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产阶级的崛起与特征 当今世界,新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力量。他们的形象也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并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经济的增长,我国的中产阶级(也被称为“中产阶层”、“中等收入人群”等)迅速崛起。根据统计数据,我国中产阶层人口规模或其财富,都已跃居世界榜首。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的研究报告,我国中产阶级估计已占全国人口的23%,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占40%,在大都市里已经非常普遍。这个已经数以亿计的群体还在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他们将可能成为其所生活的城市的主体人群,并从各方面影响我国社会的整体。 (一)中产阶级的概念界定和文化特征 中产阶级概念的界定因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而相异。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具有文化和社会时空差异性的概念。中产阶级概念的双重维度,一是时间轴上的变迁性,二是空间轴上的差异性。对于前者来说,中产阶级(Middle Class)的概念源于英国,作为等级社会中的等级之一,其概念的范畴处于上层及下层的关系对比中。但随着西欧国家、美国等资本主义的发展,该概念的实质性指涉转向了在社会结构转型下的产物。 新中产阶级并不是以资本命名,而是具有文化资本的优势,金钱只是指标之一,物质达标而缺乏精神追求的人,有可能被看作“土豪”。真正的中产阶级已经开始在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注重个人精神追求,比如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或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有艺术追求、爱好体育和休闲。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Charles Wright Mills)所指出的,在后工业社会日益增多的、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新中产阶级”,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和经理等组成。中产这个群体不是按照地域或某具体空间来划分的,甚至国籍的区分也不那么明显,他们更多是掌握科技的技术人才、有现代商业或管理经验的企业人才。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日常生活的知识很多不是从父辈那里习得的。与传统国人的科举考试和读古人之书不同,现代的知识拥有者有更为广阔的国际化视野,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受国际新思潮影响,而可能远离本土文化模式。鉴于目前中产阶级在国内外各种现实和理论的讨论中,都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无力对此做一个全面精准的界定,暂时在宽泛意义上把它视为主要生活在城市里,收入水平处于社会阶层的中等上下,大多受过一定高等教育、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质量的生活的人。 从民俗学角度看,这个群体与乡村农民群体或传统的士商群体,在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或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从西方现有研究成果看,新中产阶级强调生活的品位和格调,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重视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含量,以及个性的培养、自由的空间。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说:“雅典人的思想和感情生活极其丰富而多样,但他们的物质生活连体面都顾不上……文艺复兴时期豪华富丽、宏伟壮观的东西有的是,但人们对生活的舒适从未用心。舒适的生活是伴随中产阶级的出现才出现的。”他还说,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已被享乐主义或消费主义所支配。这似乎可以概括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一个突出特点:享乐主义主导的消费范式。 西方学界关于中产阶级的现有研究已经很多,其中也包括对中产阶级的特征、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的分析。上世纪50年代,赖特·米尔斯《白领》一书,对美国中产阶级的本质、地位、政治态度、阶级性质及阶级意识做了详细的探讨。瑞典民族学者奥维·洛夫格伦与乔纳森·弗雷克曼的《美好生活》一书,对比于贵族及农民,探讨了中产阶级“寻求自然”、“时间被规训”、“严明的社会秩序”等特性,回答了该阶层的形成及内在的文化认同等问题,其中包含着对这个阶层生活方式的特征分析。虽然我国的中产人数占比仍然较小,但该群体的生活方式正在成形,并引起世人广泛关注。 (二)中产阶级何以成为民俗之“民” 1.民俗之“民”的论争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民俗学起源的英国或学科发展完善的美国等国,对民俗之“民”的看法都存在广泛的讨论。