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談論如何學習歷史之前,似乎應該先談談兩個更基本的 問題,一是歷史是什麼 二是為什麼要學歷史。如果對這兩個基本 問題欠缺清楚的理解,是無法談論如何學習之類問題的。 歷史是什麼 這個問題還有提出來談談的必要嗎 我們從小學 五年級的社會課中開始讀到歷史,國中讀了三年,五本教科書幾乎 都翻爛了,現在還在上歷史課,難道我們連歷史是什麼都沒弄清楚 嗎 還需要你再提出來談談嗎 對的,我正是這樣想,正因為我們 讀了好幾年歷史課,背了好些本歷史教科書,就以為很知道「歷史 」是什麼了。其實,我們都沒仔細地想過,也沒有經常地討論,我 們對「歷史」只有一些大概的印象,而沒有清楚的概念。如果不信 的話,我問你們兩個問題,看看你們會不會回答,或者有沒有想過 。第一,一般講到「歷史」這個詞,都包含兩層意思,是那兩層 歷史指過去發生的事,沒有錯,這是一層,還有一層呢 那是指對 過去事情的瞭解,也就是說,歷史不只是指過去發生的事,還包括 我們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瞭解。我們在講一件所謂「歷史事實」的 時候,在我們心中,過去的那個事實和我們對那個事實的瞭解,這 兩個層次是相當清楚的嗎 我想恐怕沒有吧!我們在講一件「歷史 事實」的時候,大概真的相信過去就是那樣,就像教科書中所寫的 那樣,如果覺得教科書不好,寫得很遜,不相信教科書的講法,也 會相信另一種講法才是事實,反正歷史事實是一種事實,我們是可 以知道的。也許,事情沒有這麼簡單。還有一個問題,是接著這個 問題的,如果你同意「歷史」的兩層意思,一是過去的事情,一是 對過去事情的瞭解,那麼,這兩層意思之間呈現出怎樣的關係呢 如果你說問得太玄,好,簡單地問,那一層的意思最重要 你很可 能會說,那一定是第一層意思,過去的事情,先有了過去的事情, 才會有對它瞭解的需要,才會去瞭解它。但是,你能不能倒過來想 一想,過去的事情我們怎麼會知道呢 如果不先有對過去事情的瞭 解工作,我們是不知道那個曾經有過的事情的。甚至可以進一步說 ,如果沒有對過去的瞭解,過去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存在的。瞭解 過去,是每一個人的工作嗎 當然不是,那是歷史家的工作,所以 ,有人說:沒有歷史家就沒有歷史。你也許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但 是,請你注意這種說法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的話,請你反駁它, 把它駁倒,這時候你就會覺得很難駁倒,你就會相信這種說法有點 道理了。 如果我們同意歷史有兩層意思,而且對過去事情的瞭解比過去 事情的本身還要重要,那我們對為什麼要學歷史這個問題就可以有 一個新的答案了。我們在問:為什麼要學歷史這樣問題的時候,其 實也等於在問:歷史有什麼用 這個問題。我們也不妨先把這個問 題做點簡單的分析。如果說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而且是具有 影響的大事的話,我們知道它,有什麼用呢 你可以說,現在是從 過去演變而來的,不知道過去就無法瞭解現在,這一點我完全同意 。但是如果你說,知道過去的一些大事就可以瞭解現在,我卻要你 證明給我看。記得前後朝代的名稱,開國的國君,朝廷的大事,政 府的制度就會對今天的政治現象有所理解嗎 你很難提得出足以說 服人的論證,同樣,你知道各個時代食衣住行的大概情形,對於瞭 解今天的生活文化有怎樣幫助,我也看不出來。相反地,由於今天 和過去差別很大,記得過去的一些事,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沒有 什麼幫助,或者說是沒有什麼用的。如果你說,讀歷史只是為了考 試,那就太簡單,把歷史廢掉,改讀一些真正有用的科目好了,這 個問題就解決了。如果只是為了考試,就更證明這個科目是沒有用 的,不值得學的,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廢掉它。你們不要以為 這是講笑話。類似的事情真的發生過,不過不是在台灣。