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林志纯先生学术贡献简介
| | |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教育家、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誉所长、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荣誉理事长林志纯先生于2007年11月14日17时45分于福州市去世,享年97岁。先生是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主要的奠基人,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创办者,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他一生献身新中国的学术事业,为我国世界史科学研究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领域奠基人之一,他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历史学研究人才,成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界一代大家,学术宗师。 林志纯先生,笔名日知, 出生于1910年11月11日。1941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历任上海综合大学讲师、沈阳中正大学、上海大夏大学副教授。1950年,由上海大夏大学副教授任上受新中国教育部的委任到长春东北师大历史系任副教授、教授,由从事中国史的教学和研究转为进行世界古代史的教学研究以及中西古典文明比较研究,197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长春市知名教授。1978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生、博士生导师,2000年为东北师大荣誉教授。他的工作在新中国的世界古代史学科的教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年轻学者,为我国世界古代史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称为新中国这一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55—1957年,苏联世界上古史专家来华授课,东北师大历史系办起了全国性的“世界上古史研究班”,为期两年,当时国内人才奇缺,学员是来自全国几所著名大学的青年教师。英语、俄语阅读功力在历史学界突出的林教授配合苏联专家指导研究班,严格要求学员学会俄语和英语、领会讲课内容,他熟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宏观通史的教材和讲义,翻译外国学者研究、编译的原始文献。认识到人文科学研究的多样性和专门性,他引导学员深入人类文明研究的各个专门领域。例如,原始社会史,古埃及史,古代西亚史,古代印度史,古代希腊史等。通过研究班,林先生培训了新中国第一代世界古代史的人才。从这时起,他陆续地从国外定购了一些亚述学、埃及学、古典学的希腊、罗马方向研究、考古学、世界文明史方面的图书和杂志。他的资料积累工作为今后这些新学科在东北师大的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科学研究物资基础。 林先生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人类历史分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1956年他翻译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这是马克思在1857-1868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手稿的一部分,当时我国学术界对它非常需要。林先生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对世界上古史领域中一些问题展开探讨。例如,“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与原始社会史上一些问题”(《东北师范大学科学集刊》[历史]1956年第1期)、“我们在研究古代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载《历史研究》1956年第12期)和“谈谈古代东方专制国家”(《历史教学》1957年第9期)等等。他对希腊史很感兴趣,写出“古典作家所记的黑劳士制度”,(《历史研究》1956年第12期,《东北师大科学集刊》1957年第3期)和“古代希腊历法简介”(《古代世界史通讯》,1957年第1期)。 为开展我国的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林先生译出了苏联狄雅可诺夫(I.M. Diakonoff)和尼科尔斯基(M.V. Nikolskij)1952年编的《古代世界史》一书(原始社会、古代东方和古代希腊三编,先由中央教育部蜡纸油印发各校参考,1954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刊行)。1958年,林先生和史亚民先生合编了《古代世界史》(高教出版社)。这是我国较早的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的世界古代史教科书。这一阶段林先生关注的领域是宏观的世界上古历史总体系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构建体系中的指导作用。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是我国总的国策,其著作也主要引用苏联学术界的的资料和文章,例如对五种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古代东方专制主义等方面的看法。 然而,由于林先生重视史料研究,注意国际学术界的新成果,富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从六十年代开始,林先生开始介绍西方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他发表了多篇介绍西方研究成果的文章:“史诗‘吉尔伽美什和阿伽’与军事民主制问题”(《历史研究》1961年)、《关于新发现的古希腊波斯战争史的一段碑文》(1962年5月14日《光明日报》)、《荷马史诗若干问题》(《历史教学》1962年第9期)和《线文B的译读》(《文史哲》1962年第5期)。 多年来林先生深刻理解到古文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的基础,为满足我国大学历史教学的需要,他致力把国外发表的一些重要的古文献的俄文或英文译本转译为中文。