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之城 当丝绸与珠宝隔着国境遥相对望、相思,南丝路诞生。 成都就是中国出产丝绸的巨邑(故有别称锦城)——这也是南丝路将自己的策源地和起点选择为成都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一个里因。而南丝路的反哺,又滋养和壮大着锦城。 锦城又是锦官城的简化与荡开。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后,开始逐步兴建成都城。在城东筑了周长12里、城墙高7丈的“大城”,为蜀郡官府首脑地;在城西筑了“少城”,系手工业、商业集散地,设有盐铁等税收机构。稍后,又在城外一个叫“笮桥南岸”(今成都西较场外锦江南岸地区)的地方建了锦官城,一家专事蜀锦生产与管理的国家工厂。在锦官城的西南面,还建了车官城。南丝路的起点,蹬马启车的所在,怎能没有车官衙门及造车修车的配套,怎能没有战车去雾中的南方表达国家意志? 成都蜀锦傲居中国四大名锦(成都蜀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之首,有“天下母锦”之誉。 成都除了蜀锦,其丝绸王国中的绣品也是极厉害的,可谓锦绣双骄。蜀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与湘绣、苏绣、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西汉以前,蜀绣就与蜀锦齐名,铺锦连绣。据《皇朝通鉴》记载:蜀工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 锦绣之品,锦绣之术,都离不开桑蚕的作为与布力,离不开绸布的发明与传播。溯寻桑蚕和绸布的源头,我们就能在成都西北边看见“西陵氏”“蜀山氏”以及它们的杰出代表嫘祖和昌仆,在岷江流域看见蚕丛氏。 一千七百多年前,蜀国之所以能与魏、吴并峙,成为三国之一,仰仗的就是“寸锦寸金”的蜀锦——用蜀锦商贸回来的财力。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为巩固三分天下局势,进一步北征曹魏,把发展蚕桑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诸葛亮在居家住地、后来称为“葛陌”(今双流县东北)的地方,种桑八百株,用手植的行动号召人民种桑养蚕。 诸葛亮鼎力发展锦绣产业,使蜀汉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复苏。关于复苏的景象,晋人左思借《蜀都赋》作出了这样的描述:成都城内“栋宇相望,桑梓相连”,许多寻常人家都以织锦为业,出现了“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的盛况。锦江之滨,“濯色江波”的蜀锦,像初霞在雾水中展开。少城内,来自海内外的商人摩肩擦背、春风沐面,以蜀锦、蜀绣为主打产品的“纤丽星繁”的货物堆积如山。 蜀国丝织品对魏国、吴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南朝《丹阳记》载,中国的锦,“成都独称妙,故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魏文帝曹丕也对蜀锦花纹赞叹不已,曾诏群臣说:“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似。” 因司马相如、卓文君、诸葛亮等名人皆有不少精彩的锦故事,故后世就将与他们有关的、织法各异的锦称“相如锦”“文君锦”“诸葛锦”…… 在古代,成都地区俨然就是一座丝绸的库房,任两千公里的南丝路怎么搬运,也搬运不完。当然,走在南丝路上的中方货品远不止丝绸——还有布匹、茶叶(四川蒙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陶瓷、邛杖、铜铁器(西汉卓文孙、邓通的发达均与冶铁冶铜有关)、工艺品、药材、漆器等。外方的货品也不唯珠宝——还有琉璃、毡、缯布、海贝、棉花、象牙、燕窝、鹿茸等。更还有双方的哲学思想、宗教艺术、政治诉求。 在古代,成都也是一座大城,否则它是承载不起作为南丝路起点的重任的。 西汉中期,成都县人口76256户,仅次于首都长安80800户,是全国第二大城邑。西汉末年,成为全国除长安以外的五大商业都会之一。唐代,“扬一益二”,成都成为仅次于扬州的中国第二大都会。宋代成都十分繁华,其综合测评指数与汴京在伯仲之间。 成都浣花南路268号,蜀江锦院蜀锦手工织造演示厅。我看见四把银光闪闪的铁梭在叶永洲师傅的手中来回穿梭,而坐在5米高台上的曹福生师傅双手同时控制着1200余根“钦线”,不时跳线、提线,十指在丝线间舞动,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