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李肯翊《祀典典故》云:“初,壬辰丁酉之乱,关王屡显其灵,以神兵助战,皇朝将士皆言平壤之捷、岛山之战三路驱倭之役,临战,关王辄现灵来助云。”为犒劳关公显灵之功,明军将领就在汉城(今首尔)为关公建庙。朝鲜柳成龙《记关王庙》载:宣祖三十一年(1597),明游击将军陈寅在战斗中负伤,载还汉城养病,于所寓崇礼门外山麓创建关庙,奉祭关王。这是朝鲜建造的第一座关庙,后因“庙殿甚为卑隘”,在杨镐、麻贵等明朝将领的支持下,在汉城南大门外又建成了一座更宏伟的关庙。丁酉年(1598),倭寇再度侵朝,明军出于祈愿及鼓振朝鲜士气的目的,又建关庙几座。如裴龙吉《武安关王庙碑铭并序》云:1598年,明军都司薛虎臣镇守庆尚道安东府,因战局僵持不下,而在府城西南建立关王庙,期望关公的神明助战,“以绥王灵,以镇夷祸”。朝鲜李瀷《星湖塞说》载:康津、南原、安东、星州等地的关庙,分别由明将陈璘、李芳、蓝芳威、薛虎臣、茅国器主持建造。其中,陈寅、茅国器、蓝芳威等都是浙籍将领,有的原是戚继光的老部下,他们及其部属在嘉靖抗倭时,就已是关公的信徒,自然把这一信仰带到了朝鲜。明军将领在朝鲜大力建造关庙、传播关公信仰的行为,促使了关公崇拜在朝鲜的兴起,除“为东国求神助却贼”,更着眼于他的勇武和忠义。 “丙子胡乱”(1636—1637)后,朝鲜士子以关公的忠义精神自勉,通过祭祀关公的形式来继承明朝的中华正统,而且开始规范化全国各地的关帝祭祀活动。肃宗还把有的明军援朝将领作为关庙的陪祀,如显宗七年(1666),节度使柳斐然重修古今岛关庙时,以陈璘、邓子龙、李舜臣为配享。其后,进入朝鲜各地关庙配享的明军将领还有祖承训、茅国器、卢得功、李芳、蒋表、毛承先等。 后来,朝鲜的关公崇拜开始“本土化”,画像中的关公也朝鲜人化。俄国学者李福清在《关羽肖像初探》中指出:“与中国关帝像相较之下,韩化的关帝像画法不同,把人物扩大化了,服饰也不同。特别是1800年左右,全罗北道南原绢本唐彩画持青龙刀的关帝,完全不像中国关帝像。姿势、脸、眼睛、服装都不像,只有青龙刀及帽上的绒缨与中国图相同。”随后,英祖在朝鲜国王中第一次穿盔甲向关王行军礼,正祖亲为关庙的祭礼谱制《关庙乐章》,并把关庙祭祀升为中祀,高宗时有关关帝的善书开始风行。关羽不但成为国家与民族的守护神,在朝鲜民间还成为除恶招福的神祇。 朝鲜反映“壬辰倭乱”的小说也常写到关羽显灵助战。长篇小说《壬辰录》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叙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托梦;二是朝鲜君臣的守护神;三是出现于战阵中,击退、斩杀倭军。小说《赤兔神将扫贼兵》中,还写到当双方胶着时,柳承绪在明军阵中观战,忽阴风飒飒,关羽骑赤马挥大刀,挥千兵万马厮杀,贼兵大败远遁。 绾而言之,由于三国故事的传入和“壬辰倭乱”时期明朝东征将士的文化输入,关公信仰不但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而且愈加流行。进入日据时代后,日本殖民者禁止在朝鲜半岛祭祀关庙,《壬辰录》也遭到禁毁。但朝鲜人民奋起反抗时,仍是请出关羽这尊神灵。 (作者为扬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汉文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3&ZD11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