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对《历史》第一卷的评论(4)(20060507)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居鲁士恢复巴比伦原有宗教习俗的史实还可以从传世的另一篇重要文献――所谓“居鲁士石柱铭文”上得到印证。这篇铭文是以居鲁士的名义写的,用的却是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很可能是巴比伦方面的官员根据居鲁士本人的命令写作的。其内容我也不详述,其英文译文见这里。主要大意是他根据神的旨意恢复了巴比伦原有的宗教。有趣的是居鲁士在这篇铭文中称他的父亲刚比西斯也是“安善王”,说他的家族一直都是王族。这个说法如果不是居鲁士本人有意夸张的话,那么希罗多德在L2中所谓刚比西斯身份很低的说法就更明显是传说了。另外,居鲁士在这里明确提出他治下的人民有权信仰他们自己的宗教,这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篇“人权宣言”。
    而居鲁士这种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不把自己民族的一套强加在别人头上的做法还很意外地为他赢得了不朽的好名声。那就是他允许先前被新巴比伦王国征服、后来一直滞留在巴比伦城的犹太人返回故乡,还答应给他们钱来修复被巴比伦人毁掉的犹太教“第一圣殿”。于是,这段犹太人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时期由于居鲁士的仁慈得以结束。犹太人从被新巴比伦王国征服到被居鲁士释放大约经过了50年,这段经历对于他们后来形成的“弥赛亚/救世主”观念有着决定性作用,即他们相信无论现实的情况多么悲惨,如果犹太人能坚持对上帝的信仰的话,上帝就会派遣一个有着“神/王”双重身份的“上帝的使者”来解救犹太人。这个观念后来以新的形式进入了基督教,从而影响了西方后来的历史。当然,居鲁士本人不是犹太人,犹太人不可能将他视为救世主,但是居鲁士宽松的民族政策确实是引发“救世主”观念的原因之一。所以犹太人对他印象颇佳就不奇怪了。所以我们毫不意外地在《旧约》的《以赛亚书》(Isaiah:44.28以下)、《以斯拉记》(Ezra:1.1以下)中看到了居鲁士的名字(中文的和合本《圣经》将他的名字译成了“古列”、“塞鲁士”,在KJV、RSV等英文版本中,则明明白白地写着Cyrus),他的形象在这里成了遵从上帝的旨意行事、被上帝祝福的贤君。这样一来,居鲁士不自觉间为自己赢得了后世无数基督徒的景仰。
    关于我们在《历史》之外能得到的有关居鲁士的记载,最后值得一提是一个叫克特西亚(Ctesias)的人写的一本叫《波斯史》的书。这个克特西亚是希腊人,起初作为战俘被抓到波斯,后来他凭借出色的医学知识当上了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二世(Artaxerxes II,404-358 BC在位)的御医。他在波斯大概呆了17年(414-397 BC),最后7年完全是在波斯王宫中渡过的。而他说自己写《波斯史》就是为了纠正希罗多德《历史》中关于波斯的不准确记载。很可惜,克特西亚作为医生大概是很不错的,但作为历史学家就太差劲了。本来以他在波斯宫廷的经历,他很有希望给我们带来关于波斯的最权威的记载,但是他对于奇闻轶事的兴趣比希罗多德还大,对于史实和传说他根本分不清。他的这本《波斯史》对于后人的价值只是一种不太可靠的参考,而且这本书流传下来的只有残篇。不过他提到居鲁士在550 BC征服美地亚之前,娶了当时还是美地亚王的阿斯提亚吉的女儿。而《历史》中娶了阿斯提亚吉女儿的是居鲁士的父亲。这两种说法中到底哪一个是真的,我们现在仍然不得而知。
    八.克洛索斯真地得救了吗?
    巴比伦编年史中,在纳波尼都王在位之第九年提到居鲁士的地方,之所以我前面没有讲,是因为这段太重要又太有趣了。其译文是这样的:
    “纳波尼都王在位之第九年(547/546 BC),……,尼珊努月(公历3、4月间),波斯王居鲁士率军在阿别拉(在底格里斯河上游)城下渡过了底格里斯河。阿加鲁月(公历4、5月间),他向吕……(此处泥版残缺)王国进军,杀了那里的国王,把他的财富归为己有,在那里设置了一个自己的要塞。随后国王和驻军都留在了那里。”
    很遗憾,在最关键的地方,即居鲁士到底灭掉了哪个王国的问题上,泥版偏偏残缺了。但从留下的一个“吕”(Ly…)字我们大概可以猜到是“吕底亚”。而且居鲁士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渡河的进军路线,也告诉我们他确实在向卡帕多启亚进军。这个被他灭掉的王国很可能就是《历史》L1中讲到的吕底亚王国。
    可问题是希罗多德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吕底亚王克洛索斯被居鲁士击败后,本来要被绑上柴堆烧死,结果被突如其来的大雨给救了。这里却记着“杀了那里的国王”。那么克洛索斯到底得救了没有呢?
