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立之年后的思索、探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之前的诗词,更多联系的是父母、妻子、老师、同学,之后的诗词,更多联系的是革命、建设、战友、朋友和斗争对象。 从在《沁园春·长沙》中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0年毛泽东一直在努力地寻求解决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谁主沉浮”这个大问题。 1927年春,毛泽东在《菩萨蛮·黄鹤楼》中表达了“龟蛇锁大江”的郁闷。在写这首词之前,毛泽东已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等重要思想。写这首词之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将队伍带到井冈山。秋收起义第一次举起了镰刀斧头的旗帜,将起义军称作工农革命军。当时毛泽东写的《西江月·秋收起义》,记录了“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的历史,还写明了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1928年秋,毛泽东写的《西江月·井冈山》记录了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的经历。 1929年秋至1931年夏,在建立赣东、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岁月中,毛泽东在马背上哼出了多首诗词。毛泽东曾说:“这些词是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文采不佳,却反映了那个时期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心情舒快状态,作为史料,是可以的。”这些词记录了“分田分地真忙”的场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哲思;也记录了当时中央“左”倾盲动主义要求红军打长沙等大城市的历史;更记录了“前头捉了张辉瓒”“横扫千军如卷席”等反“围剿”战斗的胜利。 1931年1月,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取得党中央领导权,“左”倾教条主义全面扩展。他们使党在白区的力量损失惨重,在上海呆不下去了就撤到江西革命根据地,排挤毛泽东,给根据地带来极大的祸害。1931年11月“赣南会议”严厉批判毛泽东。1932年10月,又将毛泽东调离红军领导岗位。1933年夏毛泽东作《菩萨蛮·大柏地》,发出了“谁持彩练当空舞”的疑问。1934年夏,军事形势危在旦夕,而毛泽东作《清平乐·会昌》体现的是被迫闲居的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武装侵占了中国东北,还不断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华北。而蒋介石主导的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地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许多做法上有盲目模仿苏联的教条主义色彩,“左”倾教条主义占据了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在这个时期已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重要思想,已找到不同于苏联的中国革命的道路,即发动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先后在井冈山和赣南、闽西取得初步成果。但是,这个时期的毛泽东受到“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和打压,心情是压抑的。他还只是局部的领导人,而不是全局的中央的领导人。他的思想还在孕育之中,还没有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