本第1482页)译成“总是我们的第二个祈祷者”(931E2,第698页);“at the mercy of circumstance”(任由环境摆布)(962C,T本第1507页)译成“在一个仁慈的环境中”(962C,第727页);“to meet in the small hours”(在午夜的凌晨时分会面)(962C9,T本第1507页)译成“经常碰头”(962C9,第727页);“hazard”(危险、冒险)(969A5,T本第1513页)译成“困惑”(969A4,第736页);“we must
    deliver the state into its keeping”(我们必须把国家交给它 来掌管)(969B3,T本第1513页)译成“我们必须保存这个国家”(969B2,第736页)。
    我们着重分析676A-689E中此类错误的表现、成因以及对汉语读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困扰。
    (一) 679C3
    雅典人:……一听到某种事物被称作是美好的或愚蠢的,……
    ATHENIAN: …when they heard things called fair or foul, …
    译误分析:大洪水后的人,无贫无富,没有善恶观念,性情纯朴简单。一旦告诉他好与坏的价值判断,他就信以为真,“foul”本身没有愚蠢的意思,而且在后面雅典人的论述中,“愚蠢”指的是人的无知,尤其是指人不懂得用理智来调控欲望。
    参考译文:雅典人:……一听到某些事物被称作是公正的或者卑劣的……
    (二) 680D4
    雅典人:……表明确实可以在不同时代找到这种政治类型。(680D4)
    ATHENIAN: …to show that this type of polity is actually to be found at times. (680D5)
    译误错误:词组的错误。这里,雅典人的意思大概有两层,其一是说由于荷马诗句中的左证,可以说明第一种政体类型“王朝”的确有时候出现过,但是在远古的某些时代出现过,而不是在不同时代都出现过;其二,关于这种古老的政体的传说、诗歌等可资左证的材料并不多,但偶尔还是可以找到像个别荷马诗句这样的例证。“at times”或其它几个英译本中“sometimes”,其含义绝不是“不同时代”。
    参考译文:雅典人:……表明有时候确实可以找到这种政体类型。
    (三) 682A2-A4
    雅典人:……你知道,诗人们吟诵的时候也要有神灵的鼓励才有灵感,凭着神灵的恩典和缪斯们的帮助,他们往往会道出真实的历史事实。(682A2-A4)
    ATHENIAN: …Poets, you know, singing as they do under the divine afflatus, are among
    the inspired and so, by the help of their Graces and Muses, often enough hit upon
    true historical fact. (682A2-A)
    译误分析:1.最明显的错误是把大写、复数的“Graces”(美惠三女神 )译成了“神灵的恩典”。
    2.该句前半部分译得不准确。雅典人在此认为,诗人们(比如荷马)属于人类中通神的那类人,他们吟咏诗歌的时候,往往是受到了神的启示,因而,此时他们常常会碰巧说出历史的真实。这种对真相的揭示全靠神的指示,并非诗人本人的能力,所以完全是偶然或意外地说出了真相。汉译对“hit upon”(偶然发现、无意中发现)的简化处理,不能算错,但无意中丢掉了一些深含的意义。
    参考译文:雅典人:……你知道,当诗人们在神圣的灵感下吟诵的时候,他们就属于受到了神启的那类人,因此,凭借美惠女神和缪斯女神的帮助,诗人们往往能意外地道出真实的历史事实。
    (四) 682B2
    雅典人:我要说的是,伊利昂的泉水来自一块广阔的高原,而这座城市地势较低,靠伊达山上下来的几条河流供水。
    ATHENIAN: Well, as I say, the foundation of Ilium was due to a descent from the
    heights to a wide and noble plain; it was built on a hill of low elevation watered by
    a number of rivers coming down from the higher ground of Ida.
    译误分析:这句的错误在于连漏带猜。王译把“foundation”(建立、创立)这个词看成了“fountain”(泉水),把“descent”(下来、下去、下降)一词模糊地译为“来自”,又不甚忠实地漏掉几个单词如:“and noble plain”、“hill”,对个别词汇比如“a number of”(许多)的翻译也欠准确,于是整个译句就显得有些想当然了,对读者则造成了不小的误导。读王译的这个译句,会以为伊利昂建城的选址非常之好,地势低平,供水充足,孰不知雅典人恰恰就是要指出,这个地理位置因为近水而隐含着巨大风险(参第四卷开篇雅典人对建国与地理的相关讨论)。
    参考译文:雅典人:嗯,如我所言,建立伊利昂,是由于(人们)从高地下迁到了一片宽广而宏阔的平原上;伊利昂建立在一座低矮的小山上,许多条从伊达山较高的地方流泻下来的河水遍经这座小山。
    (五) 682D2
    雅典人:在阿该亚人成功地攻下特洛伊之前有那么几十年的耽搁。
    ATHENIAN: And there was a delay of some ten years before the Achaeans succeeded
    in sacking Troy.
    译误分析:把“大约10年”翻译成“几十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单词错误,把阿该亚人围攻特洛伊的时间变成了“几十年”等于是篡改了《伊利亚特》里的相关说法 ,也与后面682D5处的讨论相矛盾。对西洋文明史稍有常识者都知道,特洛伊战争持续的时间是10年。
    参考译文:雅典人:阿该亚人成功地攻陷特洛伊之前大约耽搁了10年。
    (六) 683E4-E6
    雅典人:凭着神的名义起誓,除了被自己所推翻,你认为有没有哪一位国王曾经被打倒,有没有任何政府曾经被推翻?这就是我们在讨论这个观点之前的立场,你们已经忘了吗?(683E4-E6)
    ATHENIAN: And, in God’s name, is a monarchy ever subverted, or, for the matter of
    that, has any government ever been overthrown, except by itself? That was our
    position when we fell a while ago into a discussion of the point, and can we
    have forgotten it now? (683E4-E7)
    译误分析:本句的译误涉及了三种类型的问题。1. 雅典人提出从内部毁灭的是“君主政体”(monarchy),而不是“国王”(monarch),所以不能翻译成“有没有哪一位国王曾被打倒”,国王本人往往就是一个君主政体毁灭的内部原因。2.王译的第二句话是混乱的,没有正确地理解处于“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内部的状语成分 “a while ago”(“不久以前”)的功能和意义,直接导致含义的模糊和理解的障碍,“在讨论这个观点之前”,这个观点指的是哪个观点呢?与这个观点之前的那个“立场”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原意是说,同一个话题的同一种主张,三位对话者在前面曾对谈过,现在要继续深入讨论。三个对话者在对话开始后就在讨论政体及其相应的法律,雅典人在这里通过反问提出的观点是对之前立场的一个重述或推论:雅典人在第一卷就认为好的政体和好的法律应该以整体美德为目标(631B-D),而政体和统治的毁灭往往在于统治者或立法者所追求的目标没有指向整体的美德,所以毁灭的原因是内部的,而不在于外部的侵扰;雅典人在第一卷也曾说到,每个人都处于与自己的战争中,而且一个人被自我所打败才是最具有毁灭性的(626D-E),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视为之前立场的一个表现。(属于第四种类型译误)3.雅典人在对话中依靠的是细致的说理来引导和说服另外两个对话者,所以,在反问时,用第一人称“我们”,正显出谦和沉着之风,而王译任意地改变了人称,使得雅典人的语气变得傲慢不逊。
    参考译文:雅典人:以神的名义起誓,一个君主政体,除了被它自己推翻,它还能被推翻吗?或者,就此而言,任何统治,除了是被自己所毁灭,它难道曾被毁灭过吗?这就是不久前我们开始就此进行讨论时所持的立场,难道我们会忘记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