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手机版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文史百科
民间说史
历史典籍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清朝
汉朝
刘备
朱元璋
刘邦
乾隆
武则天
佚名
三国
诸葛亮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星照耀欧罗巴——公元451年沙隆会战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宋珏:魔星照耀欧罗巴——公元451年沙隆会战
沙隆会战
楔子
奥尔良城被围已经有一个多月,潮水般的敌军将四面城墙围得水泄不通。攻城的巨槌日夜不停地撞击着城门,箭矢如雨点,石块如冰雹,不断飞入城内。城中已经弹尽粮绝,许多处城墙摇摇欲坠,而预期中的援军却始终不见踪影。城楼上,一个哨兵向远处眺望,焦急地期盼着援军的到来,但日复一日,远方的地平线却始终一片平静。
这一天,在敌军的又一轮猛烈攻城中,守望的哨兵似乎看到一片小小的烟尘在天边升起。他定睛凝望了一会,发现这片烟尘逐渐变大。滚滚烟尘中,无数人马的重重身影开始显现,一片片熟悉而亲切的旗帜在疾风中飘扬,大地也在千军万马的行进中微微颤动。这时候,城头上其他的守军,甚至敌军也觉察到了这一幕异常的景象。城下的厮杀停了下来,敌军匆匆撤回营地。毫无疑问,援军来了。城头上,奥尔良主教大声欢呼起来:“这是上帝的救援!”人们如梦初醒,爆发出一片片欢呼。欢乐的声浪笼罩了整座城池。这一天,奥尔良之围被解除了。
这一天是6月14日。不过,这不是那位著名的圣女贞德在1429年为奥尔良解围,而是将近一千年前的451年,法兰西尚不存在,奥尔良仍然属于古老的罗马帝国,攻守双方分别是阿提拉统率下的匈奴军与埃提乌斯领导的罗马-哥特联军,法兰西民族的祖先法兰克人只是战争中一个不起眼的配角。按照哥特史家约丹斯(Jordanes)不无溢美的说法:“在西方这是著名的一天,文明得到了拯救,免于全面的毁灭。”但真正的决战尚未开始。援军到来最重要的后果,是决定性的一战由此引发,这就是六天后发生的沙隆会战。在这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战中,如日中天的匈奴王阿提拉(Attila)将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
阿提拉的崛起
千百年来,一直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在世间流传:在辽阔大地的某一个角落,埋藏着一把神剑,乃是上古战神的化身。古代的先民们曾经在这把神剑的保佑下战无不胜,但随着世代的流转,神剑也渐渐湮没无闻。如果哪位君王能重新找到这把宝剑,就能重新拥有征服世界的力量。有一天,一个牧羊人在无意中发现了这把失落在草丛中的长剑,并把它献给他的国王,于是一位世界的征服者诞生了……
以上内容并非某部奇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一个真实的传说,发生在一个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国度。牧人献剑也确有其事,得到这把宝剑的君主,就是5世纪的欧洲第一雄主、被称为“上帝之鞭(FlagellumDei)”的匈奴王阿提拉。
自从4世70代,来自亚洲草原的匈奴人闯入欧洲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过去了。匈奴人在马上长大,马术精湛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以至于西方人甚至怀疑他们不会走路;他们的箭术也无与伦比,使用的混合弓轻便而射远,远胜过西方的弓箭。两者加起来,足以组成世界上最好的骑兵。
5世纪初,匈奴头领卢阿(Rua)开始了统一匈奴各部的进程,并打算进攻东罗马帝国。434年,卢阿创业未半便忽然逝世,权力转移到了他的侄子阿提拉手里。据一位见过他的罗马人记载,阿提拉是一个典型匈奴人:肩膀宽阔,头颅硕大,面色黝黑,鼻子扁平,深陷的眼窝里是鹰隼般的双目,犀利的目光令人不寒而栗。他并非人们想象中那类野蛮粗鲁的蛮族首领,而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虽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更擅长使用政治手腕。随着阿提拉的即位,罗马人自从汉尼拔之后最可怕的对手登上了历史舞台。
