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漫议“观点崇拜”(20050925)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不久前和几个朋友聊天,无意中谈到日本的一个学者,写出的一部关于1907年前后中国话剧团体“春柳社”在日本活动状况的研究著作。这本书我没有看过,作者的名字也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记住。不过,据看过这本书的朋友们介绍说,这本书里面收罗到大量的早期“春柳社”演出时的原始剧照,和当时在日本报纸、杂志刊登的该社演出的剧目广告。洋洋洒洒的一部学术著作,作者考证的,多是一些原生性资料;通过资料的考证和求实,相当清楚地勾勒出“春柳社”在日本活动时的基本状况。朋友们在承认这本书资料的全面和翔实的同时,很是感叹日本学者治学的细致、学风的严谨和扎实。换作中国学者,恐怕很少有人愿意那样沉入故纸堆中,去追踪勾沉这些史事了。
    不过感叹归感叹,这样的一本书,却并没有博得朋友们的赏识,原因简单得很,用朋友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书中大多都是事无巨细的史料的考证和陈罗,并没有多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在这些朋友们的眼里,观点无疑是一把刻度精确的标尺,它能有效地检测出一本书的价值,有观点的,未必是一本好书,但是作为一本好书,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光凭史料这些没有多少理论含量和学理思考的粗浅功夫,是不入他们法眼的。一篇论文,一本专著,如果不能给人们出示相当数量的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论文或者著作,是很容易被人们指认为一种没有多少见解的平庸的学术,而且也很难在众声喧哗的话语场景中脱颖而出。
    这折射出的是我们当前学术界的一种观点崇拜现象。作为一种学术思维或者说学术评价眼光,我想这种观点崇拜不是我的朋友独有的。在我们今天的学术界,它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了。观点俨然成为学术的生命线。我们评价一种学术,首先所要看的,就是有没有独到的、新颖的观点。我们描述一些好的著述时,总是用“独出机杼”这样的成语来形容它的独特价值。即便是一些学术上的诉讼中,我们往往也会看到“这些观点都是某某的”、“某某抄袭某某的观点”等等的字样。
    那么,观点对于学术来说果真是如此重要吗?我看未必见得。清朝桐城派治学,就有“义理、考据、辞章”之说,观点充其量只是“义理”范畴的一个部分而已。回到学术常识中来看,我们都知道,组成一篇学术论文的,至少还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论点”或曰“观点”,只是论者在占有大量事实和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理性的思考、整合,按照严密的逻辑,水到渠成地得出的结论而已。而且在我看来,在学术活动的整体构成中,观点恰恰是最微不足道的部分。因为人文科学研究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殊途既可同归,同途亦可异归;同样的结论,可以有不同的材料和思辩路向来达到,面对同样的材料,也可得出迥然相异的结论来,这里面涉及到太多学术研究主体个体生命的感悟、价值判断等等因素的作用。这就像我们所说的“道理”二字,“理”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结论和目标,是抽象地游离在我们的经验世界的,而通向“理”的“道”,则与我们的存在息息相关,既有无比丰富的个性色彩,又充满着种种变异和不断生成新的“理”的可能。这正像哥得巴赫猜想一样,想必所有的人都会知道,这个猜想之所以具有无穷魅力,并不是因为1+1=2这个基本结论,而是通往基本结论过程中人类智慧的演绎及其呈现出的巨大局限。我们的“观点” 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按照我的想法,也可能是多数人的想法,一篇文章真正出彩的地方,并不是论者抽绎出来的干巴巴的结论,而是抵达这个结论过程中,论者栩栩如生的生动话语和精神个性的展示。
