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侯仰军]唤醒鄂伦春传统节日——玛印节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中国艺术报》2017-12-11 侯仰军 参加讨论

    
    传承人关金芳讲解鄂伦春族萨满服制作
    无边林海莽苍苍,拔地松桦亿万章。近日,由中国民协组织的“我们的节日——边疆文化行系列之黑龙江少数民族鄂伦春玛印节民俗调研”小分队来到大兴安岭深处的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实地调研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玛印节。小分队专程拜访了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83岁的国家级传承人关扣妮,同鄂伦春民间艺人关金芳、关小云,漠河县文联主席、文化学者孙喜军等进行多次长谈,对鄂伦春族的节日文化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之一,清朝以前,人们一般称其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他们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沿岸、大小兴安岭地区,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狩猎生活,被称为兴安岭上的“森林猎神”。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狩猎文化便成为其文化的核心和基础。鄂伦春人的节庆、习俗、音乐舞蹈都和狩猎密切相关——模仿深山中野兽的鸣叫声制作的鹿哨、狍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乐器;舞蹈则有黑熊搏斗舞、树鸡舞、萨满鼓舞、依哈嫩舞以及篝火舞等。
    20世纪50年代之前,鄂伦春人有过玛印节的习俗。谁打到鹿或鹿茸了,大家就聚在一起进行庆祝,祭祀神祇并载歌载舞,这就是玛印节。“玛印”是收获的意思,这个节日没有固定时间,只要有重大收获,鄂伦春人就会庆祝。20世纪50年代起,鄂伦春人开始下山定居,生产方式从狩猎转为农耕,玛印节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如今,在大兴安岭地区,就连60多岁的鄂伦春人,对这个节日也十分陌生了。我们采访了几个鄂伦春人,他们都说没有听过玛印节,以至于我们一度怀疑是否有玛印节的存在。
    鄂伦春的民族节日,受到民营企业家秦晓飞的关注。近年来他投资兴建了北极人家文创基地、大兴安岭知青馆、雅克萨战役博物馆、北方民俗博物馆等近百个景点。后来,秦晓飞更是筹备举办了一次玛印节。2016年9月13日,首届鄂伦春玛印节在漠河县北极村神鹿岛举办,内容主要有萨满祭祀和鄂伦春民间歌舞表演。在鄂伦春人看来,萨满是沟通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使者,萨满的祈福,可消灾解难。萨满服被称为是萨满的神衣,上面缀有贝壳、纽扣,腰间皮带上有各色飘带,前襟后背挂满大大小小的铜镜和腰铃,约有几十斤,走动时叮咚作响,需要九个女人一起进行制作。萨满帽相当于神冠,帽子的四周坠下各种鲜艳的五颜六色的飘带,几乎遮盖了整个面部。
    仪式开始,“最后的萨满”关扣妮在四方神主簇拥下来到广场中央。被称为“二神”的萨满的两位护卫者,分别帮助萨满着装、传递护身符和神鼓,为萨满引路。“二神”宣布仪式开始,萨满开始请神,与“二神”对唱《请神歌》。萨满敲击着用狍皮制成的扁平单鼓,边唱边跳,进行萨满舞表演。鄂伦春人在关扣妮和关金芳的引导下,向东西南北四方各主神分别行叩拜之礼三次,祈求诸神保佑众人平安、吉祥。
    在广场祭祀之后,众人又簇拥着萨满和“二神”等来到山上祭祀。在一棵古老的大树上,刻着鄂伦春人信仰的山神图腾像,一个年轻的鄂伦春小伙登梯爬到树上,挂起了9米长的红绸布。在神树前的一块空地上,摆上了白酒和香。“二神”将香点燃,摆放上刚宰割的狍子肉、十几条新鲜的江鱼和十几只鸡作为贡品。萨满向山神祈祷后,众人一起向山神叩拜三次。待三炷香燃灭之后,人们开始煮肉煮鱼,畅饮美酒。之后由关金芳带领的白银纳鄂伦春民间艺术团表演了展示鄂伦春民族文化的歌舞——斗熊舞、萨满舞等。
    玛印节的成功举办,关金芳功不可没。她今年61岁,是关扣妮的侄女。这些年,她搜集创作了大量的鄂伦春歌舞,参与组建了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民间艺术团,是鄂伦春族剪纸、传统服饰、萨满服饰、赞达仁、萨满舞、吕日格仁舞等六个项目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对鄂伦春文化有着浓厚的感情。本次活动举办前,秦晓飞本想举办“乌力安节”,但关金芳建议选择一个“全中国鄂伦春人都懂的活动”,最后确定举办“玛印节”。
    将鄂伦春传统节日唤醒,北极村并不是第一家。早在10年前,黑河市爱辉区就开始在新生鄂伦春民族乡举办古伦木沓节,进行打布鲁、拽棍、比腕力、射箭等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比赛。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鄂伦春人崇拜火神,每逢年节或吉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燃起篝火,祈祷火神,保佑平安。由于各种原因,古伦木沓节已沉睡多年,虽有人自发地加以恢复,但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地方文化的保护,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目标,明确了工作导向和基本原则,对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等任务进行了重点部署;中央文明办《关于2017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又对围绕节日活动如何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唤醒玛印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也是时代的要求。
    通过对近年来逐渐恢复的传统节日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唤醒节日的主体包括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企业集团、百姓自身等几个类型。政府机构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综合资源,不管是在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宣传、人力资源调配上,都能很快把节日开展起来。不足之处是,有的节日偏向表演,而非百姓发自内心的带有信仰的节日。社会组织的优势在于能更多地了解百姓需求,在节日恢复上能够对症下药,相对较好较完整地恢复一些传统习俗。企业集团优势在于有强大的财力做后盾,但存在表演重于传承、商业大于信仰的现象。百姓自发组织,往往不能持久,只靠百姓自发捐钱自发组织,缺少财力与组织力的支撑,没有系统性和计划性,很多节日办上两次就消失了,很难长期维持与开展下去。由此可见,这四种组织主体都有利有弊,该怎样更长久有效地唤醒传统节日仍需继续探索。但不管存在什么问题,让我们高兴的是,有很多传统节日被唤醒了,丰富了各地区各民族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事实充分证明,只有融入百姓生活,节日才能传承久远、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