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柏拉图与孔子所论“政治家技艺”之比较(上)(20050316)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摘 要] 柏拉图与孔子是中西政治思想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思想对中西政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在他们的论述中,涉及了政治问题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政治家的技艺,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这集中体现在《政治家篇》中。粗略分析之,柏拉图在《政治家篇》中所论的政治的技艺大致包括知识、中道精神、立法、演讲、军事以及各种政治技艺的综合掌控能力诸项。关于这些技艺,孔子在《论语》也多有涉及,但是,在这些共同的政治论题上,两者仍有同有异,从而反映了中西政治文化的类同与分野。
     [关键词] 柏拉图 孔子 《政治家篇》 《论语》 政治技艺 政治思想
     一、问题的提出与前期研究
     柏拉图与孔子,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他们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柏拉图与孔子,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让人惊异的是,他们不仅在时间上大致处于同一时代,而且,经历也是极其的相似。他们青年都有从政的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也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政途失意以后,二人都从事教育,推广自己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阿卡德米学园”,教授自己的理论。柏拉图与孔子在经历和精神上有十分的契合,并且,在思想上,也多有可堪比较之处。学界于此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并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多出现在教育学、文学和哲学的领域,如教育思想、美学思想、美育思想、文艺思想、诗论及文体形态等。主要成果如邹广胜:《柏拉图与孔子文体形态比较研究》,《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阎国忠:《关于美、爱、信仰的理论思考》,《学术月刊》2004年第8期;何林军:《孔子和柏拉图文艺思想比较研究》,《中州学刊》,2002年第四期;彭立勋:《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比较研究》,《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韦玲娜、苏稻香:《孔子与柏拉图诗论异同》,《晋阳学刊》1999年第2期;李守庸:《略说孔子、柏拉图经济思想之异同——由怎样理解“君子不器”引起的话题》,《经济评论》2002年第3期;陈树坤:《孔子与柏拉图伦理教育思想之比较》,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七四年六月。蔡宗齊:《柏拉圖和孔子詩論中的和諧說》,《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29期)1981年。而在政治思想方面,柏拉图与孔子比较研究的重点却不突出,成果也相对较少。近十余年来,公开发表在内地学术期刊的论文仅有数篇。现在开列如下。
     黄岭峻、李小萍在《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比较》(载《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从孔子、柏拉图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和《理想国》出发,比较两人政治思想的异同。认为建立为政以德的君主集权的大同社会是他们的共同追求;政治、道德、教育三位一休,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因对神的态度、对人性的认识上的分歧,两人在教育内容上相距甚远。杨晓林的《理想国、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论柏拉图和孔子的政治理想》(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专辑”)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孔子的“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主张都是代表贵族利益的。由于中西方文化本源性的差异,柏拉图比孔子更激进。生逢乱世,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们把救济苍生作为矢志不渝的人生奋斗目标。由于政治主张落后于时代,因此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几乎都是失败者。而且在政治上失意之余他们皆通过传道授业的方式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两位巨子。