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张珣]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的香火观念与进香仪式

http://www.newdu.com 2017-12-06 中国民俗学网 张珣 参加讨论

    摘    要:举香祭拜,几乎为汉人宗教信仰的特色。香于汉唐之时由西域与南洋传入中国,逐渐在原有的佛教用香文化之上,发展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香火”观念与象征。香灰与香炉也成为神圣的结晶与器物而受信徒珍惜与膜拜。台湾民间庙宇流行前往老庙或大庙谒祖进香,仪式过程中,庙方或信徒无不向老庙神明进贡高级香材,也迎回珍贵的老庙香灰回去供奉。进香仪式核心价值在于香火传承,在于获取老庙的历史记忆与象征的灵力。让老庙与新庙得以建立尊卑关系,让民间信仰中的人情伦理与知识技术得以永续传承。
    关键词:香火 香灰 香炉 进香
    作者简介:张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台湾 台北 11529
    

    一、前言
    香的使用与香火在民俗信仰上的重要性,虽人人皆知,但却不易研究。过去在历史学与民俗学上虽有许多文献记载,但是人类学上有关香的文化意涵与象征的讨论,却是不多。李亦园首先指出“香火”是中国进香与西洋朝圣两者差异之核心。但是李先生并未分析何谓“香火”,仅说明香火具有“沟通”与“表示渊源”的作用。①
    笔者最先指出神明的分香仪式,与祖先崇拜中分家时的“捻香灰”以及分灶火的仪式,是同源派生出的两个仪式,香灰与香火可以同时用来说明神明与祖先的灵力②,也用以表示两庙或是两家之间的渊源关系。所谓的捻香灰仪式是选定一个日子,在本家祭祀祖先之后,然后从香炉中取出一些香灰,带回分家,放在香炉中,设立一个新的祖先神位。③
    吕理政也指出分家时有“分香”仪式,移动香炉时称“出火”,安置祖先神主牌与香炉时称“安香”,凡分香、出火、安香都要择吉日行之。家宅迁移时,择吉时是以安香的时刻为准,可见祖先的香火为家族的中心。④
    二、香的作用
    在台湾汉人民间信仰中,烧香的作用很多,诚如刘枝万所说:
    香在中国民间信仰上,实有通神、去鬼、避邪、祛魅、逐疫、返魂、净秽、保健等多方面作用,尤以通神与避邪为最,则由香烟与香气之二要素而演成者;盖香烟袅袅直上升天,可以通达神明,香气荡漾,自可辟御邪恶,乃是人类所易于联想到之作用。⑤
    说明汉人的宗教用香已经有很长远的历史,宗教用香的多种功能当中,尤其以通神与避邪最被接受。另外还有一项不多见的作用,民间信仰中以香作为占卜工具,来传达神明的指示。民间流传的“神传二十四种点香谱之吉凶表”可以说明。亦即,平常烧三根香,如果三根香烧出一个“象”,便可用来知卜吉凶。例如:三根香齐整等高,是为“平安香”,表示平安无事。三根香若左边两根等高,右边一根较低,则为“催命香”,月内家中有命终之人。若是左边两根等高,右边一根较高,则为“长生香”,三日内有人来相邀请。
     三、香的历史与使用⑥
    根据S.Bedini的考察,先秦时代(前250-前200)中国人已经以有香味之木头,或兰蕙植物,或艾属植物混以动物脂肪,加以烧化来尝试与神明沟通。另外,松脂烧化后所产生的气味与香烟好似灵魂般轻盈,尤其被加入仪式中,以祈求长生不老。如此渐渐发展出借着焚烧香草木之香烟缥缈,将个人心愿传达给上天之作法。但是,Bedini指出,中国现在一般人用的香,却是汉武帝时才由印度传入中国。汉武帝时自印度、锡兰、安息输入各种香料,有的甚至辗转来自苏门达腊,如樟脑、丁香,以及来自西方的玫瑰油等等。⑦
    中国古籍如何记载香呢?收录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宋明著作相当多,可以提供给我们不少关于中国对香的使用与用香的历史。目前可见有关香的典籍以唐宋明为多,可以印证Bedini认为汉唐以后中国才从西域与南洋大量输入香料,以及陈擎光⑧、邸艳蕊⑨所说,中国人于唐宋时期学会制作合香⑩,并开始发展出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香料调配方法与香味的选择。
    中文“香”字的原始意涵是什么呢?宋朝洪刍的《香谱·香之事》记载:
    《说文》曰芳也。篆从黍,从甘。隶省作香。春秋传曰黍稷馨香。凡香之属皆从香。香之远闻曰馨。香之美者曰鬯,香之气曰馦。《尚书》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毛诗》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毛诗》其香始升上帝居歆。《国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左传》兰有国香。《国语》入芝兰之室久而闻其香。(11)
    洪刍很概要地说明香的意思是芬芳,篆书的写法是由“黍”与“甘”两个字合成,隶书简省写成“香”。此字是用来形容黍稷植物发散出之气味芬芳。后来的用法是衍伸为形容人的美德或邦国之光荣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也用来沟通神明与上帝。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洪刍文中引述的香味主要指的是黍稷植物煮熟之后所散发出的香味,亦即食物供品的香味。
    近人黄典权提出他的独特见解,认为汉人的“香”最早的产生应该不是今日的焚燃,而是蒸酿。香的气味是由蒸煮谷类而得,或由谷类酿造成酒醴再蒸扬而感,祭典所重本在“酒”,所以古祭“奠酒”遂成祭式重点,“祭酒”成为主持人的特称。《诗经·大雅》“卯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指的是上帝喜欢盛装于豆登酒器内的香味。(12)
    黄典权也认为自从东汉佛教入华之后,“馨香扬荐,开启了宗教信仰的新方式,新体会。礼佛结缘,香火主其象征。中国原有从‘黍稷’蒸腾的‘馨香’,被沈檀的焚香所冲淡”(13)。黍稷馨香转为沈檀焚香之后,香料的种类丕变,香器也由“豆登”变为“炉”。
    东汉以后佛教使用的香料、合香的制作法、香的象征意涵等,相当程度地改变了汉人用酒食香祭神之习俗,包括:1.佛教的沈檀之香无食用意义,中国上古牛羊黍稷之香应该是指称黍稷之香的意义。2.佛教烧香不祭牛羊,显然不杀生也是重点,华人接受了佛教以植物而非动物油脂烧出之香为尚之观念。3.佛教以凡夫有执着有臭味,佛菩萨则无执着无臭味。
    虽然汉人接受了上述佛教的焚香礼拜观念,但是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原有观念,并发展出独特的香的观念。笔者以为上古牛羊黍稷之食香之意义,仍然保留在民间信仰中烧香的底层。民间神明仍然具有祖先性质,仍然需要饮食,因而添加在佛教的沈檀香之上的,是一种食物的想象,来供奉给神明,一如民间所说“凡人以五谷为食,神仙才以香为食”。这种把沈檀香当做一种上等,或说是象征食物来供奉神明,恐怕与佛教用香目的相去甚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