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政变的发动者开化党为了拯救内忧外患的朝鲜政坛决定进行变革。这场变革有着非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最终在不到3天就被扼杀了。究竟甲申政变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这场仅仅维持了3天的政变的具体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甲申政变的背景 19世纪末,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风雨飘摇,朝鲜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朝鲜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摒弃旧思想、旧制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以封建地主阶级开明人士为主的开化党就是其中的代表。 开化党是由实学派中的北学派演变而来,它是受到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朝鲜国们开港后,开化党的形成加速了。开化党的形成与日本有密切关系。开化党倡导开化思想,主张“外结日本,内行改革,联日排清,脱离中国,宣布朝鲜独立,实行君主立宪”,因此又被称为日本党或独立党,开化党领袖金玉均更是在甲申政变以前3次前往日本,拜日本维新派思想家福泽谕吉为师,一心想在朝鲜发动一次明治维新式的改革。开化党得到日本的资助,逐渐成为朝鲜国内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守旧派,坚持事大主义,一心效忠宗主国清朝,墨守成规,不思改革,因此又被称为“事大党”。 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 壬午兵变造成了闵妃集团与开化党的分离:由于壬午兵变失败,朝鲜与日本交往的障碍基本被消除,开化党得以公开亮出亲日的旗帜;而再次执政的闵妃集团则对清朝充满感激,所以逐渐成为“事大党”。甚至连原先的开化党人闵泳翊,也倒向事大党了。由此衍生出了开化党与守旧派的争斗。 壬午兵变也是开化党开始活跃于朝鲜政坛的起点。壬午兵变本身就是一次朝鲜政局的大重组,壬午兵变被清军镇压,号召“卫正斥邪”的极端保守势力也遭到清洗而一蹶不振,这在客观上为开化党实施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在壬午兵变后,清朝洋务派引入了一系列洋务运动式的改革措施,在朝鲜设立内外衙门,开办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代购洋枪洋炮,代训新军,培养朝鲜的军事人才,有利于朝鲜的近代化,给开化运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守旧派的轮番攻击和日本的态度变化,使开化党举步维艰,处境日益险恶。据一位参加过甲申政变的人士回忆,金玉均等曾希望“以和平手段开拓国运,然毫无建树。终于计划即使采取强制手段也要救国王于宫廷迂腐的环境之中,以颁发敕令。于是,金玉均以传统结社形式组织了以士官生徒为核心的敢死队“忠义契”,自任契主,将开化党的各色支持者团结在“忠义契”的名下,酝酿发动武装政变,推翻守旧派政权。关于忠义契的宗旨、章程及活动情况,尚无据查考。据参加者李喜贞追述,它系“为国而设”,而且似乎组织严密,为单线联系。这支名为“忠义契”的敢死队也就是开化党的政变队伍。 开化党起事的时机很快就到来了。到了1884年,清廷和闵妃集团的蜜月期已经结束。先是清廷发生“甲申政潮”,清朝慈禧太后罢免了恭亲王奕訢而起用醇亲王奕譞来辅政。醇亲王是清德宗(光绪帝)的生父,而闵妃集团认为这是清廷释放高宗生父大院君的预兆,便开始对清朝离心。这一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南方形势危急。5月,吴长庆奉调率领1500名清兵回国驻防,力量对比开始向开化党倾斜。8月以后,清军福建水师在马尾港遭法军偷袭,几乎全军覆没,法国军队也攻占基隆、澎湖等多处地方,直指舟山群岛。清廷在朝鲜的威望大大降低,原想托庇于清廷保护的朝鲜国王和闵妃也开始动摇。驻朝清军将领袁世凯对此深有感触,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当时朝鲜政府与中国离心的状况。不仅是官方,朝鲜民间的反清情绪也逐渐产生。因此这一年是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的绝好时机,遂决意起事。 