程朝阳、李永伟在《柏拉图、孔子之理想等级社会比较初探——谈“贤人政治” 》(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认为,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难逃等级结构的支撑,或者动态,或者静态,这或许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对于柏拉图和孔子这两位具有清晰历史人格的伟大思想家而言,几近相同的社会背景催生了二人构建静态等级社会的政治理想,为解决同一政治问题,他们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对贤人政治的追求,而结果却是双双失意。梁晓杰的《德治及其中国路径的比较与反思——兼论原始儒学现代化的一种选择》(载《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一文认为,德治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式,不但必然同人治、法治相对照,而且也不可还原为政治统治,我们必须把它同政体类型和文化模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政体上说,按照孟德斯鸿的论述,只有共和模式才适合于德治,或者说,德治是共和的内在要求;从文化上说,孔子和柏拉图分别建立两种不同的德治模式。柏拉图的道德结构体系是现代社会得以发生的根本动力,原始儒学在此则具有不可逾越的结构性障碍,实质上,从历史图示来看,原始儒学只有与共和政体结合起来,实现由道德统治向道德治理的转换,才有可能充当现代社会的组织资源。李耀玉在《孔子与柏拉图“人治”思想之比较》(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中指出,理想的制度形式与理想的道德规范相一致,是孔子和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两位思想家个性的不同,使得两者的”贤人政治”在东西方各具特色。孔子的人治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的内化作用,最终难免会走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人治观则提倡理性的制约和知识的重要,它较之孔子的人治思想而言,更容易走向法治。孙小蕾的《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法律思想之比较》(载www.jcrb.com/zyw/n427/ca316082.htm )认为探究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差异,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她从二者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对仁学和正义论、正名和各司其职、贤人治国和哲学王治国、以德去刑和以法治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对中外政治法律思想的研究作一些新的探索。
     由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柏拉图与孔子的比较研究,多着眼于政治思想方面,而对于政治的技艺以及行政的操作上,着力较少。柏拉图的对话录《政治家篇》,就是专述政治家技艺的著作,此篇对话录认为“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主张应有少数真正懂得科学的人来治理国家”。(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而孔子的语录《论语》,其中也记载了孔子对从政技艺方面的许多论述。我们都知道,柏拉图和孔子对中西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以他们对政治家政治技艺的论述进行比较,或许能对中西两种政治路径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甚或进而可以探讨中西文化分殊与演进。因此,本文即以柏拉图《政治家篇》和《论语》以为文本基础,对柏拉图和孔子所论之政治技艺进行比较研究。
     二、《政治家篇》所论政治家政治技艺之内容
     细读《政治家篇》,我们会发现,这个对话录通篇是一个逻辑连贯、环环相扣的整体,埃利亚的客人与小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围绕政治家的问题,辩论不断深入,意义不为断递进,最终对政治家的技艺达成了共识。
     这个对话录共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治家的技艺是“人类群体养育技艺”(柏拉图:《政治家篇》,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下只注书名页码);第二个层次是,政治家的技艺是“对人类的关爱”,这种关爱是以“自发的二足动物的牧群自愿服从的方式”为基础的(《政治家篇》第52页);第三个层次是,政治家的技艺必须是“基于中道标准的产物”,“每一种技艺只有掌握了这一尺度才能达到至善和至美”(柏《政治家篇》第67页)。第四个层次是,柏拉图阐述了他的政体分类学说,认为“惟一正确的政体形式就是那种纺织者真正地拥有政治的技艺”(《政治家篇》第86页),而这种最优的政体,就是君主政体。第五个层次也就是最后一个层次是本书的结论,论者在前面论辩的基础上,给出政治家技艺的定义,那就是埃利亚客人所说的,“那种支配着所有的技艺,掌管着所有的法律和决定着影响国家命运的所有事物并完美地将编织为一的技艺,如果我们将根据它们的共同性特征所具有的独特称谓来描述这一技艺的话,我们一定会十分准确地称它为政治的技艺”。“治理国家是一门艺术,而不单纯是管理国家的一种职责。优秀的政治家可以统治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
