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徐继畬是清朝中晚期的著名学者、大臣,被称作“东方伽利略”、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徐继畬是道光六年的进士及第,担任过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著有《瀛寰志略》、《古诗源评注》、《退密斋时文》等作品,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人物生平 乾隆六十年十月二十四日寅时(1795年12月4日),徐继畲出生在山西省代州五台县(今属忻州市)东冶镇东街“司马第”的清贫的士宦之家。父亲徐润第,进士出身,任过内阁中书,湖北施南府同知等职。 徐继畲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学的熏陶,曾随父寓京师,师从著名文学家高鹗等名人。嘉庆十七年(1812年),十八岁入县学。次年中举人。 道光六年(1826)中进士,朝考第一,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七年(1827年)丁父忧在籍,整理完成父亲徐润第的《敦艮斋遗书》。此书以心灵自由为主旨,熔心学、气学、易学为一炉,深入批驳了宋元以来的官学——朱熹理学,继畲因此完成迎接西方挑战的思想准备。 道光十年(1830年)服阕入都,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十三年(1833年),补陕西道监察御史。期间上疏弹劾忻州知州史梦鲛以及保德知州林树云等人,并且上疏提议实行简政,深合道光帝意见,因此道光帝召徐继畲入朝觐见,向他询问各种时事,徐继畲都对答如流,深得皇帝欣赏。据传道光帝读其《政体宜崇简要疏》,“大感动,因召对前席,与谈时事,至为流涕”。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月,外任广西省浔州府知府。从此青云直上,历任福建延津道、汀漳龙道等职。鸦片战争时在漳州前线奋勇抗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徐继畲入觐,叠蒙召见,道光帝询各国风土形势,奏对甚悉。迁两广盐运使,旬日,擢广东按察使。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迁福建布政使。道光帝让他以布政使之职,以专派之员办理开放厦门、福州两口通商通行事宜。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春,徐继畲和美国新教传教士雅裨理在厦门进行了历史性对话,中国人始知以古希腊为孤本、为母体的西方现代民主政治思想和制度,始知通过选票取得合法性、创古今未有之局的美国共和政体和华盛顿。徐继畲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来华人士,对自己国家的专制制度的合法性和永恒性深表怀疑,五年数十易稿,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版的《瀛环志略》,率先突破根深柢固的天朝意识和华夷观念,将中国定位于世界的一隅,引进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价值体系,纪录了当时世界以民主政体为主导的各国各类政体,宣扬西方民主制度和理念。对通过选民的选票取得合法性的各国民主制度推崇备至,在黑暗的东方专制大国点燃了幽微的民主烛光;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月,升任广西巡抚。十二月,改授福建巡抚。当时,正值闽浙总督刘韵珂因病乞假,徐继畲便兼任闽浙总督。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公历7月4日, 华盛顿特区为华盛顿纪念塔奠基,并向各州、各国征集纪念物。在来华美国传教士帮助下,咸丰三年(1853年),浙江宁波府向美国赠送了一块花岗岩石碑,用中文刻有徐书中赞美华盛顿总统的上述两段按语。这块石碑至今镶嵌在该塔内西壁200多英尺的高度,表现了东方人的见识,成为中美早期友好关系的里程碑。 太平军北伐,朝廷命徐继畲督办上党防堵。事竣后主讲平遥超山书院以自给。其间研读《后汉书》,探索历代皇朝周期性盛衰的道理,有批语两千余条、十余万字,原书在山西省博物馆。 道光三十年(1850年),徐继畲因在处理神光寺事件时的方法与林则徐等人的意见不合,被言官多次上书弹劾,终在咸丰元年(1851年)因“身膺疆寄,抚驭之道,岂竟毫无主见,任令滋扰”的理由被革职,并召回北京,接受咸丰帝的当面问询。与咸丰帝对答完毕后,咸丰帝评价他为人朴实,但因言官弹劾势重,还是被降为太仆寺少卿。 咸丰二年(1852年),上《三渐宜防止疏》,劝咸丰帝勿大兴土木,勿耽于女色,勿偏听偏信。咸丰上谕:“意深辞婉,‘置诸座右,时时省览,可当箴铭。”未经考差授四川乡试正考官。同年,吏部追查徐继畲在巡抚任内逮捕罪犯延迟一事,徐继畲因此被彻底罢官,回到故里。当时正逢捻军之乱以及回民起义,徐继畲协助官府率领团练协防辽州、上党、阳城等要地,深受当时兼任山西巡抚的沈桂芬的好评。 咸丰六年(1856年)他被平遥超山书院董事会特聘为书院山长,于教业之余,倾心写诗作文、从事学术研究。 同治四年(1865),两宫皇太后命其入京,徐继畲被重新起用,命参通商事务,以三品京堂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协助恭亲王奕訢办理洋务。 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重印《瀛环志略》,“中外奉为指南”。同年,授太仆寺卿,授二品顶戴。 