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古典文化的研究以及古典歷史概況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古典文化的研究以及古典歷史概況
    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古典文化的研究概況最近一、二十年來在英美等地對古典希臘及羅馬文明的興趣不斷增加,這呼應了社會的廣泛需求,希望回歸西洋源頭及原典,尋求新的文明靈感。對古典語文的學習也見到重新點燃的興趣。大學為了那些在未曾接受古典語言薰陶的人,提供以古典文明實質內容為主、古典語言為輔的課程,稱為
    Classical Civilization或 Classical Studies。另外對那些已經有古典語言基礎者,則提供以拉丁文或希臘文為主修或兩者皆有的
    Classics,當然古典文化的實質內容也一樣被強調。在英國整個古典文化研究的蓬勃情形,已經逐漸度過 1980 年代中因為削減教育預算,裁撤或整併掉將近 1/3
    古典文化研究相關科系,而恢復到之前的繁榮狀況,雖然這些消失的古典研究學系並未恢復,但學生(特別是所謂的 mature
    students)數量增加,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在此同時,古典文化研究的領域也大為擴張。這可由《劍橋古代史》第二版的來證明。在第一版結尾時,Norman
    Baynes 提到君士坦丁一世在 325
    年主持尼希亞大公會議,這事件宣布古典文明至此進入中古時代。這種斷代預設基督教文明與古典文明的斷裂性關係。但第二版則挺進拜占庭初期,約七世紀初,強調伊斯蘭文明的崛起才是真正結束地中海古典文明,而
    Isauria 王朝的拜占庭帝國及Gregory I
    的西歐才是中古的開始。我想這個應該是更合理的斷代。此外古典文化既然與基督教文化的差異不再被誇張,因此納入寶貴而且豐富的基督教會史料(如龐大的教父文學,Patristics),所以一些基督教相關論述的議題於是納入古1西洋古典暨中世紀哲學資料中心---文稿
    Page 3
    典研究學者的範圍之中,不再是教會史學者所獨佔。這個新加入的晚期羅馬帝國史被 Peter Brown 稱為 Late
    Antiquity(晚期古代),現在正是最吸引學者及學生的領域,舉凡古典如何轉化為基督教文化,或是基督教徒對性及性別的問題,皆見到許多出版品。更因為基督教信仰的國際化,以及希臘羅馬文明因為政治勢力瓦解而消退,所以敘利亞文、科普提文或亞美尼亞文的作品也多所增加,也成為晚期古代研究的範圍。至於研究特色方面,古典文化研究一方面與考古學,另方面與東方學,存有密切關係,甚至一些大學將這些科系併成研究學群。這或是因為經費考量,但更重要的是這種安排更能反映出古代地中海諸文明的密切關聯及互動,以及古典研究其實是高度科際整合的研究。舉凡是希臘文或拉丁文寫作的文學、歷史、哲學、考古、語言學、藝術史及其他,皆是古典研究的項目。任何學習此學科的學生,都會多少知曉古典文明個個向面的成就。簡言之,古典文化研究正是研究希臘文明及羅馬文明整體的學術研究。古典文化因為是西洋文化的源頭,所以希臘羅馬的主題以及相關事物常出現在後來的文學、思想或藝術之中。在英國大學中古典文學系常與不同科系組合成不同的學程學位。例如,拉丁文與英國文學,或希臘羅馬史與歷史系的中古和文藝復興史等。這種學程一方面希望強調古典文明以及後續文明 之間的連續性,以求能夠尊重古典文學研究的專業性及特殊性。但在台灣沒有全面性的古典文化研究及教學的環境以及沒有類似學程安排的情形下,經常造成在了解古典文明時,常有脫離其歷史特定脈絡的現象。這種現象時常出現在最常接觸古典文化典故的外文系之中。事實上現在研究古典文明的特色之一是其強烈的歷史脈絡感,認為希臘羅馬文明之產生及其成就,有其特殊的歷史及生態條件和面臨討戰所提出的創意和解決之道。所以「希臘之愛」(或
