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山西明清时期乡村牌楼的对比分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5 中国文物信息网 常亚平 刘建昭 参加讨论

    
    二、山西牌楼的构成
    山西境内无论何种类型的牌楼,都是由台基、柱子、夹杆石、抱鼓石、戗柱、额枋、斗拱、屋顶等若干构件组成。
    1.牌楼台基砌筑
    明代牌楼的台基砌筑,台基是牌楼构成的基本要素,山西明代乡村牌楼用砂石砌筑台基,一般使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露明的台基,多数牌楼采用这种方式。像翼城县的石四牌楼和木四牌楼,就是典型实例。具体做法是牌楼建在4个石砌的五边形台基上,高达0.5至1米。翼城县石四牌楼的台基制作比较讲究,在台基之上又用石条垒砌台座,基座显得十分高大稳固。
    另外一种台基是采取隐蔽的处理方式,严格地说是基础砌筑,不是台基砌筑。这种砌筑方式是在地表之下进行的,在山西明代乡村的牌楼中,这种实例是十分少见。和顺县中和北街的石牌坊,就是一个典型个案,它采用地表之下基础砌筑,使得地面平坦通畅,便于车辆和行人来往。
    清代牌楼的台基砌筑,与明代牌楼比较,清代牌楼台基砌筑的方式有了新的改进。山西清代乡村牌楼一般都设置石砌台基,高度为1米左右,像侯马市的贾氏节孝坊,四根柱子分立于长2米,宽2米,高1米的石砌台基上。清代牌楼的台基形式也比较考究,例如介休市的太和岩牌楼、原平市的朱氏牌楼采用的是石砌束腰须弥座,在束腰的部位雕刻了各种人物故事图案。实地调查发现清代砖砌门洞式的牌楼是很少出现台基的,像洪洞县的张氏节孝坊,仅在牌楼下部有石砌的底座,高1米,可见石料作为牌楼底座,增强了牌楼防水防腐的功能。
    2.牌楼柱网排列
    牌楼是通过柱网排列,形成各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可以组合成一间二柱一楼、一间二柱式、三间四柱三楼、三间四柱五楼、三间四柱式、三间四柱一楼、单间券洞式、五间六柱七楼、五间六柱五楼等多种形式。牌楼中所谓的间,是指柱子之间的通道,一般是中间的一间较为宽敞,以方便车马的通行。
    明代牌楼的柱网排列,明代牌楼呈现出多种柱网排列形式。其中一字形排列的方式,在山西明代乡村的牌楼最为常见。例如阳城县的郭峪村张好古宅院牌楼,是一间二柱式的牌楼,柱为圆形木柱;交城县的宠承三锡石牌楼,为一间二柱一楼式的牌楼,石柱方形,四角抹边。这两个牌楼实例,均采用一字型排列的柱网方式。
    山西明代乡村牌楼,在柱网排列的形式上有许多新颖成功的实例,是值得关注的。例如翼城的石四牌楼: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均为8米,平面设八根柱子,内圈的四根通柱支撑主楼,石柱为方形抹角,置于台座之上,形成四柱三楼式的牌楼结构。
    翼城的木四牌楼,同样表现出独特的结构特色,它的八根柱子,分为四组设立在四个平面五边形的基座上,其中四根金柱直达顶层支撑主体构架,四根金柱的四角向外各立一柱,组成了八柱五楼式的牌楼结构。
    清代牌楼的柱网排列,与明代牌楼相比,清代牌楼柱网排列形式没有明显的变化。它多以一间二柱一楼式的形制出现,这种一字型排列是清代牌楼平面布局的主流形式。例如昔阳县的东寨节烈坊,为一间两柱砖砌牌坊,平面长方形,柱底石质;翼城县的感军牌坊和古暑牌坊,这两座牌坊都是一字形布局,两根方形石柱立于条石砌筑的基座上。
    山西清代乡村牌楼的柱网排列,除一字型布列方式外,也有其它巧妙的组合形式,像翼城县的感军四明牌坊,牌坊平面方形,四根角柱支撑“井”字形梁架,其上承托抹角梁,坊内顶部形成“八卦藻井”,这样的巧妙构造形成了面阔一间,进深四椽,十字歇山顶的牌楼。
    闻喜县的郭家庄节孝坊,平面布置别具特色,它是在牌坊次间上发生了变化,平面呈八字形,是明间两根柱子正、背面斜向45°出枋,与两侧次间的各两根边柱组合而成的。
    3.牌楼柱子固定