    很可能是没有得救。什么突如其来的大雨浇熄了已经点燃的柴堆,这种“最后一分钟的拯救”的情节太像故事了。
    如果说前面讲过的《历史》中那些传说多少还有一点史实的影子的话,这个“克洛索斯得救”的情节则完全没有任何历史基础,完全是一种一厢情愿地虚构。希罗多德大费周章、细致动人的描写也仅仅是想象力的产物。是的,一个对众人影响深远的人,即使已经死去,民间传说也一定要让他活下去。好的例子比如猫王,坏的例子比如希特勒,不是总有传言说他没有死么?这个“柴堆上得救”的情节,不知道是吕底亚当地人的创作还是希腊人的创作,反正就这样以近乎经典文学的形式进入了历史。
    要是克洛索斯没有得救,那么他后来的出场就一概是虚构了。克洛索斯最后一次出场是在第三卷,在居鲁士的儿子刚比西斯的年代。而这些他“死后”的情节里,比较有趣的是他向德尔斐的阿波罗神托所派谴责团的事(详见前面对L1的回顾)。我们可以猜想这其实是神托所的祭司们向希罗多德撒的一个谎。毕竟正是克洛索斯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财富,而正是他们自己的预言导致了此人的国破身亡。他们需要一种说法来解释。于是他们就虚构了一个对所谓的谴责团的回答。更有甚着,“柴堆上得救”可能也是祭司们编出来的。他们可以这样对来询问的希罗多德说:“您瞧,是他自己误解了神喻,不是我们骗他。而且神还在他上柴堆的时候救了他呢?您不知道么?当时火已经点起来了,是神降了一场大雨,把火堆浇熄了,他才得救。”
    九.居鲁士的生平
    现在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一下历史上的居鲁士的生平。
    从一些考古发掘得到的巴比伦人的信件可以知道,从530 BC的12月份往下,巴比伦人开始用“刚比西斯王在位之元年”纪年。说明居鲁士应该是在530 BC的11月份逝世的。而希罗多德告诉我们居鲁士当政一共29年(一214),所以居鲁士即位为安善王的时间应该在559 BC。
    据说他的母亲,或者是妻子,是美地亚的公主。当然这两种说法也许都是传说,都不真实。
    即位9年后,即550 BC,他开始了对美地亚王国的反叛。战场上美地亚军向他投降,美地亚王阿斯提亚吉被俘。随后他征服了美地亚王国。
    之后的3年中,他统一了波斯各部落,开始成为“波斯王”。包括帕提亚在内的东方其它部落也听命于他(一125)。
    即位12年后,即447 BC,他征服了吕底亚王国。克洛索斯王被杀。居鲁士的势力现在西起爱琴海东岸,横跨今天的整个土耳其、亚美尼亚、两河流域的北部,南面一直到今天波斯湾东岸的波斯本土,北面到达了里海沿岸。现在只剩两河流域南部的巴比伦尼亚了。
    即位20年后,即539 BC,他征服了巴比伦。居鲁士恢复了这里原有的习俗,并允许犹太人返回以色列。
    居鲁士的征服(点击可放大)
    随后他一定向东扩展了他的帝国。据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记载,两百年后,当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他们发现在雅克萨提河(今称锡尔河)的南岸有一座叫居罗波利斯(意译为“居鲁士城”)的要塞,最初就是他建立的(其书四卷3节)。希罗多德也提到(一153)居鲁士不光想征服巴比伦人,还想征服巴克妥利亚人、撒迦人(雅克萨提河流域的游牧民族,见后面的札记)、埃及人。除了埃及之外(这要留给他的儿子刚比西斯去完成),可能他的目标都达到了(居鲁士征服的过程可参见右边的英文注释的图)。
    居鲁士之墓(引自Livius.org,点击可放大)
    即位29年后,即530 BC,在征讨玛撒革特人的战争中,居鲁士阵亡。
    居鲁士出生的年代不可考,普遍接受的看法是600 BC左右,这样他阵亡时大约70岁。
    他的墓在帕萨伽代,这里是他建立的波斯的首都。波斯的首都在大流士王时代迁到此地西南的波斯波利斯(意译为“波斯城”)去了。但帕萨伽代仍然作为一个宗教中心受到重视。这里也是历代波斯王登基加冕的地方。居鲁士的墓至今尚在(见左图)。
    十.两河流域古代史的一点简介
    前面讲了很多关于古代西亚,特别是两河流域的历史,对于这方面不熟悉的网友可以看看我在下面写的一个简介,无此需要的网友径可跳过此节。
    古代两河流域(地图)
    (DOC格式,点击可打开)
    两河流域自史前时代起就是人类聚居地之一。由于这片冲积平原土地十分肥沃,这里诞生了最早的农业文明之一。在社会方面,因为两河流域南部,即后来被称为巴比伦尼亚的地带地势比较平坦(巴格达至海岸的落差仅10米),河流经常改道(著名的早期城市遗址,比如尼普尔、乌鲁克、拉尔萨等,原来都曾座落于幼发拉底河的岸边),而治理洪水的过程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城市、国家等政治组织形式很早就在这里得到了发展。另外,由于两河流域没有明显的地理险要,除了西南面的海洋和正南、正西的阿拉伯沙漠之外,东面的扎格罗斯山脉、西北的托罗斯山脉、正北的亚美尼亚山区一齐包围着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本地建立的王国往往无法越过这些地理限制,而周围的民族,特别是东面扎格罗斯山上的民族,则不断地入侵此地。这种易攻难守的特点使两河流域很早就成了民族汇集、融合的地方。
    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八千纪,即大约8000-7000 BC,遗迹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的北部。大约在第五千纪,可能是受到气候变化和洪水的影响,农业文明开始向南部转移并迅速地发展起来,标志是轮制陶器的出现。大约在第四千纪,南部的小规模村庄逐渐合并为大的城市,进而成为独立的原始城邦国家。同时,两支后来有重要影响的民族――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先后进入两河流域南部。前者可能来自东方的埃兰,后者可能来自北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