    pederasty)並非純然如 Edmund Gosse 所謂的「那2西洋古典暨中世紀哲學資料中心---文稿
    Page 4
    不敢說出自己名字的愛」或現代同性戀,因為「希臘之愛」有很強烈的階級取向以及獨屬希臘的規範。另外,雅典民主制度也非現在自由主義傳統民主政治的前驅,因為其所預設之「人論」極為不同,雖然其影響力難以否認。希臘神話以其強烈的人事時地物成分,更是充分地希臘,因為在古典研究裡,神話與儀式之間的密切關係,已是古典文化研究上的共識。這種強調古典文明的歷史脈絡,絕非想將其孤立,切斷其與後來文化的關係,而是希望能夠以當時的條件來了解其文明成就。這種強調其特殊性在詮釋學上才是我們知識的來源,才能使古典文明因其如
    M. I. Finley 所謂的「無法克服的奇特性」,而給我們新的靈感及其他可能性。但是這並非意謂古典文學研究是單純的文獻研究,如 philology
    一字所顯示。解讀難以辨識的手稿,彙整各個文獻的版本,形成方便的工具 apparatus,難以否認是最基礎的工作,所以英語界的 Loeb Classical
    Library 和 Oxford Classical Texts,或是德國的 Teubner,或是法國的
    Budè,皆是任何有規模之古典研究機構所必須典藏的基本資料。傳統學者在使用這些資料進行各種論述時,常常以樸實及按部就班的方法來組織資料,辯論觀點。事實上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者常除了對古典語言的掌握外,更常能流利使用多種歐洲語言,因為古典研究屬性是全歐美性。這種研究成果常令人有踏實的感覺,也構成學生在學習時的基本取向。但是古典研究近三十年來發展,見證了對新主題的開發以及新方法的引進,但這些都是以對基本文獻的深刻掌握及極為紮實的傳統訓練,做為前提。所以如以結構主義為取向的法國巴黎學派
    Jean Pierre-Vernant, Pierre Vidal-Naquet 或Marcel
    Détienne,便以探索希臘人的「心靈邏輯」為努力對象。受到地中海人類學影響的 David Cohen,以「羞恥」及「榮耀」來探索社會秩序的動態關聯。受到
    Michel Foucault 影響的 J. J. Winkle 或 D. M.
    Halperin,了解希臘性及性別研究是希臘特殊型態之權力關係的性表達。但無論如何,這些學者除了在方法論上的成熟度相當高外,未曾忘記所有這些論述活動的一個運作空間:市民城邦(polis)以及何謂公民(polites)。從這些最基本的人以及其運作空間,產生了令人炫目3西洋古典暨中世紀哲學資料中心---文稿
    Page 5
