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至嘉靖末年才基本肃清。万历二十年(1582),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又发动侵朝战争。在朝鲜国王李昖的吁请下,明廷发兵救援,历时七载终将倭寇赶出朝鲜。有趣的是,在中朝两国人民的抗倭斗争中,关公信仰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支柱。 北宋末年,关羽作为国家佑护神的功能日益凸显,被奉为军神,元明仍之。朱元璋鄱阳之战及朱棣北征本雅失里,都声称得到关羽阴助,特别是明军在“土木之变”遭受挫败后,朝廷强化“神道设教”,编撰种种关公显圣助战的神话,甚至在边疆重要关隘建造关庙。不过,明初关公信仰主要在北方流行,由于关羽死于孙吴之手,南方关庙建造较少。据弘治《太仓州志》载:弘治十年(1497)太仓知州李端上任后大兴土木,将教场内的关王庙毁弃,他认为关王虽忠勇,但与吴为仇,不当庙食于吴。 关公崇拜流行于东南沿海,与发生于嘉靖年间的倭乱有关。倭乱之初流传的一些抗倭故事,都与关公信仰有关。李钟璜《嘉定捍倭庙记》记:嘉靖二年(1523)倭犯嘉定,在东门外纵火焚烧民居,烟焰塞天,守城民兵睁不开眼,倭贼欲趁机攻入城内。危急关头,县令万思谦向关公神像叩头呼救,话音刚落,风向反转。有个倭寇已跃过城壕,守城民兵无习弓矢者,有个下级军官张大伦因事偶至,于是张弓大呼:关帝若欲拯救全城十万百姓,就让此箭贯穿倭贼咽喉!随即一箭射出,“竟贯贼喉以毙,群倭乃骇而退,由是邑人事帝益虔。”崇祯《嘉兴县志》卷6又载:嘉靖二十九年(1550),倭寇抵达王店镇,在紧要关头,关羽忽从云端大呼,“舞偃月刀指寇”。众寇立即匍匐拜祈于前,相戒勿犯,引众而去。于是众人举烛焚香,虔告于关羽像前,请择日建祠,以表永矢勿忘之意。关庙建成后,“郡人入庙,踊跃欢喜。竞起赴敌,强跳弱起”。自此,当地人开始大力修建关庙,各界人士皆出力捐钱给予支持。 因关公信仰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鼓舞士气作用,抗倭将领于是巧加利用,每取得胜利,必归功于关羽。张寰《寿春庵新建汉寿亭侯关王祠记》云:倭变之初,胡宗宪练兵于杭州吴山寿春庵,关公示梦,已而果连破贼数阵,胡宗宪遂将七宝山麓的宝莲院改为关庙。嘉靖三十四年(1555),万历帝命赵文华以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海防。此年,明军取得王江泾大捷,但追忆取胜原因时,各将均归功为关公示梦佑助。将领赵文华称,他曾遍游齐鲁燕赵之地,切身体会到关公赫赫之灵,在受命出朝时感到关羽“恍惚示以丕兆”。即将抵达嘉兴时,督抚诸公皆称曾梦见关公现身嘉定,分巡佥事王询更称在参加王江泾之战时,看到关羽“驱贼遁状”。此事在唐顺之《常州新建关帝庙记》中记载甚详,巨寇徐海等悉就擒后,“赵公益神帝之功,命有司立庙于常州。帝之庙盛于北,而江南诸郡庙帝自今始”。自此赵文华益信正是关羽“冥助阴施,致此大捷”,关公信仰开始大兴于南方。 除江南外,温台、闽粤地区也有关公显灵佑助剿倭的传说。如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明《关公退倭图》,描绘的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五月太平(今浙江台州市温岭)邑人王庚等率郡人抵抗倭寇入侵的故事:在战事危急关头,关公显圣击退敌寇,胜利保卫太平。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记福宁发生倭乱之前,关羽神像自动报警,三日乃止。粤东南澳岛石刻《南澳镇城汉寿亭侯祠记》记载了戚继光梦见关羽传授剿灭南澳残寇方略的经过。 而关公信仰在朝鲜民众中盛行,三国故事的传入是文化基础,明军援朝东征则提供了契机。据考,《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分别于朝鲜三国时代(400—668)与高丽朝(918—1392)末期传入。朝鲜宣祖三年(1569),《三国演义》东传至朝鲜半岛,当时主要在文士阶层传播。推动《三国演义》和关公信仰在朝鲜传播的,是发生于万历二十年(1592)的“壬辰倭乱”,这是期待救国英雄出现的民族文化心理产物。朝鲜兴建关庙的目的,就是希冀关帝保佑朝鲜“运祚之绵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