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二十一日(1867.2.25)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即中国现代第一所高等学校的首任校长,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初创时期。他与总署王大臣推出激进的同文馆改革计划,因倭仁等守旧派的阻挠而失败,日歔欷不自得。同年秋,美国第17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和国务卿西沃德,请著名画家普拉特,制作了一幅斯图尔特的华盛顿画像的复制品,由驻华公使蒲安臣将这幅画像赠送徐继畲,并举行赠送仪式,蒲安臣致辞。徐继畲答辞称:“因思贵国中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一如既往地肯定民主制度,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同治七年(1868),为美国新教传教士、同文馆教习丁韪良编的中国第一部系统自然科学声光电化著作《格物入门》作序。 同治八年二月初二日(1869年三月十五日),以老病乞休,奉旨以二品顶戴致仕。 同治十二年(1873年),值徐继畲中举60周年,奉旨准其重赴鹿鸣宴,以惠耆年,并赏给头品顶戴。同年三月初三日辰时(1873年3月30日),徐继畲在家中去世。 徐继畬和林则徐 在“神光寺事件”中,徐继畬和林则徐之间的分歧,原本只是策略的不同,二人的目的都是要“驱夷”,徐主和缓,林主强硬。而这一事件作为林则徐复出后唯一插手的与西方有关的事务,人们看不出他有高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手段,相反他不惜轻率动武的姿态,说明并没有吸取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茅海建先生的推论更让人有共鸣:“我们可以认定林则徐有着可贵且有限的开眼看世界的事实,但还不能推导出他有着改革中国的思想。”但把策略分歧立场化、道德化,也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之一。此后的百余年间,徐、林之间的策略分歧却被说成是立场不同,徐继畬一直深蒙“妥协”“卖国”之诬。 历史学者袁伟时先生评论道,中国近代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爱国主义:一种如林则徐,致力于抵制外来势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这类爱国主义在任何时代都会被推崇为道德的楷模,因为它涉及的主要是保卫而不是改造原有的社会和传统。另一类型的爱国主义,致力于改造原有的社会机制,从困境中挽救国家,由于这种爱国主义构成了对传统的挑战,势必触犯某一社会集团的既得利益,因此往往遭到出自不同动机的非议。徐继畬在乌山(神光寺)事件中的遭遇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脚。 徐继畬后人 1989年,徐继畬第六代孙女徐惠云作了决定,要将这笔庞大的遗产捐赠给太原的三晋文化研究会。它们的回报是,三晋文化研究会帮助解决徐继畬七世孙徐进伟等人的城市户口。26年过去了,当年解决户口的愿望成为泡影,徐家捐赠出的绝大部分文物移交给了山西省博物馆(如今改名为山西博物院)。还有近30件文物却在此前下落不明,至今无从寻觅。 人物评价 从我在华盛顿特区所住的白宫往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这个大碑邻近有块小石碑,上面刻着: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这些话并非出自美国人,而是由福建巡抚徐继畬所写,1853年中国政府将它勒石为碑作为礼物赠送给我国。 我十分感谢这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它直探我们作为人的内心愿望:拥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有不受国家干预的言论、异议、结社和信仰等自由。这些就是我们美国220年前赖以立国的核心理念。这些就是引导我们横跨美洲大陆登上世界舞台的理念。这些就是美国人今天仍然珍惜的理念。 ——克林顿:美国第42任总统 徐继畬对华盛顿的评价,是他在无所依傍、无所继承、无所参考的情况下独立做出的,这反映了他的高见卓识。在徐继畬之后,中国知识界有的继承、演绎,有的发展、深化了徐的评论,其大框架依然是事功与道德,其主要方面,依然是创立民主制度与个人高尚品德,而这两点,都是徐继畬开创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徐继畬的华盛顿论在近代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典范意义。 ——熊月之:上海市社科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研究员 鸦片战争时期,徐继畬主张积极抵抗外来侵略。战后徐继畬对外交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正视列强入侵,主张“镇静为主”,力求“民夷两安”,试图掌握对外交往的主动权。徐继畬也有力不从心、向外国侵略者妥协退让的时候。在处理神光寺问题上,徐继畬采取了借用民力釜底抽薪的办法,这正是他处理对外事务的一贯态度。而当时各方强加给徐继?的“强民从夷”、“抑民奉夷”之类的指责是不负责任、缺乏事实依据的。 ——邵雍: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历史系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