    的古典文化。對歷史的忠實以及理論想像力的馳騁,在這些古典研究學者有最令人讚賞的平衡。這種將古典文化高度脈絡化的現象,也使得古典文化中各種文類的論述時常交叉穿透,所以研究者常會旁徵博引,對古典文明的種種現象及成就,都多所涉獵。我們甚難碰到一位研究希臘悲劇的傑出學者,不會對當時的政治、社會、經濟以及哲學沒有深刻的理解。希臘羅馬史的性質及重要議題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明基本上是城邦(polis)文明。在希臘歷史中,城邦為獨立自主之社區,由一個構成政治核心的「市區」(asty),在政治上控制一個提供經濟資源以供搾取的「鄉間」或「領土」(chora),二者所組成。正是在這樣的脈絡之下,希臘人進行它們的種種論述。這種近乎城鄉對抗的結構可以出現在不同的層次上,所以以雅典為首的提洛聯盟,視其盟邦為壓榨之對象,某種意義的chora。到羅馬帝國時期,希臘城邦雖失去政治自主性,這種結構仍然存在,複製在不同的層次:所以羅馬之於其廣泛的帝國,正如(例如)亞歷山卓之於整個埃及,包加曼之於所處的
    Mysia。這些被榨取的人包括被征服的民族、被降為奴隸的人口,或是在經濟上依賴的佃農等,他們皆必須將其所生產交送至市區政治上的主宰者。這何以羅馬的居民可以理直氣壯地享受免費的麵包及馬戲,而手握兵權的皇帝,仍需討好那些失業或無所事事的所謂暴民,因為羅馬人自視為帝國的政治主宰,被征服的廣大帝國無異於可供其掠奪壓榨的生產地帶。從這觀點來說,希臘羅馬的城邦是種政治上的概念,而典型的公民是「政治人」(homo
    politicus)。這也解釋何以羅馬帝國雖然龐大,卻是極低度官僚的國家,因為這些遍布各地的大小城邦複製了這種統治形式。所以二世紀羅馬帝國處時所為人類黃金時代時,辯士
    Aelius Aristides 在其演說《論統治之強權》(On Ruling
    Power),便稱呼羅馬帝國為「城邦之聯盟」,雖然有懷舊西元前古典希臘、昧於羅馬帝國4西洋古典暨中世紀哲學資料中心---文稿
    Page 6
    存在之嫌,卻是很準確地指出羅馬文明的特色:在城市在政治上主宰,經濟上榨取鄉村這點上,其實不變。雖然居住在城邦裡的人或許在總人口數量仍是極少數,但卻強力主導希臘羅馬史的歷史。我們的希臘羅馬史基本上是這一小群人的歷史,也正是這群人創造了幾乎所有的古典文化裡的種種論述。所以要進入希臘羅馬文明之中,對其歷史,特別是政治史,需要有所掌握。希臘羅馬史傳統上會將其分期如下,以便於研究及教學。在希臘史部分是:(1)邁諾文明,邁希尼文明及希臘黑暗時期(ca.
    1600-776 BCE):有關於這部分的研究雖然有線型 B
    文字的解讀成功,但基本上仍是以考古資料為主,在細節上極具技術性。重點是強調其以宮殿為中心的小型王國結構,以及其與近東各文明(特別是小亞細亞)的高度互動,以及在
    1200 年左右因為所謂海洋民族入侵所導致的歷史動能減緩,進入希臘黑暗時期。(2)希臘前古典時期(776-479
    BCE):這時期以泛希臘的奧林匹亞運動會開始,直至第二次波斯戰爭結束止。因為近東新亞述帝國的急速擴張,所形成的歷史動能(Coldstream
    所謂的「亞述吸塵器理論」),促成地中海腓尼基、希臘、羅馬及伊特拉斯坎人諸文明的同時崛起。就希臘人而言,市民城邦做為組織人類社區以及政治經驗的體制,是希臘人對古典歷史最大的貢獻。而因為歷史動能的出現,使得希臘城邦迅速出現在以愛琴海為中心的地中海各地,形成希臘人所謂的oikoumene(意為「居住地區」)。在這
    oikoumene
    之中,希臘城邦維持所謂政治「原子主義」,未曾發展出超越鬆散聯盟的更大規模組織,其原因與希臘文明特色的「競爭」(agon)有密切關係,但卻也同時發展出一些泛希臘的體制(如德爾菲神諭)及論述(如荷馬史詩)。在與周圍其他民族及文化接觸的同時,希臘人同時發展出極為對比性的「同一」與「他類」概念,將語言種族以及宗教與之不同民族,概以「野蠻人」(barbaroi)稱之。 這種古代的「東方主義」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探討。5西洋古典暨中世紀哲學資料中心---文稿
