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牌位的演变史 华夏祖先崇拜形式不像西方犹太教、基督教那样的非偶像崇拜,而是具有自身的偶像塑造传统。具体而言,祖灵有过多种多样的明确可感知的显现形式。本文主要介绍五种:一是陶罐;二是玉柄形器;三是“尸”;四是木制牌位;五是纸质牌位。这几种形式基本能够概括出牌位的一个演变历程。 (一)陶罐 祖先的观念传播久远,“原始遗址发现的人物偶像是这种崇拜的明显标志。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发现七千年前的陶塑神像。此外,甘肃礼县高寺头、秦安县大地湾和寺嘴、天水县柴家坪等地,均出土仰韶文化彩陶瓶,瓶口塑成人头偶像。这类陶瓶都不是实用物品,研究者认为‘和原始宗教的某些信仰有关’。按其可能性来看,应都是祖先神的偶像。”“原始祖先偶像,就已发现的遗物看,基本上都是陶塑的。凡出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的偶像,几乎都以陶罐为身,瓶口作人头形偶像,且瓶口即头顶上有一个小孔。这种现象,过去一直不解其意。从遗址的文化类型分析,这些陶像与西安半坡遗址大致属于同一个系统的文化。我们联想到半坡的陶罐葬盆盖上也有一个小孔,是供灵魂出入的通道。可见,陶罐偶像很可能即是由陶罐棺发展而来的。既然把死者的骨骸盛于陶罐中,死者灵魂即以陶罐为归宿,那么,要崇拜已死的祖先,也很自然地制成陶罐,里面盛上死者的衣饰或部分骨殖毛发,就成为死者神灵的依附体了。至于陶罐口塑成人头像,无非是更加肖似死者形象而已。而人头顶上的小孔,当然也是供灵魂出入的通道了。因而,这类陶罐偶像,既是祖先灵魂的归宿,也是氏族祭祀祖先用的神主。”这里的绘制有祖先神的陶罐偶像当是祖先崇拜的物化形态。这种陶罐形式虽然历史久远,但在现在的少数民族中还能寻迹。高山族平埔西拉雅人的祭祖礼仪叫“番那佛”,西拉雅语称“祖灵”为“阿里兹”。祖灵贮于称为“平安壶”的陶罐中,供奉于部落会所或家宅的祭坛上。神壶的数量及装饰因部落而异,一般有三个,颈部饰以红布,口部插芭蕉叶。罐里装清水,月初或月半换水一次。平时祀奉米糕、槟榔与兽骨等。等到祖灵诞辰日会举行仪式隆重的祭祖礼。届时会有三个长老各捧一祖灵罐,祈祖保佑全族人寿年丰,然后从罐中取清水挥洒于地。由此足见以陶罐作为祖灵象征的神话叙事从未断裂。(陶罐形牌位见图2、图3) 图2人面堆塑罐。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高19.5cm。2012年吴玉萍摄 图3人头形器口才陶瓶。仰韶文化,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湾采集,2010年吴玉萍摄 这种陶罐如果追寻足迹,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瓮棺有可能是这种陶罐的原型。瓮棺葬是半坡人盛行的埋葬婴幼儿的方法,通常是用陶瓮或陶罐作为棺具,上盖陶钵或陶盆,这些陶钵有的在口沿上刻画符号,有的在陶盆内壁绘有人面鱼纹或鹿纹。但作为棺盖的陶盆和陶钵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底部往往凿有小孔,这个小孔即为灵魂出入之用。(图4)郭沫若曾为此题诗曰:“半坡小儿冢,瓮棺盛尸骸。瓮棺有圆孔,气可通内外。墓集居址旁,仿佛犹在怀。大人则无棺,纵横陈荒隈,可知爱子心,万劫永不灰。”较为知名的人面鱼纹盆,也是瓮棺的顶盖,其盆地底部也凿有小孔,功能同为死者灵魂出入。(图5) 图4半坡遗址瓮葬群。半坡遗址,距今6000多年。2015年吴玉萍摄 图5人面鱼纹盆。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西安市临潼区姜寨出土。2015年吴玉萍摄 (二)玉柄形器 玉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华夏祖先崇拜也能追溯到玉器时代。同所有神主牌位形式一样,玉器曾经发挥着承载祖灵的功能。也就是说,祖灵能够通过玉器形象得到转换和体现,通过玉器实现与人的沟通。这种玉器承载祖灵的功能不仅在有文字记载的小传统中有记载,无文字的大传统中也有证实。如汉代扬雄《元后诔》所说:“皇皇灵祖,惟若孔臧。降兹珪璧,命服有常。”扬雄这里说到的承载祖灵的玉器是珪璧一类,然而比之更形象的玉柄形器随着考古工作者们的挖掘也呈示人前。安阳殷墟出土玉柄形器中有10件跟祖灵牌位有关,其中91后冈M3:01、91后冈M3:02、91后冈M3:04、91后冈M3:05、91后冈M3:06玉柄形器均正面朱书“祖庚”“祖甲”“父□”“祖辛”“父癸”字样,91后冈M3:03正面有不清晰朱书,96黑河路M5:11柄首上半部呈简化人面形。(有朱书和人面像的玉柄形器书,如图6所示)这种玉柄形器的形制跟现代的牌位比较相似,而且还刻有祖先的名称,因此据学者论证,属于最早的牌位。应该说,这种带朱书和人面像的玉柄形器是比陶罐更为形象化的牌位,因为陶罐只是取法意义,玉柄形器更加注重造型。 图6 玉柄形器式牌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