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军队的组织构成 所谓“奥匈帝国” ,实质上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对于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一种无奈的 让步而已。 在中世纪,民族感不强的时代中, 哈布斯堡皇室统治着一大堆领地,从莱茵河畔 直到西乌克兰,皇室用一大串诸如“国王,亲王,大公,公爵,伯爵”等领主称号,统辖这 片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居住着的民族各异的臣民们。这种中世纪的统治结构,甚至在 17 世纪就已经不合时宜了,法,英,普等单一民族君主国的兴起,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 拿破仑战争期间, 皇室失去了一直装点门面的神圣罗马帝国皇位, 不得不改称奥地利皇 帝, 然而, 到了 19 世纪 60 年代,连奥地利帝国也要维持不下去了,随着帝国在意大利对法 国和在波希米亚对普鲁士的接连两次战败, 一度被压制的民族解放运动又再度汹涌澎湃起来, 皇室为了拉拢自特蕾莎女皇时代就一直效忠皇室的匈牙利贵族,不得不于 1867 年授予匈牙 利自治权,这就是所谓“奥匈二元制君主国”的由来,简称“奥匈帝国” ,其正式全称是: “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 ,这依然是一个中世纪与 近代的混合体系,所以,笔者倒是认为,所谓“二元君主国” ,虽然一般而言,是指奥,匈 两个地理部分而构成共主联盟的地理和行政上的意义, 然而从深层次来说, 更是对奥匈帝国 这种中世纪政治结构和现代政治结构的混合情况的极为契合地描述。 实质上, 随着萨多瓦的战败, 帝国恢复在德意志区域的影响力的希望化为泡影之后, 帝 国开始努力向东南巴尔干方面扩展影响力, 企图攫取土耳其退出东欧后的留下的以斯拉夫人 为主体的前土耳其占领地区, 这就使得帝国和其几个世纪以来的亲密盟友, 以斯拉夫人保护 者和老大哥自诩的俄国反目成仇,不得不把自己绑到德国的战车上,来对抗强大的沙皇。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 帝国在 19 世纪的最后 30 年中出现了回光返照, 以致到了 战前,帝国居然依靠着广阔的领土(欧洲第二) ,庞大的人口( 5200 万,欧洲第三)和不弱 的工业实力(特别是军事工业) ,显得似乎还是欧洲乃至世界列强之一。正是这种幻觉,还 有对德国保证的坚信,使帝国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战争中,然后被战争击得粉碎。 帝国的军事官僚队伍并不缺乏人才, 萨多瓦的战败, 反倒使帝国迅速吸收了其原来的敌 人,现在的盟友――德国的经验,建立了自己的总参谋部和大规模动员体系。 反映到具体军事部署上,则是将原来作为后备军使用的“地方防卫军” (Landwehr) 升格 到正规军的位置, 而由于该升格是和匈牙利自治同时开始的, 所以, 匈牙利得以被允许建立 自己的“地方防卫军” ( Honv é d ) 。 因此,到了战前,帝国陆军就由如下三部分部队构成: 帝国国防军(„ BewaffneteMacht “ 或 „ Wehrmacht “) 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 Kaiserlich Königliche Landwehr ,这里的皇,是指奥地利皇帝, 王,指的是波希米亚国王,然而波希米亚仅有王国之名,却没有如匈牙利一般的自治权) , 这是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又称内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虽然被称为地方防卫军, 然而却具备野战能力, 只是根据法律规定, 其部署和作战有一定地域限制, 不像帝国国防军 可以在帝国任意区域部署和作战。 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 Honv é d ) ,其使命和性质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一样,是帝 国的匈牙利部分 (外莱塔尼亚地区) 的地方防卫军,也属于正规野战部队。 