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文化品质吸附并锻炼大批新型知识分子,上海为党的初心确立输入智力支撑的活力基因 作为中西文化碰撞的交汇面,近代上海文化呈现出海纳百川的精神与有容乃大的特质。古今中外不同的物质文化、不同的制度文化、不同的精神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近代文化事业在此拔地而起,出版印刷、新闻传媒、教育科技、学术翻译、公众文化等近代文化产业不断涌现,使上海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吸引全国各地和海外留学归来的社会精英汇聚申城,特别是教育产业发达不仅凝聚人才而且造就新型人才,进一步将这座城市打造成全国文化人才高地。 时代推移,人才辈出。在进步与落后、精华与糟粕、激进与保守等各类文化的激荡下,中国知识界在上海开始向新型知识分子的过渡。尤其是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先进知识分子从传统跨越到现代,实现了思想转型。李达、陈望道、沈雁冰、邵力子、李启汉等沪上英杰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毛泽东在建党之前数次来沪,1920年春夏的上海之行尤其对他产生重大影响,毛泽东与陈独秀多次探讨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此后返湘组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刘伯垂在上海实现了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受陈独秀指派,回武汉组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从上海远赴海外探求救国真理的,陈公培、赵世炎、张申府等组建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组建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多与上海有着不解的因缘,且大多年富力强,充满朝气。就是董必武、林伯渠等当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践的积极参与者,虽已过而立之年,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当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与会13位代表平均年龄是28岁。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中共早期党员,不少此前就在上海活动过,分明就是申城海纳百川、日新又新的历史缩影。他们青春激荡、热血澎湃,具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知识趋新,行动果敢,为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入强大的青春朝气与无比的政治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