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考古者说——《考古四记》后记(3)

http://www.newdu.com 2017-12-11 “郑嘉励”微信公众号 郑嘉励 参加讨论

    
    
    我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至今已足22年。先是做史前考古,发掘良渚墓地、河姆渡遗址,这是一个考古专业毕业生的自然选择,所谓“古不考三代以下”嘛。
    1998年前后,我意识到个人兴趣可能在历史时期,于是决心改换跑道,首先想到的是从事瓷窑址考古,浙江是青瓷故乡,越窑、龙泉窑天下闻名,除此,似乎别无选择。
    那是1997年下半年,我的同事黎毓馨兄与我在温州文成县的乡下。他与我聊阅读《汉书》的心得和当年求学宿白先生门下的经历——关于如何读书、取舍材料、为何“孤证不立”、为何要读书行路——这是我此前很少听过的话,竟然深深吸引了我。
    当时我买过孙机先生的《寻常的精致》《汉代物质资料图说》,黎毓馨与我在乡下朝夕讨论,我们有许多共同的话题。这是在“气质”上与我天然相通的东西,我后来的选择,貌似偶然,其实是听从内心的召唤。
    2005年,我认为像瓷窑址考古这样太过专门的领域,可能并不符合我的天性,于是又开始关注浙江宋代墓葬和城市,并兼及更广阔的田野调查,每到一地,寻古墓、探矿洞、看老房子、访墓志碑刻、查阅方志族谱,诸如此类。
    也许我的趣味在考古工作者中稍显“另类”。或问:“为什么你总是与众不同?”坦率地说,我也不清楚,只知道自己面临选择,时常感觉焦虑和挣扎。后来,我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始有所悟,书中有个段落说,人生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前路漫漫,荆棘密布,而实现自我的最终标志就是找到愿意为之终身奉献的志业,这也是人生意义之所在。当然,我远达不到这个境界,可以确信的是,我可能会在这条“寻找自我”的道路上继续追寻,至死方休。
    回头看来,那些年的挣扎貌似蠢动,而内在的心路历程,犹历历可数。我是以迂回的方式,竭力回到青少年时期的志趣——以田野考古的方式做史学。相对于其他议题,墓葬和城市考古更容易与广阔的史学议题对接,退一步想,如果没有史学情结,我怎么可能会去抄录墓志呢——我的大学志愿,全是历史学,而青少年时期的志趣,才是更加本质的“自我”,只是少年时期的理想,后来被我渐渐遗忘了,丢弃在沉睡的梦乡。如今我要努力把它寻找回来。对了,有句烂俗的话叫做“不忘初心”,好像就是这个意思。
    六
    后来,我在杭州的报刊上写专栏,试图将田野、读书、考古、历史、个人情感、生活体验,整合起来,煮一锅文字。这种写作模式,起初并不成熟,但目标很明确,就是企图建立起考古工作者与公众之间情感、趣味、思想的连接。考古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只有知识的传播是不够的,还需要以情感打动人,并予人以趣味的共鸣、思想的启迪,这才是更加有效的传播。
    写得多了,逐渐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认同或质疑。
    我经常听到的问题是:“为什么你的写作,在题材、在趣味上,与惯常的‘公众考古’如此不同?”
    表面上看,我的文章多数是“个人视角”的个性文字,有的篇目出以“科普”的面貌,甚至有点稀薄的“学术性”,而内里都是文艺性的,是第一人称的观察或抒情遣怀。借考古的酒杯,浇个人的块垒,倾诉我对历史、学术、现实、生活、人情世故的种种看法——是的,我依然是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回归青少年时期的志趣,至少有些篇目,是在向鲁迅先生致敬,那是我少年时期的偶像。
    在更深的层面,文章的个性,来自于我对考古、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努力赋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以各种各样的“意义”,所谓“王婆卖瓜”,做文艺批评的说务虚思考很重要,手艺人说务实的“匠人精神”才真正可贵。同理,考古工作者也会努力赋予本学科以各种各样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我们乐于听到阿谀奉承的话,而听闻批评意见则会懊恼愤怒,就因为前者不断强化我们的人生价值,而后者则会消解我们多年以来苦心经营的信念。
    考古工作给予我一份稳定的收入,即“安身”之本,学术给予我意义感和充实感,即“立命”之本。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考古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
    多数的“公众考古”写作,通常都秉承这样的思路,以文字不断强化考古科学的趣味和价值,甚至不惜赋予它近乎宗教般神圣、崇高的意义。
    自然,我也有“考古本位”的意识,以“后现代”的方式消解学科价值,对我并无好处,再说我们的“现代化”都还需要补课,也不配谈什么“后现代”。不过,我们强调自身的立场,也要同时兼顾“他者”的视角,这种自觉的“反省”意识,同样来自于我的生活经历。
    我们认为考古很重要,那没问题。但在他人看来,恐怕就不那么简单。家母坚持认为考古是吃饱了撑着的行当,我认为良渚陶器的分期编年有必要做,而我的乡亲们恐怕一辈子都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他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对多数人而言,我们的事业的“意义”并非先验存在,而需要我们做出有力的回答,至少先有平等的沟通。当我们的文字兼及“本位”和“他者”两种不同的立场,才有可能包涵了思想、趣味、观点的冲突因素,就有可能赋予文字内在的情感张力和情绪色彩。而有情绪、有情感、有冲突的文字,才有可能是好看的文字。
    他们还说,“考古,不能吃,不能穿,有什么用?”——这是个粗鲁的问题,也是个深刻的问题,我愿意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求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