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访谈 >

闲庭信步 学问人生--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专访(2005042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中国基础教育网 newdu 参加讨论

    何兆武老先生的那顶便帽可能是他用得最多的随身之物,进而成为他个人形象的标志之一了。不论冬夏,走路吃饭全戴着。进教室授课从来不舍得摘下来一会儿,就连在家中闲居,它也被老老实实安安稳稳地扣在头上,生怕不经意间泄漏了那颗"聪明绝顶"的脑瓜子的一丝天光。与清华许多老先生的家中一样,何老师的"蜗居"也是以从地板堆到天花板的老书新书来"装饰"墙壁的,所不同的是他居然把床也搬到了书桌旁,而床头赫然摆着一台电脑,这个似乎只是属于年轻人的新鲜玩意儿,让每个拜访这位年且八十的老先生的人大吃一惊,进而慨叹于老先生之新潮。
    何兆武先生是湖南岳阳人,但1921年出生在北京。他说他十岁之前的记忆是零散的,只依稀记得当时更喜欢《江湖奇侠传》《七侠五义》之类的武侠小说,以及参加童子军高唱"不竞争安能存"之类的琐事。十岁那年正赶上"九·一八"事变,动荡的年代,政治更关乎每个人的命运,他那时候除了看《茶花女》、看《巴黎圣母院》之外,常常翻检一些政治刊物,于是一连串的政治地震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先在北师大附中念中学,1937年抗战回湖南入中央大学附中,两年后在贵阳考进了西南联大。
    何先生一贯谦称自己"没有专业",问他当初为何偏爱文史哲,他"哎哎"地说不上来,向他讨教外语的学习经验,他咬着眼镜腿,颇为难了一阵,挤出了句"有兴趣就好"。他说当时的西南联大没有明确的专业区分,自己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他当时就什么都学一点儿,好久才摸准了自己的专业。说到法语和德语,何先生有些懊恼,说他当时刚二十出头,便觉得学外语太"老"了,懒得去背词法语音,只弄了几本小说看看,觉得看书看明白了就成,结果口语没学好,"基础不牢固",现在想来"应该多用点功的"。就读研究生时,何先生师从著名的吴宓教授,对于这点,他颇为自豪,"我也是清华校友"。在他看来,吴宓为人忠诚老实,又显得有些古板和与时代不合拍。吴宓、陈寅恪等为代表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从意识形态深处都是传统的--不管他们是怎样的通古博今、学贯中西,但他们为人行事有许多开创时代的地方;而另一些人从意识形态深处是反传统的,且时刻不忘创新革旧,可许多事情上还是落入了传统的窠臼。
    何老师很赞同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觉得不同时代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思想。有一次,有位书香世家的老先生慨叹读古文地越来越少,何先生就反问他,"那你知道有一本书叫《金光大道》(当时风靡一时的一本书)的吗?"老先生一下被问住了,何先生就说,"现在的年轻人还觉得不读这本书已经落伍了呢!"何老师平时教学的时候总是注重开启学生的新思想,因为他觉得,老知识分子古文功底深厚对研究有好处,那是从小死记硬背出来的,今天再也也不可能要求小学生背《诗经》《论语》,而应该进行广泛教育,什么都学一点,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1956年,何兆武先生由陕西师院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参加侯外庐先生主持的《中国思想通史》的撰写等研究工作,做的仍然是自己"感兴趣"的事,但从那以后,由于那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研究重点长期是"服从组织需要":查查地震资料,编编地方县志。工作之余,何先生读书记笔记,翻译了一些前马克思的西方学者的著作--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就是,开了间"地下工厂"。也就是在这间"工厂"里,他"生产"出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等译著,这些书在八十年代初期都先后出版发行了。
    文革以后,何先生的研究重点转到了中西思想史以及史学理论方面,先后发表了数量颇丰的论文和译著。近年来,他的散篇论文已收入《历史与历史学》(香港牛津出版社出版)、《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等论文集,此外,《中国思想史》经他用英文改写,也已出版。自五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何先生从英文、法文、德文等译介西方史学哲学等思想理论不遗余力,其译作"意达辞雅,文质兼美",受到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其翻译工作与其西方思想史的研究相辅相成,同时为国内学者从事西方文化研究铺就了坚实的基础。何先生译作颇丰,仅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就收录何先生译作八种(《哲学问题》、《思想录》、《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历史的观念》、《法国革命论》、《社会契约论》、《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和《论科学与艺术》)。去年,业已退休的他仍参与翻译了美国作家房龙的《人类解放的故事》一书。问起这么些译作中哪本给他的印象最深刻时,老先生又咬着眼镜脚为难了,似乎所有的书全是他兴趣所至,信手译来。
    如今,何先生退休了。已经"功成身退"的他似乎仍在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很少外出,在清华圆几乎见不到这位头戴便帽、手握健身球的老先生颤巍巍遛弯的景象。他那把老藤椅的藤条已经断了许多,而那两颗光洁闪亮的健身球常安静地躺在他的案头,压着他一沓厚厚的书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