在军事行政管理 方面, 帝国国防军由维也纳的帝国战争部直接统辖, 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由同样设在维也 纳的奥地利地方防卫部管辖, 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由设在佩斯港 (现在布达佩斯的一部分, 港口区域) 的匈牙利地方防卫部管辖, 而这两个地方防卫部, 共同统于维也纳的帝国战争部。 在军令指挥体系方面,由这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帝国陆军,由维也纳的帝国总参谋部指挥。 从军政和军令向上引出的两条线, 共同指向一个人: 理论上的帝国军队最高统帅: 奥地 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 然而实质上, 由于帝国已经立宪, 君主对帝国战争部长的影响力已经 不如帝国宰相,更由于君主弗兰茨 . 约瑟夫一世已经垂垂老矣,军令指挥权实质上是由总参 谋长在行使, 在战争初期灾难性的惨败之后, 军令指挥权又落到了德国顾问手中, 这种情况, 在老皇帝驾崩后有所改变, 继位的皇帝卡尔一世年富力强, 又是颇有经验和成就的野战军官, 这使他拿回了部分军令指挥权。 帝国战争部部长在理论上高于帝国总参谋长, 其属下除了总参谋长外, 还包含个兵种总 监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帝国军官团团长(荣誉性职务,荣誉上的全国军官之首) ,军事 建筑总工程师, 军医委员会 (注意其主任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不是一个职务, 该委员会和 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部也不是一个部门) ,战地宗教军官总监,军事技术委员会以及各行政 性部门。 虽然是内阁部门, 然而帝国战争部长却必须是现役军人。 帝国战争部将帝国划分为数个 军管区,每个军管区一般驻扎或者预计总动员后将建立一个辖数个师和辅助部队的作战军, 军管区司令由该军军长兼任,军管区司令部由四部分组成: 军事部:由军参谋长担任主任,负责军事事务。 军事建筑部:负责军事建筑事务。 经理部:负责后勤和军事经济事务。 辅助部队部:包含军炮兵旅长,军法处长,战地救护主任,军事宗教事务委员会(由于 帝国各民族信仰极为庞杂, 因此各教会和教派都有自己的随军神职人员, 包括随军牧师, 随 军拉比,随军依玛姆,当然由于帝国没有信奉佛教的民族,所有没有设立随军和尚。 ) 帝国国防军的作战团按照其作战指挥语言的不同, 分为奥地利 (德意志) 团和匈牙利团 两种。 这种粗疏的划分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 帝国民族众多, 语言混杂, 一个军官不可能通晓 帝国所有 20 余种语言(据说只有皇帝一人能够说全这些语言,不愧为帝国统一象征和联结 纽带呀) 。 于是, 只要是从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征来的士兵, 一概分入使用德语为指挥语言的奥地 利团, 而不管他是否是波希米亚人或者意大利人; 从帝国匈牙利部分征来的兵一概分入使用 匈牙利语为指挥语言的匈牙利团, 而不管他是否是罗马尼亚人, 波兰人, 克罗地亚人或者斯 洛文尼亚人。 这种情况到总动员后更加恶化, 大批操各种语言的农民被填入军队中, 发展到 最后, 甚至到了连排长也无法让他所搜罗来的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人全部听懂他发令的地步, 整个基层作战指挥趋于瓦解, 整个帝国国防军, 预期中的帝国主力部队变成了一头患有神经 末梢麻痹绝症的庞大怪兽,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更遑论作战了。 这种情况在地方防卫部队中反而要好得多, 这些部队士兵大多来自本乡本土, 下级指挥 官就是当地人, 语言问题不严重, 因此到了战争后期, 地方防卫军的战绩明显好于帝国国防 军。 战争后期, 估计是吸取了这种经验, 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又被划分为王家匈牙利地方 防卫军和王家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方防卫军。其实,早在 1868 年,根据适用于克罗地 亚的“小平权法案” (相对于适用于匈牙利的“大平权法案” , 根据该法案匈牙利取得了和奥 地利同等的地位) ,克罗地亚语就已经成为匈牙利地方防卫军中的克罗地亚单位的指挥和勤 务语言。 