上述的“牧人献剑”多半是阿提拉有意安排的“祥瑞”—匈奴人崇拜铁剑有很长的历史,在中国史书中就已有记载。无论如何,阿提拉很好地利用了这件事,借匈奴人中神剑传说的力量大大加速了匈奴统一的进程。5世纪40年代初,阿提拉已经统一了匈奴诸部,只有少数部落逃窜入东罗马帝国境内。不久,阿提拉与东罗马帝国开战。战争才进行了几个月,东罗马帝国已经一败涂地,大片领土沦陷,许多城市被夷平,东罗马人只得包羞忍耻,与阿提拉签订不平等条约,缴纳“岁币”。此外还割让了多瑙河南岸的大片领土。阿提拉声威大振,从此被东西罗马的基督徒称为“上帝之鞭”—上帝对堕落的人类的惩罚。
阿提拉成为匈奴人中无可争议的最高统治者。他在欧亚各地开疆拓土,建立了东起里海,西到莱茵河,北抵波罗的海,南跨多瑙河的庞大帝国。与如日中天的匈奴帝国相比,西南面两个日益萎缩的罗马帝国显得孱弱而不堪一击。志得意满的阿提拉开始梦想统一世界的宏伟蓝图。
传说罗马建城时(公元前753年)曾出现12只秃鹫,每只秃鹫代表100年,表示罗马的气运共有1200年。掐指算来,历经12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此时已到了罗马气运将尽之时。阿提拉在多瑙河上建立了布达城(Buda,今日的布达佩斯)作为自己的新都,企图上应天命,下应谶纬,取罗马而代之。一时间,多瑙河上的匈奴王廷比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还要热闹,东西使臣云集,俨然已经成为欧洲新的政治中心。
447年,正当罗马建城满1200年之时,东罗马帝国境内发生了大规模地震,阿提拉觉得统一世界的时机已经成熟,率军再度入侵东罗马,与东罗马军在乌图斯河(Utus)上展开决战。匈奴军虽然取得了胜利,自己的损失却也不小。此战让阿提拉看出东罗马帝国是块难啃的骨头,于是他将目光转向西方:此时的西部帝国远比东部弱小,大片领土被哥特人、法兰克人及汪达尔人割据,搅得支离破碎。阿提拉认为,如果能先消灭西罗马,就能实现对东罗马的战略包围,而最终完成统一世界的宏业。更妙的是,此时西罗马帝国的当权者是阿提拉从小一起长大的老朋友—弗拉维乌斯·埃提乌斯(FlaviusAetius)。
会战地形图
埃提乌斯与霍诺莉娅
埃提乌斯是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名将,被后人尊称为“最后的罗马人”,不过在他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里,都给国人当作半个匈奴人看待。他是一位罗马将军的儿子,少年时在匈奴王卢阿的帐下当过人质。在这段时间内,他不但得到了卢阿等匈奴要人的赏识,也同年少的阿提拉英雄相惜。埃提乌斯后来回罗马克绍箕裘,成为一名罗马军官,同在高卢的哥特人、法兰克人等日耳曼蛮族作战,他利用当初在匈奴人中的关系,联合匈奴从莱茵河的东西两面一同打压日耳曼人,几十年间屡立战功,捍卫了西方帝国岌岌可危的北疆;而当他在罗马遭到敌对势力的迫害时,便到匈奴人中去寻求庇护。在匈奴人的帮助下,埃提乌斯不断升迁,阿提拉上台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西罗马帝国的“副执政”,也是事实上的统治者。埃提乌斯对匈奴朋友也投桃报李,不但为阿提拉的宫廷引进罗马精英,还将一个行省割让给匈奴人,在阿提拉几次进攻东罗马帝国时也从未对后者施以援手。445年,在阿提拉第一次入侵东罗马帝国后,埃提乌斯甚至奉送给他“士兵大统领”的头衔(这是经常封给友好的外国君主的虚衔)。埃提乌斯和匈奴人的“勾结”如此明目张胆,不免引起同胞的非议。如果他不是牢牢掌握大权,恐怕早被当成匈奴奸细处决了。在敌人内部有这样的好朋友,让阿提拉对征服西罗马帝国又多了一层信心。