     但这个定义的内容是个一般性和笼统性的定义,关于政治家技艺的具体内容,在二人的论辩过程中,已一点一点地提出。这些技艺,都是埃利亚客人所述政治家技艺的组成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完美至善的理想的政治家的技艺。“政治家优于以各种技巧统治人的人,因为只有他才能确定这些技巧中的哪一种更符合国家的利益。因此,治国之术是一切艺术中的艺术。”(原江译《政治家篇》内扉)
     政治家技艺的第一方面就是有知识,包括具备实用型知识和纯粹智力型知识,具体而言,不仅具有算术的技艺、建筑工人的技艺、指挥行动的技艺,还应有发布命令和承上启下传达命令的技艺等等。关于知识的论断,柏拉图是一以贯之的,从《理想国》的“哲学王”思想,再到《法律篇》的法治思想,他都是主张统治者以他的知识来进行统治。柏拉图认为,“依靠智慧和精神的感召力量来维持统治的国王(政治家的另一称谓)要比单单凭借勤劳和身体力行的国王高明得多”。(《政治家篇》第12页)
     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们的政治思想总是把政治的基础归结于道德,柏拉图亦然。而道德是什么,从哪里来?柏拉图继承了乃师苏格拉底的思想,以为“知识即美德”。知识能培养出良好的伦理社会,能使人更亲近神性,从而把近于神性的勇敢、节制、敏锐、快捷、荣誉、正义、诚实等一系列美德的要素传达至人间。这样,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理想国”存在的基础就在人世间有了可以实现的道德基础。正如《政治家篇》所言:“真正的国王的技艺就是所有合法的教育者和指导者的女主人,并且拥有着女王般威严的权力,决不允许他们训练并培养出不适合国王所渴望建立的政治结构的品质,只允许培养出适合这一制度的品质”。(《政治家篇》第119页)
     柏拉图正是通过知识的教育,以行教化的,把上述所提及的理想社会民众所应具有的美德和品质广布于民众之身。在这里面,政治家应该发挥其作为“圣明贤主”的力量,主导此种教化的开启。首先,是发掘人类内心最根本的、来自神的“善”。“政治家要以神的力量把他们灵魂中近似神圣的不朽因素紧密结合起来,然后再以人的力量把他们的兽性因素约束起来”。(《政治家篇》第120页)其次,使用民众保有并发扬这种“善”,“具备爱好和平和遵守秩序的品质的人,如果持有这些信念(指各种美德和品质),就一个国家而言,他们将会变行明达自制;相反当他不能持有这些信念时,就要理所当然地接受低能这一不光彩的称谓了”。(《政治家篇》第121页)
     正如上文所说,知识在《政治家篇》中被划分为实用型知识和智力型知识,而“所有智力型的技艺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导的技艺,另一类是判断的能力。”(《政治家篇》第14页)由知识派生出的指导和管理的技艺,也是为柏拉图所重视的。“国王有更崇高的使命,那就是管理和控制一切生物。”(《政治家篇》第17页)。柏拉图将政治家和统治者比喻为马车的驾驭者,其治理国家就如马车夫手握着控制国家的缰绳一样,认为这是政治家和统治者的职责所在。
     知识还促生政治家的判断力。柏拉图认为,判断力是政治家有效执政和稳定执政的重要保证,“所有的技艺总是尽可能地拒绝使用劣质的材料而更多地接受优质的、并从中选择出适合的材料,无论这些材料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只要尽力把它们合而为一生产出具有某种性质和价值的产品”。(《政治家篇》第118页)他以一贯的比喻的方式,揭示出判断和完善完美而有效的政治技艺以及选择和教化适合于理想社会的民众的方法。同时,《政治家篇》中还指出,“真正的合乎自然规律的治理国家的技艺将永不允许构造出任何品行好的人和品行坏的人混杂在一起的国家形式。但是政治家首先要使人类的本性能够尽情的表现,然后在考察完他们之后,将把他们委托给那些能帮助政治家达成所愿的合适的教育者——政治家将亲自颁政令并执掌大权。”(《政治家篇》第118-119页)具有清晰的判断力的政治家,才能构建成这样的国家形式,同样,也才牢固地掌握政权而不失坠。
     第二方面,则是具有善于协调和理顺各种关系的技艺,以中庸之道为指针,做一个社会关系的完美的“编织者”。在施政中灵活、机警而不失原则,适时使用各种恰当的技艺,以政治家的才能为艺术中的艺术。这种遵于中道的技艺一方面是处理统治者与其属官员的关系的,即要有“善于驾驭其臣民相互冲突的品德”;(《政治是统治和德行的艺术》,载《政治家》第29页)。同时,也应注意到统治阶层与基层民众的关系处理。“任何明智的统治者只要是凭着智慧和技巧遵循在公民中施行公平分配的最大原则,维护公民的利益,并尽可能地改善公民的生存境况,那么他们就能更好地摆脱困境”。(《政治家篇》第94页)无论上层的政治关系还是下层的社会关系,无一不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由知识而来的智慧为保证,以由智慧而生发的技艺为手段的。
     第三方面,是制定法律的技艺。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的理想社会的统治者是“哲学王”,而在《政治家篇》中,这一思想有了改变,开始考虑了法律的作用,但仍没有像《法律篇》那样把法治提高到很高的程度,在《政治家篇》,柏拉图认为,“国家必须要有法律,但政治家比法律更为重要,政治家必须要有在法律不适用的情况下作出决断的能力。”(《政治家篇》第101页)政治家本人在政治治理中的作用仍是优于法律的,“立法是国王履行职责的一种方式,但是最关键的还不是法律的统治,而是让一个具有智慧和拥有国王权力的人来统治。”(第88页)这说明,柏拉图已经由《理想国》的理想状态部分回归现实,他承认在现实社会中法律在政治治理中的作用,但是,他尚未放弃他的“哲学王”的思想,他对政治家的要求仍需要完美知识的修养,以及由完美修养而来的政治家的技艺。所以,“当一个摹仿有技艺的人并依照法律进行统治时,我们就称他为国王;并且只要他依法治国,无论他的统治是基于政治的主张抑或是基于渊博的知识,我们都会赋予他国王的称号”。(《政治家篇》第10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