由于战绩不佳,再加经战争检验显得不合时宜,不符合实战需要,到了 1915 年,帝国 战争部取消了所有部队的历史性荣誉称号和附属标志,直接按照编号来称呼部队。 和地方防卫军不同, 帝国国防军的各团经常调换驻地, 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国防军士兵和 当地居民建立过于深厚的友好关系, 使得发生叛乱的时候无法放手镇压这一政治考虑, 这也 是由帝国国防军的角色决定的, 和地方防卫军不同, 它是直属于皇帝的机动性打击力量, 这 一点, 在总动员前更加明显, 由出生于效忠哈布斯堡皇室的贵族的军官们和基本上出生于同 样效忠皇室的下级公务员家庭的士官们指挥的帝国国防军, 不仅仅是威慑民变的力量, 根据 从来没有公开表述但是私下心照不宣的官方看法, 它更是威慑作为其补充力量使用的地方防 卫军的力量,特别是那些处于不稳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这些部队由心怀不满的当地人组成, 由具有分离主义倾向的乡绅们指挥, 被看作是对于帝国政府的一种超过民变的威胁, 因为他 们拥有组织和武器,而且是合法的。 这也是奥匈帝国这种中世纪体制应付现代民族国家间战争的一种无奈的折中反应。 和中 世纪的皇家雇佣兵战争不同, 现代民族国家间的战争要求动员大批国民参战, 在这种情况下, 要是不建立自己的动员体制, 奥匈帝国将被敌人潮水般涌来的服普遍义务兵役的部队人海所 淹没, 所以必须建立自己的动员体制,建立自己的后备和预备部队,可是, 这些部队的忠诚 却由于没有民族认同感的维系而十分脆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被动员淹没的是帝国国防军而不是被认为不稳, 被视为威胁的地方 防卫军。总动员令下达后,大批的帝国臣民们被补充进帝国国防军,使帝国国防军从 30 万 膨胀到近 200 万, 然而结果却是灾难性的, 那些由于长期培养而效忠皇室的贵族军官和下级 士官以及常备军士兵被动员部队的人海所淹没, 成为孤岛, 大量饱含着来自具有分离情绪的 民族的士兵的部队迅速丧失战斗力, 拒战, 投降和哗变称为家常便饭, 只有那些由来自上下 奥地利地区和匈牙利马扎尔地区的士兵组成和补充的部队才具备水准之上的战斗力, 其他部 队不哗变就是谢天谢地了。 与帝国国防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防卫军, 这些为了保卫本乡本土而战的部队经常死 战到底, 成为战争后期帝国陆军的支柱, 其代表就是蒂罗尔地方射手部队, 他们是皇家和王 家地方防卫军的一部分, 是蒂罗尔 (奥-意) 边境地区的地方部队, 在战前仅有四个团建制, 在意大利对奥宣战后的边境战役中, 这只小部队坚守奥意边境, 迟滞意大利著名的阿尔卑斯 山地步兵和庞大得和自己不成比例 ( 150 : 1 ) 的意大利主力部队的进攻,为奥匈大部队和德 国援兵南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若不然,奥匈在 1915 年就崩溃了,因此,卡尔一世继位 后,赐予蒂罗尔射手部队“皇家射手部队”荣誉称号。 然而地方防卫军毕竟不是帝国主力部队, 对其部署和使用颇多法律限制, 例如上述的蒂 罗尔地方射手部队, 就被蒂罗尔州议会明确限定只能参加保卫蒂罗尔或者在战略上对保卫蒂 罗尔有利的战斗, 因此在后来对意大利的进攻作战中, 该部队一度袖手旁观, 直到帝国战争 部曲解引申了法律条文, 宣称对意大利的进攻作战是属于 “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有利的战 斗” ,才得以调动其参战。 由此可见, 虽然地方防卫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却只能进行防御作战, 或者小纵深的进 攻作战。 奥匈帝国的动员和整补体制和德国不同, 它没有设立和每个团同一编号的补充团来负责 该团的兵力补充,而是采用了以预备军,补充营,补充区和“地方后备队”四者相结合的复 杂体制。 奥匈兵役法规定,所有身体健康的男性青年必须服普遍义务兵役,年满 21 周岁的健康 男性经由征兵局挑选和分配,在帝国国防军部队服现役 3 年,然后在预备军中服预备役 7 年,然后在地方防卫军中再服现役 2 年,或者在地方防卫军中服为期 10 年的“替代性预备 役” ( 每年服役数星期) 。 在帝国国防军中服现役期满的士兵可以继续服为期一年的志愿兵役, 服志愿兵役期间有工资和入读随营初等军校的机会, 技术部队和海军鼓励服志愿兵役。 其他 所有未被征入国防军, 预备军和地方防卫军的年满 19 周岁, 不满 43 周岁的男子, 必须在地 方后备队服后备役。 