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如何写史学论文?(4)(2006030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史学随笔与其他随笔不同,一定要与历史有关,更要注意严谨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史学界写随笔的不多,这是一个遗憾,有几位史学家的随笔写得很好,值得推荐:
    来新夏:《冷眼热心》 (东方出版中心 1997年版)
    《路与书》《依然集》《邃谷谈往》《枫林唱晚》(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春瑜:《喘息的年轮》(东方出版中心 1997年版)
    《土地庙随笔》《牛屋杂俎》(成都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
    马宝珠:《心河帆影》(东方出版中心 1997年1月版)
    李 乔:《文史拾荒》(东方出版中心 1997年1月版)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史学随笔丛书》第一辑五本
    1、《豕蹄内外》(郭沫若)①
    2、《学海心潮》(翦伯赞)
    3、《史镜管窥》(吴晗)
    4、《出入史门》(傅斯年)②
    5、《国学沉思》(赵吉惠)(陕西师大教授)
    注①“豕蹄”是郭沫若30年代中期一部历史小品的集名,直意是“史题”两个字的音变,说明其内容取材于史书。另一层寓意在于说明,典章古籍,尽管文字艰涩,经过作家的再度劳动,也可以使它们便于接受,用《豕蹄》原序中的话说,“这些只是皮包骨头的东西,只要火候十足,倒也不失为很平民的家常菜。”本书真正选自历史小品集《豕蹄》的篇目只有3篇,其余都是《豕蹄》之外的作品,故名《豕蹄内外》。
    ②傅斯年(1896-1950)杰出历史学家、教育学家,历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创办并长期主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1950年任台湾大学校长。
    最后谈一谈史学论文与教科书的区别。
    教科书是“述”很少“论”,史学论文重点是“论”(论证)。
    教科书是面面俱到,史学论文是专题研究。
    教科书可以吸收、借鉴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而史学论文必须是自己研究的真知灼见。
    故:教科书称“编写”,论文称“撰写”、“著”。
    三、选题
    选题就是选择具体的科研目标,确定科研范围,它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
    1、 选题的重要性
    选题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选题不确定,科研工作就无法进行;更在于选题不恰当,直接影响科研任务完成得好与差,甚至决定科研工作的成与败。有人说:“题好一半文”。就是说如果选择了一个好题目,就等于完成了任务的一半。自然科学领域,一些人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果,与他们的选题恰当是有重要关系的。同样,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些文章之所以获奖,甚至获大奖,也是与这些选题好是有重要关系的。安徽教育出版社在向国家新闻出版署申报“十五”重点出版课题时,有两个课题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列为“十五”重点书目,一是《徽文化系列》(电子出版物),二是《中国古代服饰》,就是因为选题好。
    历史上有很多人由于选题不当而告失败的例子,大物理学家牛顿在力学、数学、光学 、热力学和天文学等方面都有过杰出的贡献,唯在他选择了神学为课题之后,则在30年内无所建树。爱因斯坦耗费后半生30年心血,对“统一场论”进行研究,也因时代条件不具备,所以他的这一课题,直到临终也未能得出有物理意义的结果。大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由于选题不当,而做不好论文的例子太多了。
    选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为何选题呢?
