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在比萨大学留学时曾有机会访问罗马城,尽管时间仓促,很多地方来不及细访,可是这座世界名城一直让我难以忘怀。2005年10月,我又有机会去意大利访学。这一次,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罗马第三大学世界古代史系的邀请,再一次来到罗马。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不是短期游访,而是要在这里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样就使我有机会去细细品味罗马城,感受她那独有的魅力。 在罗马生活与学习的一年里,我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参观访问罗马城或周围地区诸多的名胜古迹,探寻罗马历史的渊源。当我漫步在罗马城中,仿佛回到了久远的古罗马时代,让我这位研究罗马历史的学者激动不已,流连忘返:我仿佛听到了角斗场上奴隶们发出的垂死的呐喊声,仿佛看到大竞技场上千船万兵的海战表演,仿佛站在古罗马广场上与古罗马人一起参与他们的公民大会……那段久远的历史鲜活地浮现在眼前。 罗马城长期维持了她“原本风貌”,绝对禁止在任何遗址上修建任何建筑。走在罗马的大街小巷,几乎看不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和繁忙的建筑工地。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达到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遍布全城的数百座教堂(全部免费开放)、千姿百态的街头喷泉、精美雕像装饰的大小广场、巍峨挺立的凯旋门和方尖碑、坚固耐久的“罗马古道”等等,使罗马成为一座不朽之城,一座特殊的露天博物馆。她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巨大价值绝非笔墨所能传递出来的。 坐落在罗马梵蒂冈城中心地带的圣彼得大教堂不仅是世界最著名的天主教圣地,亦是珍藏世界文化艺术瑰宝的殿堂,许多杰出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都参与了教堂的设计和装饰,使教堂更加壮丽辉煌。 圣彼得大教堂附近的梵蒂冈博物馆里,珍藏着历届教皇收集来的稀世珍宝:古代希腊罗马的石雕、铭文、石棺、浮雕;古代埃及的出土文物;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佳作;宗教题材的现代艺术精品等等琳琅满目。这座博物馆堪称世界上最古老、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梵蒂冈图书馆也以其收藏手抄文本的古老性与丰富性而闻名于世。每个月末最后的一个星期天是梵蒂冈博物馆的免费参观日,每到这一天,只要我在罗马就会早早地来到这里,一次又一次地随着人流细细地品味着这些罕见的艺术瑰宝,从中体会着大师们传递出的神话、历史、生命和情感信息,感受着精神升华的幸福和喜悦。 位于罗马奥斯蒂亚大道的罗马第三大学,是一座比较年轻的大学(建于1992年)。我所在的世界古代史系与哲学系、外语系共享一个图书馆,由于古典史资料不太多,我必须奔波于遍及罗马城的各个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对此,我感想颇深:首先,办理图书卡简易快捷。你只要拿着系里证明、照片和护照可以即刻或两天之内获得一张图书阅览卡,拿到借阅卡的同时可以得到一份详细的“图书馆须知”;其次,查阅图书方便省力。无论是用计算机还是按照“须知”亲自在书架上查阅都很方便。大多数图书馆只允许在图书馆内阅读或复印,很少有借阅制度,所以不用太担心图书查得到却读不到的苦恼;最后,实施人性化管理方式。虽然所有的图书馆都有“须知”,但仍然有相关人员对新来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这些工作人员不仅精通业务,外语能力也很强。例如,我在“罗马不列颠学院”图书馆里就遇到了这样的礼遇。我去办书卡的那天,一位工作人员用意大利语问我:“您说英语还是意大利语?”当我表示使用英语时,她立即改说英语,并亲自带我到罗马史藏书室,耐心细致地解释着我的问题,直到我满意为止。 到罗马之前,我就了解到很多国家早已在罗马城建立了学术研究基地。例如,我常去的“罗马美国学术院”、“罗马不列颠学院”、“罗马德国考古学院”的图书馆,这些学术机构不仅藏书丰富,而且均坐落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另外,法国、西班牙等其他国家同样也在罗马城里设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特别是位于“罗马不列颠学院”旁边的“罗马日本会馆”那大屋檐的建筑特色、门牌上的汉字,为这座西方古城增添了一些东方色彩。据此,回国前夕我特意向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教育处的杨长春参赞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何时在罗马城里也能看到中国的研究机构?何时中意两大文明古国能通过这样的研究机构加深与扩大学术交往? (作者为吉林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