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的成立,可以被视作上海历史变迁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亦象征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翻开新的一页。由此开始,商会不仅成为政府和工商界的重要沟通平台,而且使工商业的行业自律以及各业之间的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自上海开始,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商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到民国初年,商会既是中国社会里重要的法人社团,同时也在中外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与外国人谈判的需要催生了中国人自己的商会 在重商主义氛围下,清政府到1900年之后开始认识到中外商约谈判的重要性。当时,外国政府在对华谈判时常与本国商会高度合作,而中国则缺乏此种官商沟通机制。因此,当1902年盛宣怀奉命来上海与外国人谈判时,首先想到的是赶紧成立中国人自己的商会。因为如果没有商会,政府对各个行业的状况缺乏了解,对外谈判中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于国、于商均不利。于是,盛宣怀到上海不久,便大力劝导各业绅董迅速组织上海商业会议公所。这便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近代商会。 1903年,清政府派员对上海商业会议公所进行考察,肯定商会的价值,并打破前规成立商部。商部一成立,就将劝导各地成立商会列为首要之事。1904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改名为上海商务总会,成为全国各地组建商会时的学习榜样。这种官商沟通的新平台随后几年迅速从上海扩展到全国,甚至连边陲之县城、基层工商集镇也开始出现商会组织。 商会成立虽然有官方倡导的背景,但无论是经费筹措,还是内部管理,基本上是商人自治性质,政府立于监督地位。维持这些机构需要经费,因此类似于晚清大型企业创办时的“官督商办”,商会则采取“官倡商办”。对于政府来说,有了商会,官员与商人打交道变得更便利,交易成本也更节省。 早期成立商会,显然还与经济民族主义有关。当时的报道曾反复强调国人在商战中要防止局势被洋商操纵在手,商人应该协力抵制。在这一问题上,官商的想法是一致的。第一届商业会议公所总理是严信厚,与盛宣怀非常熟悉。他曾经讲过,成立商业会议公所,就是要把商界的声音集中起来、沟通上下,让政府在对外谈判中知道商界的一些要求。因此,上海商会一开始主要是在对外商业谈判中为政府提供咨询意见。当然,后来商会承担的角色,不仅仅是对外,而且也包括对内。比如在很多事情上,当政府需要商界协助时,便会先想到商会。特别是在财政、税收、新兴产业倡导等方面都得到了商会的帮助,这也使得商会拥有其他普通社团无法比拟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