    为了保证牌楼整体的稳固与安全,山西明、清乡村牌楼在柱子底部采取一些固定结构的措施,为此出现了夹杆石、抱鼓石、戗柱石等稳定牌楼的加固构件。
    明代牌楼柱子的固定,从调查的11个牌楼实例可以看出,明代牌楼通常采用了3种构件稳固柱子,以此确保牌楼柱子底部的稳定。这些构件既可以单件使用,也可以多件共用,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实施。
    第一种情况是采用夹杆石固定牌楼柱子,沁水县的西文兴丹桂传芳牌楼、西文兴青云接武牌楼、下韩王牌楼、湘峪牌楼、武安秋闱高捷牌楼等,均是采用夹杆石稳固牌楼柱子,这些牌楼形制为一间二柱一楼式,结构简洁,夹杆石的装饰也十分简略,只是在夹杆石上方立一只蹲坐的狮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第二种情况是采用抱鼓石稳定牌楼柱子,这种稳固措施使用在规模较大的牌楼建筑上,例如三间四柱三楼式、三间四柱五楼式等,翼城县的石四牌坊、沁水县的坪上牌楼、和顺县的石牌坊等,就是在柱脚前后设置抱鼓石,用于固定牌楼。
    第三种情况是多种构件并用,共同固定牌楼柱子,这种措施使用在体型高大的牌楼建筑上,例如和顺县的木牌坊,三间四柱木结构牌坊,这座建筑高达10米,所以在柱子前后施用了戗柱支撑并加设抱鼓石;阳城县的郭峪村陈氏牌楼,在牌楼门内侧设置夹杆石与抱鼓石,抱鼓上雕刻小石狮,牌楼外侧设置1米高的石质须弥座,其上雕刻石蹲狮。
    清代牌楼柱子的固定,这个时期牌楼依然施用夹杆石、抱鼓石和戗柱固定,三种构件的使用方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都对牌楼柱子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清代牌楼更加注重抱鼓石与夹杆石外观的雕饰。这是清代与明代牌楼的一个显著区别。
    第一种方式是采取夹杆石固定柱底,戗柱石支撑柱头,这种方式多运用于清代木结构的牌楼当中,像原平市的朱氏牌楼、河曲县南元村的牌楼、沁县的关帝庙牌楼等就是在柱子前后设戗柱支撑,柱底附设夹杆石,组成上下一体的加固措施。
    第二种方式是仅用抱鼓石固定柱子,这种方式在清代牌楼中普遍使用,像闻喜县的下峪口节孝坊、五寨县的李氏牌坊、翼城县的感军牌坊、永济市的东阳朝黄氏节孝坊、祁县的白圭村王氏节孝坊等均采用此类方法固定柱子,这些牌楼柱子在前后施用抱鼓石的基础上,同时要在抱鼓石的上方雕刻蹲狮,这样做不仅能以壮其观,也可使抱鼓石自重加强,牌楼得以更加稳固。
    第三种方式是采用夹杆石固定柱子,这是清代牌楼柱子固定最为常用的一种形式,它与抱鼓石比较,相对而言较少雕刻图案,做工简略,这是牌楼施用夹杆石的特点所在。调查中所见实例有洪洞县的笔架庄牌坊、翼城县的北梁牌坊、襄汾县的毛氏节孝坊、汾西县的薛家庄贞节牌坊、翼城县的下石门牌坊、昔阳县的张氏贞节坊、清徐县的贞节牌坊、宁武县的吴家湾王氏节孝坊、这些牌楼形制分别为一间二柱一楼式、四柱三楼式、四柱五楼式、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牌楼,多数牌楼的夹杆石上雕做坐狮。
    第四种方式是牌楼柱子加固于须弥座内,柱子顶部有戗柱石支撑。例如洪洞县的万安功德坊,为四柱五楼式石牌坊,高约10米。夹杆石为两重须弥座,上设鼓石与石狮,结构形制看上去十分壮观。
    翼城县石四牌楼(明)
    侯马贾氏节孝坊(清)
    翼城县木四牌楼(明)
    和顺县中和北街石牌坊(明)
    和顺县中和北街木牌坊(明)
    翼城古暑牌坊(清)
    襄汾毛氏节孝坊(清)
    宁武吴家湾王氏节孝坊(清)
    作者单位: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联系电话:
    常亚平:15103462319
    刘建昭:1560351358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