开化党利用形势变化决心发动政变,日本认为有机可乘,又重新对开化党十分热心了。开化党和日本一拍即合,一道密谋发动政变。美国也支持开化党发动政变。除了寻求日本等外国的支援,金玉均等亦希望“密赖君意而以力从事”。1884年11月29日,金玉均入宫,对国王高宗游说称中日如果交战,清朝必败,朝鲜当自图万全之策,并夸口说会得到日本的全面协助。高宗为其所动,乃亲书密旨交给金玉均,授予其“便宜行事之权”。于是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徐光范、徐载弼等政变骨干经过多次密谈,并频繁与日本公使馆联络,想出了几种方案,最终决定在12月4日邮政总局开业之际发动政变。 甲申政变的经过和结果 1884年12月4日(农历十月十七日),朝鲜汉城邮政局落成,在当晚6时举行的邮政局落成仪式上,开化党骨干、邮政局总办洪英植举行宴会款待朝廷大臣,准备藉此将守旧派大臣一网打尽。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称病缺席,驻朝清军将领袁世凯察觉气氛有异,也推托不去,只有中方总办朝鲜商务委员陈树棠、守旧派大臣闵泳翊等18人出席。金玉均与日本公使馆参赞岛村久坐在宴席上,他们频繁用日语小声交谈。开化党的“忠义契”队员和一些日本浪人则准备在邮政局附近之别宫(世子李坧与世子嫔闵氏(纯明孝皇后)行嘉礼之处)点火,将守旧派大臣引诱至此并逐一杀死。开化党人以“青天”和“妥当”为接头暗号,在别宫纵火,但没有成功。他们请示了金玉均以后,只好焚烧隔壁民房。接着,他们高呼失火,右营使闵泳翊带头冲向失火处救火,谁知开化党过早行动,将他砍成重伤。闵泳翊负伤挣扎回邮政局大厅,在场的大臣和宾客见状大惊,遂逃之夭夭。开化党企图在邮政局全歼诸大臣的计划落空。 开化党领袖金玉均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仍决定按原计划将国王转移至景佑宫,然后将原定于在邮政局刺杀的其他三名营使在骗到景佑宫中杀掉。金玉均先让宫女某氏(人称“顾大嫂”,忠义契成员,据考证名叫李禹石,1885年末被发现并处死[21-22] )在王宫昌德宫埋了炸药,后又和朴泳孝、徐光范趁着夜色闯入昌德宫,向国王高宗报告说:清军作乱,邮局失火,形势十分紧急,请国王去易于防守的景佑宫避难。正当国王高宗犹豫不决时,传来一阵剧烈的爆炸声,火光映红了殿宇。高宗果然害怕了,同闵妃、世子、世子嫔、王大妃、大王大妃等王室成员立刻随金玉均前往景佑宫。 途中,金玉均建议请日军来保护。惊恐不定的高宗表示同意,用铅笔写了一道教旨,上书“日使来卫”四字。金玉均把教旨交给朴泳孝,让他到日本公使馆搬救兵(竹添进一郎则称送来国王亲书的是宦官柳在贤)。 这时,从邮政局逃离的前营使韩圭稷、在宫中值班的后营使尹泰骏和京畿监司沈相薰以及大殿宦官柳在贤一同来了。柳在贤告诉高宗说,外面并无变故。眼看事情就要暴露,金玉均等人急得满头是汗。突然,从仁政殿方向传来两响爆炸声。金玉均抓住这个机会,怒斥柳在贤蒙骗国王,理应斩首。其余三名大臣争辩不过,只好跟着高宗来到景佑宫。 高宗一行刚在景佑宫安顿下来,竹添进一郎率领的200多名日军也赶到了,和开化党的武装力量——尹景完率领的50名士官生徒一同守卫,把景佑宫内外围得严严实实。随后洪英植和列入开化党暗杀名单的左营使李祖渊赶到景佑宫。李祖渊、尹泰骏、韩圭稷三人察觉事态不妙,窃窃私语,“密谋通知于(清军)驻防营”;朴泳孝看到后对这三名守旧派大臣说:“今当变乱,要日本公使率兵护卫,而三营之使以掌兵之任,何不早出操兵以来?面面相看,只有偶语,何故也?”尹泰骏便声称出宫招兵,走到景佑宫小中门外被开化党人李圭完、尹景纯刺杀。李祖渊、韩圭稷要求面见国王,遭徐载弼拔剑阻拦,于是两人被迫出景佑宫,在后门被黄龙泽、尹景纯、李圭完等开化党人所杀。然后,金玉均假传王旨,召守旧派大臣海防总管闵泳穆、知中枢府事赵宁夏、左赞成闵台镐速到景佑宫议事。这三人在宫门被开化党刺客逐一杀死。 此时景佑宫内乱作一团,宦官、宫女几百人挤在狭小的宫中,闵妃和大王大妃等人嚷着要回昌德宫,宦官、宫女们也议论纷纷,抱怨不止,毫无惧色。天已渐亮,金玉均见此混乱局面,便令徐载弼抓来国王、王妃所信任的大宦官柳在贤,以企图引爆火药、烧毁王宫为由将他当众斩杀。当时“血溅壁上,声闻御座”,国王高宗连呼“勿杀”,但无人听从。这一招果然见效,殿上满座皆惊,所有人都吓得不敢说话,然后金玉均就将无用之宦官、宫女通通赶走。至此,守旧派大臣全部被开化党铲除,为开化党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在开化党主导下成立了新政府,王室宗亲李载元被推举为右议政,洪英植为左议政,金玉均为户曹参判,朴泳孝为前后营使,徐光范为左右营使,徐载弼为兵曹参判前营正领官。此外,中间派(稳健开化派)中的金弘集、金允植等人也被吸收进来。1884年12月6日,开化党宣布了十四条政纲,开始着手进行改革。其内容包括:要求清朝释放大院君回国,并且断绝与清朝的宗藩关系。打破门阀制度,登用人才,四民平等,惩处奸吏,革罢冗官,改革租税,整编军队,限制国王和宫廷的权力等。 