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乱世佳人 在中国,《乱世佳人》可能要比《飘》知名度高。查看一下资料,才知道,人家外国人根本就没起过“乱世佳人”,是译者发挥创造的吧。这让我稍感不舒服,人家作者本人究竟想说什么我们已经不清楚了——因为题目往往是一部作品的眼睛。 于是,我查了一下最初的题目: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这是作者玛格丽特最初拟定的,直译是:明天是新的一天。我想按中国人的理念应该是:不要被今天(眼前)的困境吓倒,人呀,还要往前看,鼓起勇气,面对未来。努力,明天会更美好!后来,出版商认为与此书名相似的书太多,建议玛格丽特想一个新名字,“飘”取自恩斯特·道森的诗:“我忘却的太多了,Cynara!随风而去。”("I have forgot much, Cynara! gone with the wind")。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去),取义见于本书的第二十四章,原意是说本书主人公的故乡已经“随风飘去”了。上海电影院起初译为“随风而去”,与原名固然切合,但有些不象书名;后来改为“乱世佳人”,那是只好让电影去专用的。现在改为 “飘”,“飘”的本义为“回风”,就是“暴风”,原名Wind本属广义,这里分明是指暴风而说的;“飘”又有“飘扬”、“飘逝”之义,又把Gone的意味也包含在内了。基本就被固定下来。可见做为小说“飘”远比“乱世佳人”帖切的多。 然而,我当初就是借了电影的名声看的小说。那时十几岁还在上学时,看得也不细,略略翻了翻,于是一个印象却固定下来:这是关于一个战争期间一位有点放荡的飘亮女人的故事。这一印象直到前不久我再细看这部小说之前一直未变。 为什么忽然会想起再翻看这本小说呢?主要还是因为想起了南北战争,我认为,了解一段历史,正规的历史文本固然重要,但文学作品却往往更感兴而生动,其效果有时比历史语言的叙述更佳。我也确实有了新的收获。 二 美国人是什么样的 一惯的认为是:美国人开放的,是西方化的,甚至是西方的西方。而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瑞特和斯佳丽似乎也正是这样,他们敢爱敢恨,俨然是美国人的象征了. 然而,我忽然发现我恰恰犯了一个错误。瑞特和斯佳丽代表不了美国人,起码代表不了当时的大多数的美国人。小说中有明确的语言描述了当时的世俗观念,特别是在斯佳丽的第一任丈夫死后,做为一个寡妇,她是有严格的行为标准的,而那些思想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没什么实质区别,人穿丧服,不能抛头露面,克守贞洁,等等。这恐怕才是早期真正的美国人,与我们东方中国何其相似。 那么,东西方观念又是从什么时候出现较大分别的呢?今天的美国人究竟有多开放,而我们在经过了“开放”后现在又有多开放,如何定位?其实,好的东西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不好的东西,学了更糟。 三 战争的起因 再读小说,我特别关注了里面对战争起因的描述,可惜,没有明确的表述。只是略略的从一些人物的语言中透露了南方人对“北佬”的憎恨。按一些历史资料的描述,似乎是因为奴隶制。北方树立了“平等、自由、人权”的现代民主理念,当然无法容忍南方那种落后的奴隶制度了。然而,我似乎是被骗了。一,小说中没有描述奴隶制的具体情况,也没有揭示奴隶的“悲惨生活”,更没有描写奴隶的反抗场面和“北佬”对此的态度;二,从历史资料中也印证了这一情况。当初的林肯总统并没有高举消灭奴隶制的大旗,而是容忍。而且,假设北方的联邦政府(林肯一方)真若是为了解放奴隶,那么,他们应该率先发难并高举解放奴隶的大旗才对,但历史资料显未,没有。率先挑起战争的恰恰是拥有奴隶制的南方。 所以,战争的起因不是解放奴隶,而是不同益集团的利益之争,解放奴隶只是一个附带品罢了,也是一个超级收获。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斯佳丽一直心仪的对象阿希力在给妻子玫拉尼的信中谈到了对战争的看法,做为一个南方的白人,一个奴隶制的受益者,一个热血青年,他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战争洗礼之后率先觉悟出了战争错误,他认为自己被骗了。我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觉得被骗了呢?做为利益集团的一份子,捍卫自己的利益不是理所应当吗?只有一种解释,捍卫自己的利益没错,但不应该率先挑起战争,这场战争,如果南方不打,北方不一定打。 而小说的另一位人物瑞特的话就更有预见性了。他认为北方必定会打败南方,他的依据是北方有强大的工业体系,而南方没有,只有奴隶与棉花,未来属于北方。由此可见,南方的这次率先发难,无疑是加速了自己灭亡。 四 奴隶制是什么样的 对于奴隶制我们了解的不多,但我们中国人说起解放前的地主、农奴并不陌生呀。最经典的当属歌剧《白毛女》了,那种血淋的压迫让人毛骨悚然,人吃人的社会被勾勒的清清楚楚。问题是,我们都知道,奴隶制是比封建地主制更落后的一种制度呀,奴隶都不被当人看,任意买卖,其恶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读小说《飘》,却看不到里面这样的场面,除了几个名词,例如“黑鬼”、“买、卖奴隶”等外,并没有那种血淋淋的迫害场景,相反却是一副副和谐、融恰的画面。白人主子对黑人奴仆们都不错,体帖照顾,黑人奴仆也对主人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我感到在他们之间有一种无形的规则就是:位置。摆正位置,一切都安然了。主人是主人,奴仆是奴仆。 我想起中国的先贤孔子那段经典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小说中有个细节让人记忆犹新。斯佳丽在亚大兰大生活时,战争正在深入,南方明显的表现出了兵力和战备不足。某天,斯佳丽在街上看到了当兵的带着一队黑人。当她看清里面有自己家奴隶时,奴隶也看到了她。小说中说,这里奴隶就冲出队伍向她跑过来,非常主动非常热情的打招呼,讲述自己来到这里的原因(补充备战)。而斯佳丽呢,也是非常高兴,临走还要掏钱给奴隶。当她发现自己身上没带钱时,不惜向别人借,也要给自家的奴隶些钱,让他们买点什么。小说中的奴隶制居然是这个样子! 我又想起以前我们这里流传的一个笑话:开忆苦思甜大会,上头让曾经最苦的翻身农民上台讲话,揭发当年地主是如何残酷剥消自己的。有些人瞪着两只大眼,就是说不出来,或者一出口就出笑话,让台下的人哄堂大笑。 可见,有些事情,必须先打破头脑里的认识,否则很难突破,奴隶制也好,封建制也好,不用阶级语言去分析,就没有那么邪乎了。 五 林肯 林肯在美国人心中甚至世界很多国家的人心中是有很高位置的。这里,我不想提什么异议。只想近距离看看他的伟大之处。林肯的伟大其中有两处值得注意:一是“拯救联邦”维护国家的统一。我想,当时美国分裂成了“联邦”和“邦联”两部分,如果没有南部“邦联”的率先发难,林肯会不会主动出兵,去维护国家统一?二是结束奴隶制度。前面讲了,起初林肯并没有想废掉奴隶制,只不过是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北方吃紧,在这种情况下,才提出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感觉用意有点像汉语里的“策反”一词。假如? 说这些,并不是想否定林肯的伟大,只是想说,或许历史向来都是粗线条的,大写意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