用兵的契机很快便出现了:高卢东北部的法兰克部落此时发生了分裂:两派争权,一派向匈奴称臣,一派向罗马纳贡。阿提拉便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入侵高卢。当然,征服法兰克人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声称帮助西罗马帝国消灭割据高卢西南的西哥特王国。由于和埃提乌斯的良好关系,罗马人不会防范,高卢和西班牙都会落入自己的手中,最后征服意大利便易如反掌。阿提拉还联络上了北非的汪达尔人,约定届时一南一北,夹击西罗马帝国,大事指日可定。不料此时一个意外的事件打乱了阿提拉事先的部署,使形势向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正当阿提拉野心勃勃地策划自己的计划时,在意大利的拉文纳,西罗马皇室正被一桩风流韵事所困扰。西罗马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ValentinianIII)惟一的妹妹霍诺莉娅公主十六岁时和侍从有了私情,甚至怀了孩子。皇帝一怒之下,把公主幽禁起来,一关就是十多年。风流浪漫的公主渴望逃出牢笼。但谁敢违抗罗马皇帝的意志来拯救她?思前想后,全世界上除了天下无敌的阿提拉,再没有别人有这样的本事。于是大约在450年,公主悄悄派人送了一枚戒指给阿提拉,求阿提拉救她出来,自己甘愿以身相许。
这虽然像是个浪漫的故事,但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皇位继承权问题:理论上,霍诺利娅公主也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瓦伦提尼安皇帝一直把妹妹看得牢牢的,压根没打算让她嫁人,因为她的丈夫将不仅是所谓的驸马爷,而且将成为和自己并肩而立的罗马皇帝!可公主不但要嫁人,而且还要嫁给罗马人最忌惮的“上帝之鞭”!
阿提拉意外地收到了霍诺利娅公主的戒指,当真是如获至宝。如果能和这位公主结婚,在最好的情况下,自己便可以成为罗马皇帝,至少也可以以合法的名目吞并半个西罗马帝国。这个诱惑实在太大,阿提拉于是派人去罗马迎娶公主,并要求半个帝国作为嫁妆。
无论阿提拉的要求有多少法律依据,在政治上自然完全不可接受,最好的拒绝理由,莫过于说公主已经名花有主。于是瓦伦提尼安皇帝一面敷衍匈奴使者,一面快刀斩乱麻,找了个挂名的丈夫将公主“嫁”了,实际上是换个地方幽禁起来。可怜的公主从此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权力博弈的各方没有谁真正把她当回事。
罗马的拒婚早在阿提拉的预料之中。但无论如何,公主许婚总是铁板钉钉的事。被鼓动的阿提拉现在声称要去拯救他的未婚妻。一支庞大无比、或许是历史上最大的“迎亲”队伍被组建起来:匈奴帝国治下的各欧亚民族都全副武装,开向西方,据说总数达到五十万人之多。事实上的数量或许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一定也相当可观。阿提拉还派人到拉文纳的罗马宫廷去下最后通牒,要他们立即交出公主。
但这样一来,阿提拉就背弃了他假意和罗马人联盟的初衷,而直接站到了西罗马帝国的对立面上,并促使他的敌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自己。在罗马皇位的巨大诱惑下,一生精明的阿提拉终于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将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有一天,一个牧羊人在无意中发现了这把失落在草丛中的长剑,并把它献给他的国王,于是一位世界的征服者诞生了……
高卢平原上的“赤壁之战”
罗马方面一度以为阿提拉的目标只是西哥特王国,自己大可以乐观其成。得知阿提拉的真正意图后,才忙不迭地在高卢地区组织防御。埃提乌斯临危受命,作为高卢的前线司令官,负责抵御匈奴的进犯。
埃提乌斯和阿提拉属于同一类人,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个人感情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再说,作为罗马帝国的实权人物,埃提乌斯也不甘心成为昔日朋友的臣属。但埃提乌斯知道匈奴军队的强大,也知道单凭西罗马自己的力量难以与之抗衡。目前惟一的解决之道,是同西哥特人等蛮族联合起来,组成一支联军。也就是说,埃提乌斯必须同自己一生的敌人捐弃前嫌,一同对抗自己一生的老友。历史的诡谲变幻给埃提乌斯出了一道难题,也把整场战争变成了匈奴、哥特和罗马之间的“三国演义”。
这场战争在战略形势上有些像赤壁之战:罗马一方像刘备的汉室正统,西哥特王国像是孙权的割据江东,法兰克人是分崩离析的荆州刘琮、刘琦,而阿提拉当然就是曹操(甚至可以说东罗马帝国像是曹操背后的马腾、韩遂)。抵抗匈奴能否成功的关键,也就在于这“孙”、“刘”两家能否建立统一战线。
