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士人文化控制达到顶峰 乾隆时期,统治者在稽古右文的旗帜下大力倡导文治,不仅在文章选取方面制定了严格统一的标准,而且扩大了文字狱的范围,对士人的文化控制达到了顶峰。乾隆帝即位以后,继续搜罗学识渊博、经史淹通的学者。乾隆元年(1736),诏举博学鸿词科,选取于振等15人为博学鸿词。翌年,又补试万松龄等5人为博学鸿词。其中,刘纶、于振、周长发、朱荃后来成为文颖馆所撰《皇清文颖》的提调校阅官。 乾隆帝继续推进文颖馆的工作,并制定《皇清文颖》的选文标准。乾隆元年,命方苞编选《钦定四书文》,以规范士子的时文写作。六年,乾隆帝任命户部左侍郎梁诗正、内阁学士汪由敦为文颖馆副总裁。九年,乾隆帝命文颖馆编纂《皇清文颖》,以张廷玉、梁诗正、汪由敦为总裁。十二年,《皇清文颖》告成,共124卷,其中御制诗文24卷,臣工赋颂及诸体诗文100卷。至此,康熙朝以来《皇清文颖》的编纂终于修成正果,而文颖馆也完成了其代表作,其地位得到确立和发展。 在乾隆帝看来,编纂《皇清文颖》不仅是为了完成康雍二帝的未竟事业,还有重要的文治意义。乾隆帝认为,清朝开国已经百余年,文化日益昌盛,可以与三代相媲美。在文化上表现最明显的便是文章,如能汇集本朝优秀诗文,必能彰显文治。历数各代诗文结晶,汉代有《西汉文类》,唐代有《文苑英华》《唐文萃》,宋代有《文海》《文鉴》,元代有《文类》,明代有《文衡》,而清代独缺,这是乾隆帝所不能接受的。因此,编纂《皇清文颖》势在必行。乾隆帝标榜“圣鉴之明”,强调“特崇雅正”,要求“未经乙览,概不入选”,使得《皇清文颖》所选诗文多为歌功颂德的和音,从而完成了对文章标准的统一,由此达到了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皇清文颖》体裁多样,有表、论、说、解、序、记等20余种,文章作者几乎囊括了清开国百年来的名臣儒士,尤其是收录了大量宗室诸王的诗文,并冠于群臣之前,这无疑是在展现清朝的文治之兴以及统治阶层良好的文化素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