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弧”起到文化保护膜作用 笔者所理解的所谓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一方面是铜器制造技术与小麦、黄牛、绵羊“打包”被东亚(主要是中原地区)所接受,更多是技术层面的东传;另一方面则是粟的西传,也是种植技术层面的传播。其中,半月形地带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些技术的确使东亚,尤其是中原成长为一个与西方更加不同的异质性的文明中心。因此,这与其说是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同质化的开始,倒不如说是青铜时代的欧亚东西方异质化的起步。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的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依附于中原的或东亚腹地的、西北面对广袤欧亚草原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功能。正如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事实确实如此,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政治发明和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制定地中夏至影长标准的秘诀、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青铜礼器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欧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比如二里头文化的牙璋,可以远播越南等地。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低地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将青铜、牛羊、小麦主要引入“祀与戎”领域,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