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诗人哲学家和哲学家诗人,也是诗人革命家和革命家诗人,还是“正事写史,余事写诗”的诗人史学家和史学家诗人。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他的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困苦和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程,是好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早期的发蒙、立志 毛泽东8岁时春节在外婆家看舞狮子,作了一首儿诗:“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这是迄今见到的毛泽东作的第一首诗。这首儿诗充满了小作者天真烂漫的童稚之心,也显露了小作者的灵气和才气。这首诗里还看不到他的志气和思想。4年后,12岁的毛泽东作的两首诗,已初步显露了他的志气。其中一首是《五古·咏井》:“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这首诗,初步表达了少年毛泽东在志气方面不做井底之小鱼的取向。 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这是一所与私塾不同的新式学校。在那里,毛泽东的心志也跃到一个新的层面。这有毛泽东改写他人的诗为证:“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表达了毛泽东要到外面的大世界经风雨见世面的心志。 到省城长沙读书的毛泽东,遇到了德高识广的恩师——杨昌济,眼界大开。他知道了当时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看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封建主义对中国造成的落后,开始形成救国心志。他在1915年写的两首诗抒发了这种心志。一首是《五古·挽易昌陶》,其中写道: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一首是《四言诗·闻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后作》: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和侵略中,东方的军国主义日本和北方的沙皇俄国对中国野心最大、伤害最重。为争夺独占中国,1904年至1905年还爆发了以中国东北为战场的日俄战争。结果是日本取代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支配权。这之后,日本的野心进一步膨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1915年初,日本提出了旨在独占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它的保护国的“二十一条”,并于5月7日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于9日前答复。毛泽东得知后愤怒写下那16字诗。这是标志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第一步的一首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