    Page 7
    (3)古典時期(479-323 BCE):這時期有兩個主題:希臘世界見證到雙軸世界的崛起:斯巴達和雅典,以及它們所代表的社會願景:isonomia 及
    eunomia。另方面則是民主制度的演化及運作。現在學者越來越肯定城邦的民主政治是種種希臘文化成就(如神話,戲劇或神殿)產生的一個母體(matrix),而且這些成就常常與這母體有相互強化和批判的功能,所以(例如)土生土長的神話是雅典城的政治憲章神話,劇場被視為「第二市民廣場」(second
    agora),而帕德嫩神殿歌誦雅典市民的偉大。雖然五世紀常被稱為雅典黃金時代,但事實上民主政治的史料最為依賴四世紀時的理論性著作(如《雅典憲政》或《政治學》)以及法庭演說詞;後者更是雅典社會經濟史的寶庫。除了文字史料之外,希臘城邦民主所導致的紀錄習慣,也提供數量豐富的碑銘(蒐集於
    FGrH)來提供佐證,所以(例如)若沒 ATQL 我們對雅典帝國主義必然了解更為有限以及偏頗。(4)希臘化時期(323-31
    BCE):此時見證希臘市民城邦做為人力物力組織方式,在大規模政治組織崛起時已經缺乏競爭力,以及其普遍的衰落。這時期最主要的議題是希臘人的「離散」(Diaspora)以及「希臘化」(Hellenization)的問題:如何定義?有多深?多廣?目前的研究有些弔詭:一方面在中亞的考古發現越來越多希臘人的足跡,但是對那些被希臘化文明所覆蓋之其他文明的活力及韌性,卻也越來越有認知及肯定。首先當然是猶太文明的延續及發展,以及埃及及敘利亞等希臘王國在面對土著傳統時所必須做出的退讓及妥協。 但是希臘化文化仍然是以東地中海沿岸為核心。羅馬人勢力進入此區時,所謂的「羅馬化」似乎也是如此。當「希臘化」與「羅馬化」在支撐它們的政治勢力消退之後,我們立即見證如敘利亞、埃及波斯傳統在晚期羅馬帝國時迅速地恢復及崛起。關於羅馬史部分,可分為四期來討論:(5)伊特拉斯坎文明及羅馬王政(753-509
    BCE):關於此時期的研究,基本上環繞在羅馬如何地「伊特拉斯坎化」,以及這兩個文明與同時期在義大利登陸的6西洋古典暨中世紀哲學資料中心---文稿
    Page 8
    希臘和迦太基(腓尼基)文明之間的互動。現在學術趨勢越來越強調伊特斯坎文化是希臘文化在地化的結果。(6)羅馬共和(509-27 BCE):在 133
    年格拉古兄弟開始所謂的「羅馬革命」之前,共和國的特色是內部體制依據共識所達成的和平演化,與對外成功且迅速的擴張,二者間的密切及相互加強的關係。133
    年之後則見證以城邦寡頭共和形式統治龐大帝國的窘境,一個在體制上面臨極大挑戰的時代;這種體制上的不恰當,加上羅馬保守的個性,是造成晚期共和內戰頻仍以及終於崩潰的主因。(7)羅馬帝國(27
    BCE- 235
    CE):奧古斯都在「最後共和主義者」蘇拉(Sulla)及「終身獨裁者」凱薩的前例之間,創造了所謂的「元首政治」(Principate),以共和外衣來掩飾軍事獨裁之實,結束因為貴族政治野心所導致的動亂。奧古斯都是政治上最後的仲裁者。但是如果權力必須披上共和的外衣才可令人接受,那權力如何在不受貴族干預之下和平及穩定繼承?拋掉任何假象,暴露出獨裁性質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所以帝國的政治演化越來越極權專制。另外一個重要的主題是:如何能以如此少的官僚統治如此龐大的帝國?這已經在之前申論古典文明為城邦文明時述及。第三個重要主題是帝國在何時見到轉化到晚期帝國?現在的研究多指向二世紀所謂的人類「黃金時代」,認為其反而是充滿張力的「焦慮時代」(E.