    2、 选题原则
    ①大题与小题:应该小题大做,或选小弃大,切忌大题小作。
    题目有大有小,如“论文化大革命”,这就是大题,“试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这就是小题,“论朱元璋”(大),“论朱元璋用人之道”(小),“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宦官专权”(大),“论明代的宦官专权”(中),“论魏忠贤专权”(小),“论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贡献”(大),“论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小),“毛泽东的民族政策”(小),“毛泽东的宗教政策”(小),等等。
    面对大题与小题,我们选择的原则应是:宁选小题,不选大题。题目过大,材料难找,也难以驾驭,况且时间也不允许。如果选了大题,材料、时间都不够,结果势必搞成大题小作,毫无学术价值。例如有两位大学生选择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作为学年论文题目,显然太大,结果只能泛泛而论,没有什么学术价值。
    选择小题就不同了。小题范围较小,材料相对容易搜集,凭自己的水平、能力,尚能驾驭,有可能完成。
    我们忌讳大题小作,而提倡小题大做。所谓“小题大做”,即从一个小题目引出一篇大道理来。小题目作大文章,可以把问题论述得深入透彻,深入了就有可能是好论文。并非所有小题都能做出大文章,如《洪秀全的胡子》,《诸葛亮的扇子》,《秦始皇的帽子》,《朱元璋的妃子》等等是做不出大文章的。只有小而重要的题目才能做出大文章。有价值的小题目应是看起来很小,实际上反映了重要问题,如能运用所学知识,并扩大、加深对有关材料的理解,往深处去钻研和挖掘,提出一些新见解,抓住要害,从各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之处,论文就有分量、有价值。所以论文的轻重不一定和论题的大小成正比。
    举一个“小题大做”的例子。赵翼的《二十二史扎记》卷二有一篇札记叫做“汉初布衣将相之局”。其中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椽;曹参,狱椽;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輓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布衣将相”,这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而是一个小题,千百年来并未引起史家的多少注意。但赵翼指出这一现象“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说明这件事虽小,但其意义很重要。于是唐赞功先生抓住这一现象“小题大做”,深入进行分析研究,写成了洋洋洒洒一二万字的文章。全文分六个部分:①阐述西汉开国诸臣致身将相者,绝大多数“起自布衣”,甚至连皇帝也是“布衣”,故应称作“布衣”皇帝将相之局。②分析“布衣”为什么能取天下,指出“布衣将相”之局的出现,无疑是以陈胜为首的农民起义换来的。③进一步分析为什么是一大变局,天下是怎样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指出推动这一历史进步的直接动力,则是秦末农民起义。④“布衣”君臣是如何拨乱反正,巩固新王朝的。⑤“布衣将相”之局对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影响:a、君臣等级关系,还不森严;b、君臣注意选拔人才;c、君臣比较注意节俭。⑥“布衣将相”之局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布衣”色彩逐渐消失,其腐朽倾向不可避免地日益增长起来。通过列举种种现象以后,指出,汉初“布衣将相”的腐化与衰败是植根于私有制的一种必然现象,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一篇妙文,作者抓住“布衣将相”这个“小题”,大做特做,做出了这样一篇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大文章。今后,我们就要善于抓住这类“小题”,做深入研究。
    高敏的文章《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也是小题大做的范例。
    ②老题与新题:选新不排老,老题新作,新题深作
    选题中有时会遇到老题和新题,怎么办?我们的原则是尽量选择新题,因为新题目别人没有做过,不会撞车,也不会受前人的束缚。只要认真去做,所有的观点都是新观点,容易出成果。而且,由于是新题,第一次研究,即使浮浅一点,也会得到谅解,所以选题尽量选新题。
    我们提倡选新题,但并非一概排斥老题,老题目并不是不能选,关键是要老题新作,即是说老题目要有新观点,或者有新材料,或者有新方法,或者有新角度,总要有一些新东西,故则“老题新作”。
    比如关于陈独秀的评价问题,过去很多人都有过研究,发表过很多论点,你如果要选择这个题目,你就必须有把握提供一些新东西。如果你对陈独秀的评价,有新的观点,而且又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你就可以选择这个题目。如果没有,就不能选,否则只能是“炒冷饭”,毫无学术价值。
    再比如,关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这也是个老题,如果你又发现了新材料,证明此时确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么即使你没有提出新观点,但却提供了一些新材料,进一步充实了、验证了过去的老观点,也有学术价值,也可做这个题目。
    老题新作的范例:胡如雷《论唐太宗》