1957年,他译了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并选译了一些苏联发表的论文编成《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一书(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三联书店);1962年,他参加并组织编译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馆出版)使我国读者第一次全方位地了解到世界古文明的重要遗产和西方学术界对古代原始文献的研究成果,为以后的专门研究开启了门户。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大学停课闹革命。但是,林先生不受干扰,专心治学,在十年动乱的艰难环境里,阅读马、恩原著,注意国际学术界新成果。1973年,他为工农兵学员编写了《世界古代史》大学教材(吉林师大历史系)并开始发表论文(“原始群问题编年提纲”,《吉林师大学报》1973年第2期)。 1978年以来,林先生不仅为中国的世界古代史学科发展在规划设计、组织建设、人才培养、资料建设和书刊出版等方面尽心竭力,还发表了百万字的著述,建立起了世界史领域中的古代世界从城邦到帝国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具有个人特色的中西古典文明史比较研究。1979年和1981年,林先生主持并和多位学者合作编写的《世界上古史纲》上、下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著作中,林先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广泛运用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发现及研究成果,对人类历史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大阶段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论述。他本人特别对劳动创造人类、原始群婚制和原始公社、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农业之发生与人工灌溉以及文明之起源、国家发生的三种主要形式、欧洲文明的起源、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古代西亚农业公社、奴隶制社会前期的阶级斗争、公有制到私有制的转变阶段、大土地所有制与小土地所有制的斗争、奴隶制城邦向奴隶制帝国的发展历程等重大的问题展开了探讨。《世界上古史纲》一书提出了古代世界从城邦到帝国发展的理论体系,是林先生世界史学术思想的代表作,它获得了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1989年,林先生主编了包括中国的《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并撰写了上篇“城邦史综论”。 1978年,当林先生开始招收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时,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世界古代史学者必须从我国过去的以翻译和介绍西方和苏联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他们对原始史料的解释)为方法的、以编写通史教材为主要形式的低层次的科研和教学现状上升到以研究原始文献为方法、以论文、专著为成果的创造式的科学研究高层次,步入以研究世界人文遗产为宏大宗旨的由各个古代文明学科的构架的国际文明史讲堂。从第一批的四个学生开始,他把分为世界古代史名下的研究生分为两河流域文明的亚述学(含小亚的赫梯学)、埃及学、希腊史和罗马史四个方向。1982年林先生在东北师大建立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最初称历史系西亚、北非、欧洲上古史研究室)和亚洲不多的古代地中海世界的诸文明史专业化的图书馆,每年聘请外国专家讲授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古典语言文字和亚述学、埃及学、西方古典学基础。亚述学和埃及学科的教学特点和科研模式对于我国学术界来说是崭新的:学习的基本课程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掌握古代文字的释读之后,根据第一手的古文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理解和解释古代世界各地区独特的文明史。我国学者只有能够直接阅读世界各文明区出土的古代文字材料后,才能在我们的前人所未知的国际人文科学新领域中发表论文、专著,平等地和国际学术界对话,才能够在这些长期一直是西方学者独步的人文科学领域做出贡献,在中华文明外的世界文明遗产研究领域中树立起我国的强势新形象。1978年前国内无人能释读两河流域出土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而能读希腊语、拉丁语的学者也寥寥无几。为了填补了国内空白学科,林先生亲自培养并选派他的硕士、博士生出国攻读亚述学和埃及学科的博士学位。他的研究生学成回国后,成为我国第一代亚述学者和埃及学者。 1985年先生创建了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连续培养机制,为古典学、亚述学和埃及学奠基了一个跨世纪的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为了培养国际型的研究人才做出了伟大贡献。多年来他在古典所孜孜不倦教诲学生,呕心沥血培养科学研究人才。他培养的博士和硕士遍布祖国各地。 1986年林先生创办了我国历史领域中唯一的英文国际年刊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中文注册名《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向全世界介绍我国古代文明各学科研究成果。国外学术和图书机构如美国的芝加哥大学、耶鲁、哈佛、宾大,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的慕尼黑、哥廷根以及埃及、约旦、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波兰、捷克、日本、澳大利亚、南非、津巴布韦等许多国家的百所世界著名学府和学者都订购或交换杂志。英文杂志把中国在亚述学、埃及学、古典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传递给了世界各地,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一席之地。林先生以外聘专家为契机使古典所每年和国际人文科学界开展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及合作,开阔了教师学生的眼界,了解到世界最新的学术成果,使古典所的研究始终保持在亚洲一流、世界先进的水平上。他创办的英文杂志成为对外展示我国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有独特风采的窗口。今年起,杂志的中文版已开始发行,为国内古代史学科学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园地。 