七○年代 英國出現了「歷史科的危機」(historyni danger),因為英國學 生參加會考的時候,選考歷史的學生急驟減少,探討原因,是學生 認為背誦一些史實,知道王朝興替以及帝王將相的名字,毫無用處 。於是,人們就要問,記得這些沒有用處的過去的事情,有必要嗎 如果沒有必要的話,就把這門科目從課表中抽出來,代之以其他 實際有用的科目,像是社會學、經濟學等。看來都比歷史有助於我 們今天的生活,都要有用得多。這時候歷史學家怎麼辦呢 他們為 了要讓「歷史」這門科目繼續留存在學生學習的課表中,必須說明 ,甚至可以說是證明歷史是有用的,而且不是其他科目所能取代的 。英國關心歷史教學的學者們,知道沒有辦法讓人們相信知道過去 的一些事情就對認識當今社會有所幫助,於是,他們不從歷史是什 麼的第一層意思──過去的事情去思考,而是從第二層意思──對 過去事情的瞭解去思考。他們認為學生說記得過去一些事情沒有什 麼用,並沒講錯,但這並不是說歷史沒有用處,因為歷史的重點是 對過去事情的瞭解,學習歷史就是要學習如何瞭解過去的事情,而 不是記得一些過去的事情。於是,對於學生為什麼要學歷史,以及 如何學歷史等等都提出了新的解答,許多學者和老師都認同這個新 方向,在歷史教學領域內,一個稱之為「新歷史」(new history) 的觀念和方法很快取代了舊的,傳統的觀念和方法,英國的歷史教 學也因之而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這個從傳統歷史教學到新歷史教 學的改革變化中,學生反應如何呢 學生的反應很好,因為參加會 考的學生選考歷史這科的逐漸增加,前些年已經超過了地理和生物 。為什麼會如此呢 學生覺得學歷史有用處是一項重要的原因。 我們能不能從英國的這個例子中說明:學習歷史是指學習如何 瞭解過去的事情,而懂得如何瞭解過去就是有用的,就足以回答為 什麼要學歷史這個問題呢 看起來似乎是離得遠了一些,但實際上 卻是有其關連的。我們可以這樣來想:如何瞭解過去事情就是認識 過去、瞭解過去的方法,而這套方法就是取得歷史知識的方法,而 這套方法是怎樣得來的呢 它必須依据我們對歷史知識的性質和結 構的理解,才能現畫設計。所以,如何瞭解過去事情,這句話聽起 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不容易,一方面既要對歷史知識的性質和結 構有所理解,另一方面又要對如何獲得這門知識的方法有所掌握。 但是,這很重要,因為惟有把歷史知識是怎麼一回事以及如何去學 習它弄清楚,我們學歷史才是在學習一門學問。而這門認識過去的 學問是與其他學問都不一樣的。至於這門學問竹特點是什麼,我可 以簡單地說說:歷史是過去的事情,我們怎麼能夠知道過去呢 要 靠資料,這些資料提供的訊息可以相信還是不能相信呢 要看資料 中提供的證據是不是充分。至於證據能不能夠得出一個論斷呢 要 看證據如何運用,推證是不是合理。你們聽到這裡可能會懷疑,我 們也要這樣去學習歷史嗎 我們學歷史就是要經過一次史學方法的 訓練嗎 我的回答是,我剛剛提到的,只是簡單地說說,實際情形 還要複雜得多。你們學習歷史,當然不是要做歷史學家,不需要去 做一些細密的考訂和推理的工作,但是,既然學習歷史,就應該知 道歷史知識是怎麼一回事,只知道一些表面現象是不夠的。為什麼 呢 因為你知道了歷史知識是怎麼一回事,你才會感覺到知道過去 的事情真不容易,我們目前所知道的過去事情也是經過資料的論證 推斷而得到的,不同的資料以及不同的推證都可以得出不同的看法 。而從資料的論證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古代的情形和我們很 不一樣,他們的想法和做法都受到時代的影響,是很複雜的,不容 易瞭解的,要下工夫的。這樣說來,從理解歷史知識,強調如何瞭 解過去事情這個觀點來學習歷史,可以得到兩項效果,一是不滿意 只知道一些表面現象,而是要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也就會 觸及資料,證据和推理等方面。學生通過一些思辨訓練來瞭解過去 事情,也將有助於對今天情勢的瞭解,因為不論過去與現在,對人 世社會的瞭解方法仍是十分相似的。如果我們說,對過去的瞭解就 是歷史思維的話,那麼這種歷史思維有助於我們對人世社會的認識 、而且是任何其他思維所不能取代的。第二,通過對資料,證据等 的初步分析和推理,我們瞭解與我們今天很不一樣的過去的情形, 會讓我們感覺到古代的事情與人物都是十分複雜的,不是用簡單的 概括方式就能夠瞭解的。