和德国的地方防卫军是预备役不同,奥匈的地方防卫军是现役。 奥匈动员计划是, 动员令下达后, 在预备军中服预备役的男子立即转入帝国国防军现役, 服地方防卫军替代性预备役的士兵转入地方防卫军现役, 地方后备队的后备人员则集中训练, 负责整补战时兵力损失。 动员期间, 奥匈帝国国防军建立的新部队较少, 主要是使用预备军人员填充各现有部队, 主要是各部队不满员部分和某些团下属的补充营。 该营拥有全部军官, 大部分士官和少量士 兵,动员令下达后的兵力展开期,该营被用预备军人员填满后,大部分跟随该团作战, 少部 分则编成新团。 每个团将补充营填满投入战斗后, 立刻建立新的补充营, 用来接收和训练后 方补充来的新兵, 这些动员后新建的补充营留驻团的原驻地, 由其团所属的补充区所属的地 方后备队人员进行补充, 通常是完成训练后立刻成建制加入原所属团作战并且再建立新的补 充营,战时最高记录是有一个帝国国防军的匈牙利团使用过 20 个补充营,如果算上它在动 员前所拥有的 4 个营的话,再假设该团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拥有 4 个营(就算满员) ,则该团 也整个打光过 5 次了,这说明奥匈军队的战损之巨大简直不可思议。 奥匈帝国国防军步兵团编制: 战前,奥匈的帝国国防军总共拥有步兵部队如下: 62 个奥地利步兵团 40 个匈牙利步兵团 4 个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步兵团 ( 1908 年帝国新吞并的地区, 为了这个地区, 赔上了 王储,甚至整个帝国) 28 个战地猎兵营(什么是战地猎兵以后介绍) 1 个波黑战地猎兵营 4 个蒂罗尔猎兵团(注意,这是属于帝国国防军的部队,和上文提到过的,属于皇家和 王家地方防卫军的蒂罗尔射手部队不是一支部队) 。 具体步兵团的建制如下: 团部, 4 个野战步兵营, 16 个野战步兵连。 团部:一名上校担任团长,一名校级军官担任参谋长, 3 到 5 名尉官担任参谋,一名副 团长, 一名团工兵主任, 一名团主计官, 四名主计官助手, 一名团军需官, 一名团修械主任, 一名团营房管理主任, 一名团军乐队长, 一名团军医主任, 四名高级军医, 一名团部军士长, 四名团部勤务下士。 四名营长 (中校或少校) , 四名副营长, 一名团神职军官及其助手, 号手, 5 名一等兵, 30 名列兵,两名学兵。 团部一共: 21 名军官, 73 名士官和士兵。 16 个连长都是上尉,同时每连都有一个连军士长,副连长通常是中尉或少尉,排长是 准尉。 除去团部的兵力,一共是: 64 名军官, 2488 名士官和士兵。 团的补充营建制如下: 1 名少校营长, 2 名补充区征兵官, 1 名高级军医, 一名主计官, 3 名中士级主计官助手, 1 名军需官, 1 名营参谋长, 4 名中尉 (未来的连长) , 4 名中士 (未 来的连军士长) ,以及 12 名士兵(都是老兵,作用是训练新兵) 。 中尉以上的步兵军官配发军刀,军刀长 82 厘米,双面开血槽,单面开锋,用于指挥发 令,也可以用于近身搏斗。主计官,参谋长和团军乐队长配发礼仪性 M1863 式军刀,不开 锋,长 65.8 厘米,不能用来搏斗。 工兵官,号手和司机等配发 M1862 式工兵刀。 士兵中的神枪手和神枪军官可以佩戴“射手标志” 。 各团都拥有自己的团旗,作为本团的标志。和步兵部队一样, 奥匈帝国的炮兵部队也分属于三支军队, 帝国国防军炮兵部队, 皇家 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炮兵部队和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炮兵部队。 其中,帝国国防军炮兵部队实力最强,下属兵种最齐全。 帝国国防军炮兵部队又可以划分为: 国防军野战炮兵部队 国防军要塞炮兵部队 国防军山地炮兵部队 国防军炮兵技术支援部队 国防军炮兵训练队 其中,国防炮兵兵力如下: 42 个野战加农炮团 14 个野战榴弹炮师(营级建制) 11 个乘骑炮兵师(营级) 14 个重榴弹炮师(营级) 11 个山地炮兵团 6 个要塞炮兵团 10 个独立要塞守备炮兵营 在炮兵部队和运输部队中, “师”这个编制是一个营级建制。 每个师属野战炮兵团都包含有一个补充营, 其功能和步兵团的补充营一样。 同时每个野 战炮兵团还含有一个基干弹药队, 该队仅有 2 名军官 9 名士兵, 也是一个等待在动员后使用 预备役人员填充的单位。 一个拥有四个炮兵连的野战炮兵团,总共拥有 16 名军官和 404 名士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