从80年代起,林先生高瞻远瞩,开始进行中国和外国古代文明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他称之为“中西古典学”),他接连发表对中国古代城邦政治制度的研究,提出中国城邦有民主和共和制的理论,如“孔孟书中所反映的古代中国城市国家制度”(《历史研究》1980年第3期)、“《春秋》经传中的‘国人’——试论古代中国的原始民主制”(《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2期)、“从《春秋》‘称人’之例再论亚洲古代民主制”(《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孔子与陈王”(《孔子研究杂志》1988年第3期)、“周礼中的邦国和国家”(《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雅典帝国与周天下——兼论公卿执政制度时代”,(合著)《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陈立《公羊义疏》关于郑伯取邻的解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5期)、“东方专制主义问题”(《史学理论丛书——八十年代的西方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中西古典民主政治”(《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释共和”(《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张骞凿空前的丝绸之路——论中西古典文明的早期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6期)、“再论中西古典学”(《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4期)、 “论中西古典史上‘黑暗时代’问题”(《学术月刊》1999年1月)、“亲民与新民——古典学的一场争论”(《史学集刊》2000年第1期)等等。他自1978年以来发表的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用中西对比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城邦政治制度史的28篇论文于1999年被汇成《中西古典学引论》论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的城邦民主政治的创始时期是从商汤王和周武王到周人流其王周历王于彘地;中国的共和时期始于周历王放逐后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在共和年号的14年中,周大邦由公卿共同执政14年直到周宣王即位,这时的周邦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时期;从共和元年到孔子(551-479)死、春秋时期结束(476)为古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全盛时代。 他多年来广泛引用的史料和提出的基本学术理论都包括在1997年出版的623页的《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中。主要观点如下:中西世界古代经典文明共分三大地区:西方的古典世界、中部的近东、南亚和中亚世界、东方的中华文明;各文明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据具有共同的规律,城邦和帝国是中西古典文明的两大阶段;但是,中国没有和西方文明一道进入古典奴隶制制度后的中世纪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在晚期的一些文章中,他明确提出中国历史中的社会发展形态没有和欧洲中世纪类似的封建主义阶段,为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总结中国宏观历史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思想。 同时,他试图把中国的古文献介绍到世界,主编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世界古典文明丛书》系列,如《孔子的政治学——论语》(主编并序,东北师大出版社1990年)、《云梦竹简》[I]“秦记、南郡 守腾文书、语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云梦竹简》[II]“秦律十八种”(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古代中国纪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三等奖)。 林志纯先生在新中国历史学科建树甚丰,学贯中西,在学科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基本性质与特征的认识等重大研究领域均有着影响深远的独创性建树。他著述宏富,后学遍于海内,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历史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林志纯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世界古代史教学与研究人才。80年代改革开放后,他大力强调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希腊文和拉丁文等古文字在外国古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致力培养填补我国在亚述学、埃及学及西方古典学学科空白的人才,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是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的奠基人和指导者。在比较世界诸文明的基础上,他提出世界各古代文明的奴隶制社会均由“城邦到帝国”的发展规律。林先生本以中国史见长,80-90年代他从世界史专项转向东西方古代世界比较研究的“中西古典学”,指出中国古代城邦与世界各文明中的古代城邦有着许多共同的发展特点,如城邦中原始民主和共和制度等。在晚期的文章中,通过对中西中世纪社会比较研究,他提出中国社会发展没有和西欧封建社会一样进入古典奴隶制制度后的中世纪欧洲封建领主制度,明确提出中国中世纪历史的社会发展形态没有进入欧洲似的封建主义阶段,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总结中国宏观历史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思想。 林志纯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我校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吴宇虹执笔) |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