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政变发生于朝鲜李氏王朝末期,被认为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变,这是因为政变的发动者开化党所提出的改革政纲具有资产阶级色彩。尽管甲申政变最终失败了,但并不代表它对朝鲜只有消极的影响。朝鲜后来更为重大的变革就从这里开始酝酿。 甲申政变的性质和目的 甲申政变是指1884年12月4日(农历甲申年十月十七日)朝鲜发生的一次流血政变。这次政变由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主导,并有日本协助。政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脱离中国独立,二是改革朝鲜内政。开化党暗杀了7名守旧派大臣后,发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政纲,因此甲申政变也是朝鲜第一次资产阶级改革的尝试。12月6日,袁世凯率领清朝驻朝军队镇压了这次政变,开化党的“三日天下”结束。开化党人或被处死,或亡命日本。甲申政变在朝鲜国内外都具有重大影响。 甲申政变的影响如何 甲申政变后,朝鲜政府为开脱责任,同时为被杀害的大臣报仇,一方面编写名为《甲申变乱事实》的小册子,散发全国并呈送清廷,将责任全部推给金玉均等人,否认国王写过“日使来卫”的教旨,称这是金玉均自己伪造的;一方面大力清洗开化党,当时开化党的核心人物的家属无论男女老幼俱被处刑,就算是曾官拜领议政的元老大臣洪淳穆(其子是洪英植)也被赐死。另有12名开化党边缘人物被处死,其后又有多人被陆续处死,被杀害的开化党人多达100余人。作为开化党支持者的福泽谕吉曾在1885年2月26日写过一篇《朝鲜独立党的处刑》的文章,极写开化党及其家属(尤其是妇女儿童)被杀戮之惨酷,抨击朝鲜事大党政权的野蛮,称朝鲜为“地狱国”。朝鲜政权又落入了以闵妃集团为中心的事大党手中。朝鲜失去了一次实现近代化的机会,至此经历了10年的停滞时期。 甲申政变后,日本借机勒索朝鲜,于1885年1月同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向朝鲜索取了谢罪、赔款、惩凶、增兵等条款。1885年4月,日本派伊藤博文与清朝实权人物李鸿章订立《天津会议专条》(《中日天津条约》),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因而在事实上在朝鲜确立了同清朝对等的地位。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次巨大失败。 甲申政变后,清政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袁世凯在镇压这次政变的行动中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并时常出入王宫,俨然朝鲜监国,清朝在朝鲜的宗藩关系得到强化。大多数朝鲜官民称颂清军平定乱党、击退日军、解救国王的“再造之恩”,甚至“京乡街路,短碑相续,至有竖石立祠之议,如宣庙时宣武祠故事(指朝鲜宣祖时纪念壬辰倭乱时东援的明朝将领李如松等的祠堂),永示不忘,以颂天朝之恩,而入髓感颂”。不过也有部分朝鲜上层人士以甲申政变为契机,激起了民族意识,展开进一步的自主运动。同时,甲申政变后法国、奥匈帝国等更多的国家也与朝鲜缔约建交,朝鲜与外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基督教和天主教传播被宣布为合法,甲申政变后的朝鲜虽然处在闵妃集团统治下的停滞时期,却也在平静的表面下酝酿着更为重大的变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