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发展繁荣文物事业 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2-22 中国文物信息网 王运良 李云方 参加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一切依靠人民”的立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步入了新的发展时代;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中国的文物事业也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繁荣文物事业的主旋律。
    坚定人民立场必须敬畏文物。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的文物事业正阔步前行,同时诸多的问题也不断显现,比如“法人违法”、“拆旧建新”、“涂脂抹粉”等等,甚至成为制约文物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显然有违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由此我国文化遗产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也需进一步从实践出发并以问题为导向。文物遭损事件不断出现的背后其实是对人类遗产敬畏之心的缺失,所以在加速推进中国文物事业不断发展并日趋繁荣的过程中,必须着力培养各类相关群体尤其是各级管理者、房地产开发商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而树立敬畏之心首先需要夯实两个重要基础:其一为正确的历史观,“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向多远的未来。”正确历史观的核心重在充分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物以载史,历史文物无疑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结晶,是古代劳动人民生命的延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代言者,向历史学习、向古人取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古人的创造,也是对古人的一种情感表达。其二为正确的政绩观,即要顾及并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GDP,也要加强改善人民的文化环境和精神面貌,不仅注重发挥文化遗产带动一方经济的作用,更要挖掘其增进人民历史文化素养的功能。“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要求正在于此,为官一任、主政一方,需牢记并践行“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不能以个人狭隘的旧式政绩观乃至一己私利损害古代文物,妨害当代人民群众享用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有害后代继续享用的权利。所以,敬畏文物并行有所止,不仅是正确历史观、政绩观的具体实践,更是对古人今人后人负责、坚定人民立场的具体表现。
    改善城乡居民环境必须保护文物。随着自身物质条件的改善,人民群众对居住生活环境的优化有了越来越多样的要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重要目标,“诗意的栖居”在现实中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东方艺术美感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对于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城市建设要通过调控城市规模、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基础设施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其文化魅力,增强宜居性与吸引力;乡村建设既不能“涂脂抹粉”,更不能大拆大建,要特别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增强城市宜居性、建设美丽乡村、留住青山恢复绿水、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留住特色保持魅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更符合现代社会“富则思文”的发展要求。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在我国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广大居民所处的自然环境正在得到逐步改善,与此同时,人文环境的质量提升正在引起广泛重视,我国相继于2009、2012、2016年发起实施了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每一期均将“环境权利”、“文化权利”纳入其中,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也明确将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文化遗产列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可见,许多优秀的历史遗产已充分融入到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正在并将继续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既与国际理念相契合,也充分显示出文态环境在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中与生态环境同等重要。
    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文物。人民的幸福生活不仅需要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美的外在环境,更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遗产就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因此,必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但历史文物无论是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基本是以静态的、无声的形式展示在人们眼前,尽管其极具艺术感召力,但远不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易于以动态的、鲜活的、易参与互动的形式为人民所接受,使得民众始终感觉博物馆、文物景点作为高雅殿堂与自己的生活似乎有很大的距离,文化遗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大众文化修养提升的作用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亟须新的理念、新的作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所以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手段推广开来,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使中国的各类文化遗产都“活起来”。据前瞻数据库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网民数量已达7.31亿人,而且随着互联网功能和应用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这一数据依然在快速攀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快捷,文化消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拥有独特的吸引力,面对新的共享需求,如何使其以“鲜活”的形式深入民间、活于生活、永驻心田、喜闻乐见、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便于参与是最基本而又最高的要求,“‘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相继实施可谓应运而生。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必须充分发动人民参与。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身份的认同、凝聚力的提升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认知认同与继承发扬,文化的认知认同与继承发扬需要的则是广大人民的行动与力量。“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汇聚保护传承、发展利用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最主要也是最大的力量,切实推动中国文物事业不断发展繁荣。发动人民广泛参与遗产事业,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话语权、受益权以及多样而畅通的参与渠道务必落实落地,并获得社会广泛认可,而不能止步于口头、笔头、纸头。
    总之,以正确理念为引领,坚定并践行人民立场,始终保持人民的中心与主体地位,始终以广大人民利益至上,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发展繁荣具有中国特色文物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心存敬畏并科学保护历史文物必能有效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运用大众最易接受的形式使文物“活”在人民心中,必能有效丰富其精神食粮,由此,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就拥有了内在的动力,发动其成为行动主体也方能水到渠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宏伟愿景也方能最终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