开化党颁布的政令不止这14条,据徐载弼回忆当时宣布了80多条政令。开化党夺权以后,这些政令还以国王谕旨的形式函告各国使节,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公使先后晋谒朝鲜国王,向其表示祝贺。国王高宗说:“据说一国欲破旧日陋习,而进开明之境,大都经历变乱,美、英两国其例当不少。”美国公使福特答道:“诚然,开国之际,此类事例不少,敝邦亦屡有经验。”政变似乎大功告成。 由于事出突然,袁世凯等人起初并不知道发生了政变。在接到陈树棠的报告后,袁世凯当即带兵二百人赶赴邮局,但早已空无一人,日本使馆也大门紧锁。袁世凯带兵沿宫墙巡视,遇到疾行的韩军,问其所往,回答是奉命入宫禁卫。巡视至宫门时,发现宫门已闭。直至拂晓收队,还是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到了次日下午,才探明政变真相,当得知相熟的大臣们都已经遇害身亡时,袁世凯的心情极为沉重。当时,中朝间的公文都要靠北洋的兵船送到天津的北洋衙门,往来一次需要好几天时间。如果按常规请示,重大事变的应对决策必由北京的清廷最高层来拍板,时间的延误也就无可避免,而挽回大局的机会就可能失去了。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袁世凯表现出了勇于任事、处事果断的心理素质。 在开化党公布新政府的成员名单时,驻朝的清军将领们也在磋商对策。吴兆有和张光前两个将领均表示“没有北洋的命令,不敢轻举妄动”。袁世凯强调情况紧急,已不可能待命而行。陈树棠则向众人转达了美、英、德三国使节要求清军暂缓行动的劝告,并表示自己意见相同,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师出无名,衅自我开。金允植也来函请清军按兵不动,以免伤及被日人挟持的国王。会商的结果是,清军暂不出动,由陈树棠、吴兆有紧急函告李鸿章朝鲜发生政变,请求增兵并指示应对策略。袁世凯则负责联络争取由他编练的朝鲜新军。当晚,袁世凯向新军发放上等成色的黄金六百两,与左右营指挥官金钟吕、申泰照秘密约定次日入宫,共同护卫国王。第二天上午,开化派政府发布改革政纲,汉城居民得知政变是开化党勾结日本人所为,一时人心思乱,举国惶恐。幸免于难的守旧派成员纷纷跑到清军大营,“痛哭乞师”,要求出兵勤王,众人仍是犹豫不决。 在两次致函国王,要求晋谒并带兵入卫王宫的请求被拒后,袁世凯认为事态紧急,间不容发,力主入宫戡乱。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袁世凯承诺“如果因为挑起争端而获罪,由我一人承当,决不牵连诸位”。见众人首肯,袁世凯立刻率一营官兵及朝鲜新军左右营赶赴王宫。一入宫,便遭到守军的猛烈射击。清军果断还击,双方展开了激战,宫内顷刻大乱,闵妃携王子趁乱逃出宫门,投奔清军大营。袁世凯攻至景佑宫,发现国王已被转移,遂与退守楼台的敌军展开新一轮的激战。袁世凯身先士卒,即使尸体满路也毫无惧色,奋勇当前。正胶着间,守军中数百个之前蒙袁世凯督导训练的士兵临阵倒戈,加入了清军一方,战局立刻急转。 竹添首先动摇,率领日军退回了使馆。朴泳孝等政变骨干亦随之逃跑,一路上受到聚集在宫外的市民的追打,洪英植等人护卫国王出宫赴北庙避难。整个战斗持续了两个小时,清军大获全胜,但遗憾的是仍不见国王的踪迹。袁世凯重金悬赏打探国王去向,夜间才得知其下落,立刻派兵前去抢夺,洪英植试图阻拦被杀。次日,国王移居袁世凯所部军营,召集原政府成员金弘集、金允植等,商议善后,组成新政府,并召见各国使节,告知政变平息。竹添因使馆连日遭到愤怒的汉城民众的围攻,惊惧交加下,自焚使馆,逃往仁川的日本领事馆躲避。甲申政变以中国大胜,日本惨败而告终。袁世凯一战成名,应国王之邀,居于偏殿楼下,朝夕接触会晤,成为清廷在朝鲜的实权人物。 无论是日方还是中方,其军事行动都是未经政府批准的。成功则罢,一旦失败,将会承担严重的责任。因此,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一旦发动,就必须一气呵成干到底。在这场对双方领军人物个人意志的考验中,袁世凯胜,竹添败。这一战促成了袁世凯的崛起,此后十年,他成为清政府驻朝鲜的头号人物。在李鸿章的遥控下,袁世凯恩威并施,全面控制了朝鲜的内政外交。同时,经此风波,朝鲜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日渐高涨,对清廷的向心力逐渐减弱,对朝鲜官民而言,历史已经揭开了新的一页。而日本方面,一次小的失败并未阻挡其扩张称霸的野心,日本人痛定思痛、枕戈待旦,十年之后,借朝鲜的另一次内乱——东学党起义,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这一次,清廷一败涂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