西哥特王提奥多里克(Theodoric),和埃提乌斯打了二十多年的仗,对罗马人充满了警惕,埃提乌斯虽然苦口婆心,向他说明“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时也难以说动他。再说,此时阿提拉也派人到图卢兹来,说自己的目标只是罗马人,劝提奥多里克和自己合作,一起对付罗马。提奥多里克被双方弄得无所适从,只得暂时按兵不动。
如果阿提拉坚持攻心为上,或许整场战争的局面会大不相同。但阿提拉的意图却只是为抢先进攻争取时间。451年春,当提奥多里克还举棋不定时,阿提拉已经率军渡过莱茵河向西前进。匈奴大军分为三部分,右翼从今天的比利时境内攻入阿拉斯(Arras),左翼取道摩泽尔河上的梅斯(Metz),中央兵力则经巴黎围攻奥尔良。一路之上烧杀抢掠,所到之处皆成废墟,兰斯、梅斯、阿拉斯等各罗马城市都被摧毁,巴黎当时还是塞纳河中的一个小洲,总算幸免于难。西方史家常常以此指责匈奴人的残暴,但参与奸淫掳掠的多是他们先祖的日耳曼部落,这一点他们自然视而不见。
阿提拉大军压境,围攻军事重镇奥尔良,实际上把提奥多里克推向了罗马一方。埃提乌斯不失时机,又派了一位和提奥多里克有故旧之情的元老阿维图斯(Avitus)去图卢兹游说,将当年西哥特人如何被匈奴人击败而西迁,今天匈奴人又是如何倒行逆施的种种事由痛陈一番,终于让提奥多里克下定了决心:与匈奴人决一死战,洗雪百年国耻,保卫国家人民。西哥特人匆匆地和埃提乌斯的罗马军联合起来,组成一支联军,向正被匈奴人大举围攻的奥尔良进发,6月14日,援军到达奥尔良城下,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士气正旺的联军进攻匈奴军的后方,城中居民也纷纷走上城头,向下投掷石块。匈奴大军在奥尔良城下顿坚挫锐一个多月,早已师老军疲,此时又遭到两面受敌,不得不乘夜色撤走。联军在后紧紧追击,两军一前一后,逐渐远离奥尔良,向东而去。
阿提拉打算转移到有利于匈奴军作战的开阔平原上,然后将尾随的联军一举歼灭,于是向塞纳河(Seine)和奥伯河(Aube)方向撤退。在塞纳河西岸,阿提拉留下了一支后卫部队,据说有一万五千人,主力军则渡过塞纳河,驻扎在河东的卡太隆尼平原(CalalaunianPlains)上。6月19日夜间,罗马-哥特联军深夜偷袭,全歼了匈奴后卫军。联军随即渡河,第二天便神奇地出现在阿提拉的背后,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曾经的中国领地--西伯利亚全景1
下一篇:
曾经的中国领地--西伯利亚全景2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随便看看
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侍病重母亲的故事
“复兴社”四大台柱之一的贺衷寒为什
二战期间苏军为什么能在短期内消灭
赤壁之战曹操实际有多少兵力?与史记
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与秦汉
毛泽东留给中国人的七种“气”
历史老照片 柏林墙最早的形式以铁丝
元代野史:西冷桥樊生遇艳
揭秘:究竟谁才是毛泽东心中的五虎上
揭秘越南高档白富美:中国网友点评彻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学
史家论史
观点
史学评议
国外史学
治学心语
历史考据
历史名人
古今文献
学科简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词条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专门史
党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中国近代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中国现代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民族学
学术文摘
理论政策
经济生态
社会文化
语言文字
民族史学
世界民族
民族地区发展
新疆研究
西藏研究
人类学理论
人类学应用
访谈笔谈座谈
书评文萃
田野研究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民间说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