能夠認識到古代的人與事都是複雜的,也 就會理解當今的人世社會也是複雜的,都是需要仔細分析資料、查 驗証据方能得到較為中肯的看法。這方面的能力,學校科目之中, 也只有歷史可以給予訓練。總而言之,學生步出校門,走進社會, 面對的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情況。在學校課程之中,能夠讓學生知道 他們將要面對的是十分複雜的人世社會,而又能提供他們一些認識 瞭解這替複雜情勢的訓練,使他們也具備一點基本的應付能力,大 概只有「歷史」這一門。而歷史的用處也在這裡顯現出來。 根據以上的談論,可以簡單歸納出一項簡單的觀點,那就是: 歷史是指對過去的瞭解,學習歷史是為了發展並提昇我們對過去瞭 解的能力,也就是歷史的認知能力或歷史思維的能力。根据這樣的 觀點,我們就要進入主題,談談如何學習歷史。我只有兩個很簡單 的建議,多想一想和多讀一點。我相信學歷史還有其他的方法,你 們也應該聽聽不同品建議,不要認為方法只有一種。 「多想一想」很重要。歷史不只是過去的事情,不用腦筋,強 記死背,知道很多,雖不至於毫無用處,但對於歷史認知能力的提 昇沒什麼幫助則是可以說的。多想一想,自然能夠提昇我們的思考 能力,但是,想什麼呢 我覺得不妨從兩方面試試看。首先,我們 讀到某一段歷史時,先想想,那時候是怎樣的情形呢 儘量使那些 事情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之中,構成一幅歷史的圖像。當然,我們不 能憑空想像,一定要有一些做為依憑的素材,教科書的敘述,上課 老師的講述是素材的主要來源,如果還不夠的話,還沒辦法在我們 腦中構成一幅圖像,怎麼辦呢,去圖書館查資料是一個辦法,但是 ,我們有去圖書館查資料的時間嗎 到了圖書館從那裡找起 恐怕 都是實際的困難。所以,我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問老師。在課堂上 問,或下課之後問,都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春秋時代晉楚之間打 了好幾場仗,在教科書中提到的有城濮之戰,晉勝;邲之戰,楚勝 ,鄢陵之戰,晉勝;湛阪之戰,晉勝。我們讀歷史不能只記得春秋 時代晉楚之間有過這幾場戰爭,誰勝誰負,重要的是戰爭是怎樣進 行的,是步兵攻堅,騎兵包抄;還是戰車衝鋒,步卒跟隨 老師講 到戰爭的形式是車戰,還要解釋戰車上人員如何配置,這些人如何 作戰,戰負如何判定之類的問題,也談談這些戰役大概持續多長的 時間,藉以瞭解它規模與影響的大小。也就是說,我們讀到這一段 ,戰場上大概的樣子一定要出現在我們的腦子裡,我們要知道的是 那個戰爭的情景,而不是誰勝誰敗。我相信老師講到這個地方,一 定會描述得十分清楚,不然的話,到了戰國時代,教科書上說「步 卒騎兵代替了車戰」就沒辦解釋了。你們也許會說戰爭的場景是最 容易想像和描述的,但是歷史中戰爭終究是一小部份,其他大部份 的內容也可以用想像的辦法,在我們的腦海中構築一幅圖像嗎 我 的答案是對的,任何一件值得學習的歷史問題,都可以構成一幅歷 史的圖像,只是有些圖像比較模糊幽暗,不像戰爭那樣的鮮明熱鬧 。就以人物為例,每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在我們的心中,都應該 栩栩如生,都應該讓我們感覺到他與眾不同的特色,他的事功、識 見與修養等等。歷史人物決不應該只是一個曾經做過某件事情的人 的名字而已。我們在學歷史時,讀到某個人物時,如何能夠如見其 人呢 也許我們對他的生平事跡,學問性情所知不多,但在有限的 資料上,也要馳情地想像一番:他為什麼要做這些事 他如何做這 些事 這些事對當時及後來有何影響 他留給我們後人怎樣的啟發 只要我們多想一想,這位人物就會留在我們的心中。如果對他十 分敬佩,傾慕不己,自己的人生態度,處世作風也多少會受到影響 。歷史之所以能夠發揮這樣的功用,主要還是讀歷史的人努力用功 ,細心體會的結果。人物的例子很多,就以東晉的王導和祖逖兩人 來談談。現行的教科書說用了不很少的字數敘述王導: 當時北方大亂,中原人士相率南渡,王導為之撫輯流亡,收其 賢人君子,復延結吳地故老,共度艱危。當時荊、揚二州地方 安定,戶口殷實,在王導謁力輔佐下,東晉立國的基 礎賴以 穩固,時人稱之為「江左夷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