    唐太宗是个著名皇帝,可以说从宋代开始就有人研究唐太宗。解放后,关于唐太宗的论文非常多,显然是个老题,胡如雷先生选择了这个题目,但他不是评价唐太宗的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民族政策,法制思想等等,这些前人早就论述过了。他完全从新的角度来谈,抓住三个问题:一、唐太宗的特点。二、产生李世民这一历史人物的条件。三、唐太宗的局限性。而且提出了不少新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发前人所未发,所以是一篇老题新作的好文章。再举田居俭的《论学史》《再论学史》为例。
    ③难题与易题:选择难易适中
    在选题时有时会遇到难题和易题。所谓难题,就是对这个问题自己根本不了解,或只知道一些皮毛,或者有关这个问题的资料太少,太分散;或者关于研究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自己不具备,而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弥补的,这样的题目不能选。如甲骨文研究,敦煌学研究。
    至于易题就是不需要花什么功夫就能完成的课题,这样的课题即便完成了,对自己的锻炼不大,学术价值也不会太高,我们不能图省事,来选择这样的题目。
    选题从难易程度来说,应选难易适中的题目。选题就像体育界确定篮球架的高度一样,如果篮球架定在一米左右,一方抢到球后很轻易地就把球投进去了,这有什么意思呢?相反,如果把篮球架定在四米左右,无论大家怎么努力,也投不进去,这也毫无意义。篮球架子定在现在这样的高度正好,只在大家努力,跳一跳,就有投进去的可能,这才有意义。选题的难易适中也就是这个意思,选择的题目应是自己可能写好的,而又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写好的。随手可摘的果子,得到了也不可贵。可望而不可及的果子,再使劲也徒劳。只有跳几下才能摘取的果子,才是自己奋斗的目标。
    ④偏论与偏史:视情而定
    史学论题方面,还有的是偏重于理论的题,有的是偏重于史料的题。偏论:《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论地理环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选择以理论为主的题目,要考虑到有理可论,而前人对此题理论分析较少,本人又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选作以史料为主的题目,要考虑到该题的有关史料不少,而前人挖掘不够,自己可以从挖掘史料上多下功夫。有一位硕士生的毕业论文《五四时期留美学生对科学的传播》(载《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就是偏重史料的文章。科学与民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过去讲五四运动,讲民主的多,讲科学的少,讲到“科学”这面旗帜,很空洞笼统。是有关科学的材料太少吗?不是的,材料并不少,原因是过去宣传不够,史料未能认真挖掘。这位学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翻阅《留美学生年报》、《留美学生季报》、“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以及竺可桢、丁文江、任鸿隽、翁文灏、杨铨等科学家传记,写成这篇以叙事为主,叙中有议的论文,为中国现代科学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新鲜内容。
    ⑤热题与冷题:不赶浪头,量力而行
    史学界常常集中一段时间讨论某个方面的问题,很多人围绕这方面写文章,从而形成热门话题,例如:80年代初郭沫若去世后,姚雪垠先生写了一篇《评〈甲申三百年祭〉》的文章,对《甲申三百年祭》提出批评,引起了史学界的轩然大波。学者纷纷撰文对此发表意见。有的评《甲申》,有的评姚氏《李自成》,非常热闹,形成热门课题。相反有一些课题长期无人问津,成为“冷门”课题。在热与冷之间,如何选题?我以为应不赶浪头。热门课题,研究的人多,不容易有新的突破。冷门课题,资料少,难度大,但有的冷门课题可以对学科建设提供新内容。我们不能为赶浪头,而去写热门题,也不要企图出奇制胜去写冷门题,结果钻进去,钻不出来,一定要量力而行。
    ⑥需要和兴趣:服从需要,兼顾兴趣,培养兴趣。
    这里所讲的兴趣,是指对某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研究它的欲望。
    在选题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个题目从学科建设而言,确实有意义,确实需要,但是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没有兴趣,怎么办?我个人认为,服从需要,兼顾兴趣,培养兴趣。
    所谓“兼顾兴趣”,就是适当照顾兴趣,首先选择那些在学科建设上需要,既有学术价值,而自己又有兴趣的课题。由于有兴趣,就有研究热情和欲望,就有可能克服困难去完成它。
    所谓“培养兴趣”,就是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的时候,对这个问题之所以无兴趣,是因为对这个问题不了解,一旦钻进去以后,兴趣就可以培养起来。我一度对政治制度史比较感兴趣,对经济史不太感兴趣,所以虽然是徽商研究课题组成员,但在徽商研究方面下的功夫不多,成果也不多,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制度史方面的文章。但是集体的任务总要完成,还得要搞徽商研究,一旦当我钻进去以后,兴趣也就逐渐培养起来,感到这里面确实有不少东西值得研究。所以回过头来,觉得如果当初就转过来,毕业论文就选经济史的内容,可能取得的成果更多。
    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尽力去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例如,解放初期,我国还没有经济史专业,而经济史又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分支,我国必须要有人研究。1953年中国社科院决定成立小组搞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的编辑工作,当时8个成员,有的是学经济学的,有的是学政治学的,有的是学历史学的,没有一个受过经济史专业的训练。起初大家都没有多大兴趣,但是,经过几年的工作,大家对这一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个个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⑦宽泛与集中:集中方向