    R. Dodds),吸引越來越多的研究,特別是基督教文化的崛起以及其與異教文化的互動。(8)晚期羅馬帝國(235 CE – 610
    CE):經過一個資料有限又極端混亂的羅馬黑暗時期,再度恢復的羅馬帝國,在組織上從一個由下而上、高度自主性的地方組織,逐漸瓦解,轉而只能由上而下施加整合的力量,造成晚期帝國官僚膨脹,組織上頭重腳輕。四世紀初基督教會的崛起以及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進行被朱利安稱之的「革命」,整個帝國的意識形態以及資源經歷巨變及重組。但是這種變化的性質究竟如何,以及其深刻程度,值得研究。另外,西帝國如何結束,又東7西洋古典暨中世紀哲學資料中心---文稿
    Page 9
    帝國何以持續到 1453
    年(所謂「衰亡」的問題),以及日爾曼民族國家如何形成,是另外有趣的問題。最後古典世界如何過渡到中古,則從原來只由純粹觀點來辯論的議題,因為聯合國文教組織所支持之迦太基挖掘計畫,而有更明確且具體的了解。原本被是為一個文化上也被認為是個衰亡貧乏的時期,因為教會史料被接受,反而成為古代史中成為資料最豐富,學術研究方興未艾的領域。由以上所述,古代史似乎沒有一以貫之的主題,反而是以其多樣性的主題為其特色。台灣的相關資源關於研究書籍方面,就古代史(包括史前,近東或古典文明之外)而言,《劍橋古代史》第二版是必備的,因為它提供近二十餘年來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具有權威性。在羅馬史方面,ANRW(Aufstieg
    und Niedergang der Römischen
    Welt)則是依編年順序,以專題寫作,詳細涵蓋各方面議題的多國語言著作。部分作品詳細到專書的程度。在希臘史部分,似乎還沒出現如ANRW之屬的集體創作。在參考類書方面十九世紀末起的德文Pauly-Wissowa,是德國精緻及淵博學術的最高成就,極為詳細,浩瀚累牘,雖然部分過時,但各版附有補充,極具參考價值。Brill正在持續出版的New
    Pauly無法相比,但是仍具規模,配合電子版的出版,將是學術研究之利器。方便使用及購得,而且內容仍稱豐富的是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 (3rded),亦有電子版。在文獻方面除之前已提及之Loeb或Teubner等外,另外有Oxford Classical
    Texts(純粹原典,僅有apparatus)以及Cambridge Classical
    Texts(附有詳細註解),可以選擇,但多是知名作品。在網路上亦可接觸取得資料,最完整者的是 Rutgers 大學主持的 Perseus
    Project,以版權過期之 Loeb Classical Library 為主。在經過不斷校正之後,正確8西洋古典暨中世紀哲學資料中心---文稿
    Page 10
    性大為提高;除了過時的英譯之外,亦有拉丁化之希臘文及拉丁文。但最有價值之處,應該是其豐富的考古圖片資料。做為查閱工具,極為方便,但是在譯文及版本上應當參考更可靠者。另外值得推薦的是
    Peter Halsall 的網路資料蒐集。專業網站,有 Diotima 的古代婦女史,或是 Antiqua Medicina(醫療史,不甚完整),或是
    Didaskalos(古代戲劇,亦可加強)等。對不同專題有不同學術單位進行系統系翻譯及介紹,另如利物浦大學有Translated Texts for
    Historians(TTH),以晚期羅馬及中古初期為主,除了拉丁希臘文獻外,甚至涵蓋亞美尼亞文或敘利亞文,附有準確翻譯、詳細導讀以及豐富注釋,值得推薦。另外,例如,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的
    Michael Gagarin
    主編希臘法庭演說詞翻譯及介紹,對這極為重要史料亦做出重要的貢獻。在學術期刊方面,台灣在教育部顧問室資料中心補助計畫下,已經購買一些重要古典研究的過刊以及新刊,如
    Greece & Rome, JHS, JRS, GRBS, CQ, CR, Mnemosyne, Classical Antiquity, CPh
    等,但是這些並沒集中一處,可能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另外也有些尚待取得(如 Gnomon 和
    TAPA)。延續這些刊物的也需要固定財源的支持。這些圖書資源如果加總起來,應可維持古典文化碩士研究的層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