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承办“海洋民俗文化研究”暑期学校授课期间,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与台湾慈济大学林美容教授就“海峡两岸民间信仰的比较”问题进行了学术对谈。林美容老师就文化圈问题,田兆元老师就信仰谱系问题,讨论了两岸民间信仰研究的路径。现整理分享给大家。 对谈者: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林美容,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整理者:游红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博士生。 林美容:过去我的田野研究点一直在台湾,着重关注台湾的文化传统、社会传统、历史传统、宗教传统等方面。人类学者对传统的社会比较关注,所以民间信仰就成为我的一个切入点,透过民间信仰来研究传统社会。我曾经研究过妈祖、土地公、保生大帝、观音、王爷信仰等。托两岸交流的福,我还研究过开漳圣王、清水祖师并发表文章。这几年,大陆对我有很多邀约。作为一名人类学者,我时时处处都在做田野,尽量把台湾的田野调查做好;我近年来也在漳州、泉州做过一些田野调查。实际上,两岸的宗教文化是相通的,例如在福建闽南我也采集过魔神仔的相关传说与故事,也采访过神佛授法的研究案例,我认为这两者都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人跟神的关系也是一样,以前需要神灵附身才能沟通,神灵把你的身体占据了,才能成为神的代言;现在人通过神佛授法与自身的修行也能通灵,人与神能做到“即时通”,这与民间信仰的时代变迁有密切关系。也因此,过去我从民间信仰扩大到民间佛教的研究,现在更扩大到民间宗教新兴现象的研究。人类学家是第一线的田野工作者,是掌握社会脉动最清楚的人,我常常觉得这是人类学家的骄傲,而其实民俗学者与人类学者也是互通的。 田兆元:林老师是一位杰出的人类学家,我自己原来是历史学的博士。在上海大学的时候,做过历史系主任,在那里评了教授,并开创了民俗学的学科点。当时主要是做神话与传说的研究。最初的田野地点是学校对面的村子,从最初的宅神研究开始,便从故事研究转为仪式的研究,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变。后来,又探讨神话研究的民俗学路径。也就是说民俗研究要重视田野,但谁不重视田野呢?我重视语言的(口头的、书面的)、行为仪式的、物质的或景观的(庙宇、塑像)三结合的模式,建立一种立体的神话学研究。开始是探索研究神话的民俗学路径,后来参加李向平教授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的申报,思考从哪里着手,于是觉得民间信仰首先也是要研究语言层面问题,如传说、故事、神话等,不可能存在没有神话的民间信仰与宗教。另外还要研究仪式祭拜,还要研究神像等物象的形态。华东师大的前身之一的大夏大学的文学院院长谢六逸写过《神话学ABC》一书,在茅盾的《中国神话学ABC》前一年出版。谢六逸先生认为神话学就是民俗学,民俗学可以是神话学,两者只是名称的不同,实质上是一样的。这个表述很对,神话学和民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回事。反过来,民间信仰与神话学、民俗学也是一样的道理。甚至从事文化研究都绕不开三种形态的叙事(语言、仪式行为、物象),这是文化研究的一种结构模式。人类学、民俗学两个学科,有界限又没有界限。有界限仅仅是指“饭碗”的界限,在研究方法上的界限则不清晰。1998年,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在云南大学举办,本人是最早的学员,也是上海地区第一个编撰人类学教材出版的人。我觉得做民间信仰的研究要亲临实践、人际沟通,这是达到社会和谐、精神品格提升的工作、是很伟大的工作。今天讨论两岸之间的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我想从早期来说,大陆的民间信仰向台湾地区和很多岛屿以辐射为主。我做过一些田野调查(台湾、琉球),也曾编撰过相关文献,根据传世文献与田野经验,对两岸的民间信仰有一些心得。我们的团队有研究东海地区的妈祖信仰、浙江的如意娘娘信仰等。妈祖信仰的主题是东海救难的、和平的主题,关于国家统一的主题,是带来河清海晏期盼。这些问题涉及东海文化圈中关于琉球的册封使出使“琉球路线”,描述了惊心动魄的航海历程,也有关于台湾妈祖信仰在明清王朝与台湾事务中的关系问题。 林美容:从历史研究上来看,大陆的学者对妈祖信仰有很多研究。妈祖信仰与漕运有密切关系,比如南货要北运。拿台湾来讲,台湾的妈祖庙基本上都与郊行有关,比如做糖的有糖郊,做布的有布郊,还有些是按地域来划分的,有南郊、北郊等。很多的妈祖庙包括之前所讲的官庙都有很多,用现在的话来讲,郊行是同业工会。妈祖庙建立的历史比较早,城镇、乡村自古以来都参加妈祖的活动。跟耕田的农业经济形态不一样,商人都是南来北往的,对海上、水上的,比如在原来漕运的运河上行走,所以,对于民间信仰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多郊行的大老板,对这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尽量涉猎一些历史方面的因素,其实文献也是一种田野。从妈祖的文献上看,发现妈祖一直与“政权更迭”有密切关系。以台湾为例,郑成功反清复明拿下台湾,明郑将领施琅后来投清、攻打台湾获胜,不敢自己抢功,便假托是妈祖婆的功劳。有一个说法,台湾在清代以前是拜玄天上帝的,不拜妈祖,这个说法不见得是正确的。田野是骗不了人的,扎扎实实做田野,田野研究者的责任是透过田野资料的呈现,让田野自己说话,研究者并不需要说过多的话。做学问是一种态度,要实事求是地做学术的推演。我是一名田野派学者,但也不能说理论就不会搞。 田兆元:妈祖信仰,无论是商人带过去,还是军人带过去,最初都是由福建传过去的。开漳圣王、清水祖师也是一样。他们的祖庙,还包括影响大的关帝,祖庙大多数都在东南沿海的相关岛屿。民间信仰是真正具有血脉联系的文化要素,是活态的,情感是割不断的。尽管经过了政治风雨、军事对峙,但在信仰面前都是俯首的。理论上讲,割不断的是民族情感、人类人性的情感。大陆经过了“文革”,发生比较激烈的对传统的否定,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我们的文化之根产生了一些问题,文化认同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说上海地区的妈祖信仰,以前有官办天后宫、会馆天后宫几十座。经过“文革”盲目的否定传统与改革开放初期貌似理性的自我否定,以至于大量的信仰流失了。以经济为中心,一切向钱看,带来的危害很大。上海市区原来剩下的唯一一座天妃宫,在20世纪末全部被拆除了。曾经非常繁荣的妈祖信仰就近乎消失了。福建也好,浙江也好,一度也是大大不如以前。我们发现出了很大的问题。真正的信仰唤醒是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前后,妈祖信仰重新被唤醒。在这个过程中,两岸的关系也由对峙、对抗走向交流,呈现出一个和谐交往的局面。这种曾经从妈祖诞生地传播到台湾的信仰,又开始返回到大陆,进行了文化的回馈,包括祖庙的修缮、朝拜等。妈祖信仰传播到台湾,很好地保护了文化遗产。如林老师所表述的,有大量的台商大力资助修缮祖庙的情况。两岸共同维护和弘扬了妈祖文化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