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国遗址 1 、楼兰古城 ( 1 )官衙 5 “ 三间房 ” 是并排的三间房子, 是楼兰城中两座土坯建筑之一, 是城中规格最 高的建筑, 可能是当时的官衙。 自从斯文· 赫定发现楼兰古城并在三间房的墙角 下发掘出大量珍贵的文书以后, 来自日本的橘瑞超、 英国的斯坦英都曾在这里大 肆挖掘,并将文物带运出国。这些文物后来被博物馆收藏,由专家进行研究,并 在国际上兴起了 „ 楼兰学 ‟ 的热潮。 ” ( 2 )民居 由红柳、芦苇搭建而成,如今屋顶、四壁不存,但从残留的墙根可以看出当 时的布局。 ( 3 )佛塔 大约 10 米高的佛塔,是楼兰城中最高的建筑。 2 、海头古城 1988 年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组织的罗布泊文物队伍在部队的配合协助下, 经 过 32 天的奋战,在楼兰古城西南找到了 “ 海头 ” (被斯坦因编号为 lk 古城)等两座 古城并测绘了国内第一张该两座古城的地形图, 采集了一批珍贵文物标本, 进一 步填补了罗布泊地区考古的空白。 3 、米兰遗址 是一个面积广大的区域, 遗址中主要包括米兰城郭、 两座佛寺及墓地。 在沿 城墙、佛寺的墙基处,东一个西一个刨挖的大坑随处可见。米兰,属古楼兰国的 地域, 中国汉代曾在这里屯田, 一种有争议的说法认为这里是楼兰国迁都后的新 国都。 这里曾发现过 “ 印度文化特征的绝妙壁画 ”—— 带翼天使, 以及公元8-9 世纪的吐蕃藏文木牍; 这里是揭示楼兰古国神秘兴衰的重要史迹, 是佛教东传由 新疆进入内地的重要地域,也是史记中少见的吐蕃与西域交流的证明。 4 、瓦石峡古城 5 、小河墓地 1934 年 5 月,一支探险队在楼兰库姆河边扎下营地。他们要寻找隐藏在库姆 河流域的一个 “ 有一千口棺材 ” 的古墓地。 两个月中, 罗布 “ 猎驼人 ” 奥尔得克等人一次次搜寻都劳而无功。 就连奥尔得 克本人都猜测, 古墓已让十几年间新形成的河湖水域给淹没了, 或者是被某次强 烈的黑风暴重新埋葬了。月底,探险队向更靠近罗布荒原西南的绿洲带挺进。 不久,他们发现了一条流向东南的河流。它有 20 米宽,总长约 120 公里,水 流迟滞,一串串小湖沼被芦苇、红柳环绕。它是库姆河复苏后出现的新河,历史 不足 10 年。在他们沿这条河流进入沙漠前,临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 “ 小河 ” 。 “ 小 河 ” 东岸 4 - 5 公里,有一个浑圆的小山丘。远远看去山丘顶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 木,高 4 - 5 米。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极近,一株连着一株,互相支撑着。 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髅、被支解的躯体、随时绊腿的巨大木板和厚 毛织物碎片。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打开棺木,严密的裹尸 布一碰就风化成粉末了。 揭开覆盖在面部的朽布, 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 双目紧 闭,嘴角微翘,就像着了魔法刚刚睡去,脸上浮现着神秘会心的微笑。这就是传 说中的 “ 楼兰公主 ” 或 “ 罗布女王 ” 。 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 2000 多年。 她长发披肩, 身材娇小,身高仅 5 . 2 英尺。 在 10 × 16 平方米的山顶, 有彩绘的巨大木柱, 精美的木栅栏, 真人一样大的 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筑)。专家认定,它绝不是为普通楼兰人 修建的,而是一处重要陵墓。 1998 年, 一批考古专家力尽艰难险阻到达了罗布荒漠。 他们意外地看到了一 6 些类似废弃的城墙的痕迹, 无所遮掩地袒露于黄天之下。 在一个百岁罗布老人的 指引下,证实这是一个已成为废墟的罗布人的村庄。 小河也许是一个楼兰古遗址 ——— 古城居民们的公共墓地。 经过近百年来探 险家、 考古家们的忙碌, 已在罗布荒漠发现了许多大规模的墓葬及随葬物品。 那 么, 在沉寂了千年的楼兰荒漠里, 会不会隐藏着类似秦始皇陵兵马俑那样世间少 有的旷世杰作或未被发现的奇迹? 6 、 “ 太阳墓 ” 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 1979 年冬被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所发现, 古墓有数十座, 每座都是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 外面用一尺多高的 木桩围成 7 个圆圈,并组成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 经碳 14 测定,太阳 墓已有 3800 年之久, 它是哪个民族哪个部落的墓地?为何葬在这里?这群人居住 何方?是把太阳当做图腾建造此墓还是有别的意义…… 20 年过去, 仍是个不解之 谜。 罗布泊文明和楼兰文明之间近 2000 年的断裂又是怎么一回事?也许待太阳墓 之谜解开也便有了结论。 这里出土了距今 3800 年、 为印欧人种的 “ 楼兰美女 ” 。 发现了近 10 处古代人类 遗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铜器碎片、三棱形带翼铜镞、兽骨、料珠等 人类遗物, 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盖的黄土地表面。 还有一些 5000 - 6000 年以前 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这清楚地显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 的楼兰,自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的确曾绿草萋萋,森林覆盖率 达到 40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