    这就不得不对我们当下的观点崇拜作出溯源式考察了。尽管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很复杂,但是大致想来,我觉得还是与两种心态有关:往高处说,它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立言”意识密切相关。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生命是易朽的,言论是不朽的。知识人要想获得永恒,一个终南捷径就是开山立派,创“一家之说”,通过声音获得不朽。想想我们现在的有些学术中人,未免就有这样的想法;往低处说,就不能不提到现在某些学者的话语权力欲望和“圈地”意识了。一个人发明了一个观点,就好像占有了学术圈子里的一个重要的发言席位,使用权、解释权似乎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后来的人如果途经宝地,必须要留下“正如某某某所说”、“某某某曾经指出”这样的字样,发明人坐收渔利,声名得到远播,这是何等快慰的事情?尤其是现在的学术环境,有限的学术资源内部可谓是百轲争流,一个人想抢滩登陆一块宝地也很是不容易,这样的话语权限和话语增殖就至关重要了。以上所讲到的两个方面一分为二,二合为一,在声名的本质上没有多少差异,差异在于高低不同。
    我们现在似乎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学术中人会像珍惜自己的眼睛那样爱护自己的“观点”。就最近几年来看,不少学术争端中,学者们不同观点与观点之间的碰撞,不是谋求学理上的解决,而是充满道德上的怨恨,言语之间也总是充满杀伐之音;而有些学者一碰见别人提到类似自己说过的片言只语,就神色惊恐,抑止不住愤怒,严辞斥责为“观点抄袭”,全然不顾别人的论证方法与论证材料和自己有没有差异。这还只是局部的现象,对整个学术研究来说也无伤大雅。观点崇拜对当下学术最严重的侵害,就表现在观点唯上从而导致的学术偏废与本末倒置。一种情况是,有的人不再专注于学术积累,夯实基本功,而是潜心于打磨“观点”,只要能提炼出别出心裁的“观点”,只要能引起他人的注视,哪怕再怎么出言无状,再怎么故作惊人之语也无所谓,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另一种情况是,有的人却是“观点先行”,首先是确立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剩下来的事情,就是用这把锋利的剪刀,去裁割材料。所有的材料在他们的手中,只不过是直奔目标的铺路石子而已,合用的就用,不合用的,指鹿为马也要用。这两种学术风气无疑都是相当恶劣的。别的学科情况如何我不得而知,至少就文学学术研究这块来看,那种把学术当作是观点的跑马场,纵横驰骋,信马由缰的胡言乱语比比皆是。根本没有读过作品的,犹敢下笔万言的批评家们,也从没有想到应该对读者和文学负责,而是沉浸在非凡的“观点”中洋洋自得。
    这样讲并不是意味着我反对学术著作应该放弃自己的判断,应该拥有自己的观点,因为我知道,作为人类的一种心智活动,学术研究无论是面对社会实践、人生实践,还是面对自身的传统,都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测,或者是对已知世界发出的疑问。不管是探测还是疑问,寻求解答都是必要的,因此学术观点的表达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在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或者学术传统检验之前,任何观点都永远只是观点,它代表不了真理。观点,既可能与真理一步之遥,也可能与真理天渊之别。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死抱着观点不放,把观点当作伟大真理的发现,就有点可笑了。就像一堆梦想中金光灿灿的金币,如果有谁把它当作现实的金币,那只能说明你的无知;如果你再怀抱着这样的金币,觉得自己就是天下第X富有之人,那就不仅无知而且还狂妄。可惜的是,我们眼下的学术界就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在对观点的极度崇拜中,忘却了学术对真理、真知的最终追求,舍本逐末,不愿做艰深的基础工作,自以为发现了几个观点,就浑浑然如云里雾里,飘飘然如圣哲先知。
    在这一点上,我倒觉得日本、韩国的有些学者的学风值得我们尊重。十年前,我结识一个韩国学者,他是从事鲁迅研究的,就为了考证鲁迅的祖父关押在杭州的哪座监狱,而数次来中国。我们也都知道,现代作家郁达夫之死的谜底,也是由日本学者多次实地考证、寻访当事人解开的。在这些学者行为的背后,我们解读到的是追寻真相、对真实负责的一种愿望。尽管他们并不能给我们提供出多少宏深的理论或者惊人的观点,但是谁又能说得清楚哪一个更有意义呢?我所能说的是,时间将淘洗出学术河床上的砾石和珍珠;在人类文明史上,究竟有多少观点如同翻腾的浪花转瞬即逝?回到开头的那本书,虽然我不从事话剧研究,但是我相信,事隔多年以后,如果谁还想去研究“春柳社”这个话剧团体,这本书将是很难绕过去的,因为事实永远比观点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