    史学研究课题从范围上说,小到一个村庄,一个人,大到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世界;从时间上说,上下几千年;从学科领域来说,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教育、地理、人物、制度等等领域,课题也难以数计。一个人穷毕生的精力,也不能研究所有的课题,而对这广泛的研究领域和众多的课题,我们应该如何选题,选题范围是宽泛还是集中?如果作为练习、锻炼,这个问题还不严重,你现在可以选一个古代史的题目来做,将来再选一个世界史或近现代史的题目来做,这都是可以的。但如果你考取了研究生,或准备长期不断地进行研究,选题就不能宽泛,而应该集中,学术研究切忌精力分散。东一榔头西一棒,决不会有大成果。
    长期的学术研究必须要先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比如选中国史,还要确定断代或门类,比如我想致力于史学史的研究,时间也很长,一般要选择一个突破口。瞿林东先生当初受到白寿彝先生的教诲,先从唐代搞起,然后向两头延伸,白先生的另一名博士吴怀祺就从宋代开始搞起,这样选题就在这个朝代内选。如果我选择明清史,明清史领域也很宽泛,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学、学术,也不能样样都涉猎,如果选择经济史作为主攻方向,那么选题就应在这个范围内进行。
    为什么集中精力主攻某个领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在太多的领域中有所成就。二是集中一个方向,前期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下一个研究课题的基础,也可以给下一个研究课题一些启发,比较容易出成果。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你就取得在这个问题上的发言权。
    确定研究方向要有战略学术眼光(可举徽商例子)
    在这方面要取得经验,我们可以追寻和跟踪一些学者,看看他们在近二十年或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就会明白了。当然,不包括一些“大家”,由于学术根柢厚,学问大,他们可以在很多领域有所建树。但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
    ⑧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二者兼顾
    选题要完成,它取决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因此选题时对主客观条件要兼顾。主观条件主要指自己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写作水平,要能和完成课题基本适应。这其中知识结构很重要。比如,对舞蹈一窍不通的人,你去研究舞蹈史就不行,对绘画一点不懂的人去研究美术史也不行,对科技完全外行的人不要去研究科技史或历史上的科技人物。当然,知识结构只要是基本适应就可,略有不足,还可以通过学习去弥补。
    研究能力也很重要,如果你的研究能力有限,对于十分复杂的问题最好不选,否则你将驾驭不了,而应选那些不十分复杂,自己能够驾驭的课题。
    客观条件主要是指文献资料、设备、时间、经费、导师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料,有的题目很好,如果资料很分散,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收集,而时间、经费都不允许,你也不要选这个题目,那么如何知道这个题目的资料多不多,好找不好找呢?在这方面要多听听老师的意见。
    以上我们介绍了八条选题的基本原则,掌握了这些原则,并不意味着就能选题了,下面谈谈选题的基本途径。
    3、 选题途径
    ①多读深思,发现题目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发现题目的途径。多读是指多读本专业或自己研究方向的书,既包括第一手资料的书,也包括前人的论著。一般说来,在大致确定自己的研究范围后,就要大量阅读这个范围的基本史料,比如我对明清史有兴趣,准备将来从事明清史的研究,这时就应该大量阅读明清史的基本史料,如《明史》、《清史稿》、《明史纪事本末》,还有大量的明清史的笔记。在读书过程中一定要多思,要思考这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如果自己觉得某个题目值得研究,就要随手记到笔记本上,这时你可以不管这个问题学术界有没有人研究过。比如我想从事明代制度史的研究,那就要特别关注制度方面的问题,在读《明史》的过程中,遇到“庶吉士”、“翰林院”、“内阁”这样的名词,就要想一想,这些都应该搞清,都值得研究,都应随手记不来。反正你自己认为值得要研究的题目,你都应记不来,然后你可以去检查论文索引,看看这些题目有没有人研究过,也许你记20个题目,一查有十九个别人已有成果,这也好,毕竟还有一个题目别人没有研究,暂且先保留下来。随着自己知识面的扩大,史识的提高,选题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读书不思考,就会放过很多好题目。前述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这一条札记,多少研究秦汉史的学者都读过,可以说都没有引起重视。唐赞功先生读了并深入进行思考,认为这个“布衣将相之局”之所以被赵翼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肯定是有原因的,值得研究,成了他的一个极好的选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