传统民俗学眼光向下、向旧,曾经主要关注乡村的农民、社会的底层和从事体力劳动的不识字的人,以及他们所拥有的文化。后来,“民”之所指逐渐扩大。美国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社会群体,中产阶级也在研究的范围内,如贝尔(M·J·Bell)的《布朗酒吧的见闻:对黑人中产阶级的表演的描写研究》(1983),通过观察一个黑人酒吧里的表演,发现这里的黑人中产阶级在文化上处于下层黑人文化与对应于他们新的地位的社会文化之间的边缘。这就使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从乡村发展到城市中产阶级。当然,对“民”的狭隘性的限定,在欧美和日本,以及中国,已经有众多学者提出质疑,体现了民俗学者意欲突破传统的民俗学研究对象的努力,也体现了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新语境。 在中国,对“民”的认识,也有逐渐扩展的趋势。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主流的看法一直是偏向“劳动人民”,但同时也强调不应该局限于底层。其实,在传统民俗社会里,往往是一些有经济基础和地位的人家,其“民”生更为讲究礼仪规范,也有实力和意愿举行更为隆重的民俗活动。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曾经排斥或无视、漠视这些人的生活文化,而把下层之民从整个社会生态中抽离出来进行分析,多少有盲人摸象之嫌。如果说,在文革及其前后相当长时间里,由意识形态、政治血统论主导下的革命理想熏陶和改造的“民”,具有某种统一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在文革结束之后,尤其是在今天商品经济广泛渗透,社会身份和地位重新划分,把民俗之民,视为体力劳动者,或野蛮人或农民,或城市里的下九流、边缘群体,就显然不合适了。近年,高丙中提出建立公民社会,民可转变为公民。这样的创新性提法具有里程碑意义,但由于“公民”一词更多具有公平权利的意味,用“公民”完全替代“民”,在民俗学研究中仍然可能产生歧义,即以一种意识形态替代了另一种意识形态,在与国际民俗学交流时,有可能会产生话语不对等的问题。另一个方面,对偏远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体的研究比较多,而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关注,尤其对某一新群体———中产阶级的关注严重不足,阻碍了民俗学介入当下主流社会的实践。 2.新中产阶级引领都市文化时尚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中产阶级(层)引领的生活革命,在当代中国拉开了序幕。我国的中产人口,意味着专业技术性人员越来越占据社会的主流,他们是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要力量。都市市民甚至整个社会的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都受其影响,也就是中产阶级的文化和价值观已经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人提出,当今唯一的跨文化、跨社区的认同是中产阶级消费者的认同。这说明中产阶级的崛起,改变了以往以地方和民族的民俗符号作为认同的传统,而以全球化语境中的共同消费符号为认同,这种超越种族、地区、国籍的共同消费对象和价值观,在形塑新的国际公民,也在形成新的流行潮流。 进而言之,新中产阶级引领生活方式变革,成为市民文化的引导者。在现代社会,随着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和各种媒介带来的城乡文化流动,都市型生活方式的普及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趋势。而这种生活方式主要是由中产阶级所引导的,与乡村较多延续传统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区别。以都市白领阶层为主体的中等收入阶层,其生活品位比较固定,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有如约翰·斯梅尔(John Smail)所说,中产阶级是“一套新的社会关系,一套新的经验时间,一系列新的嗜好和欲望……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中产阶级文化圈超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区隔,成为相似文化群体的共同认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我们看到大众传媒等手段更加自如地统一了全球中产的共同品位,传播了共同价值观,只要属于共同的文化圈,谁都能对同样的文化产生共鸣。由中产阶级所主导的文化正在全球化日趋加快的今天畅行。 我国中产阶级的迅速增多,是伴随着高校扩招、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而来的。由于这诸多因素,在城市里诞生了一大批受过训练而依靠科技知识谋职,坐办公室工作的相对高薪的职员。他们往往有着国际化的视野,拥有与父辈不同的新知识技能,这一批中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与以往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他们很少自己做饭而是外食,经常穿着时尚而职业化,爱好旅游,喜欢体育运动,生活日用紧跟市场潮流,等等。中产阶级不仅是从事专业技术、企业管理等工作,学历较高,掌握文化资本,而且从事的工作性质决定他们大多是有规律的工作时间,是新的有闲阶级。这样就为他们的文化艺术等审美消费活动带来了可能性,这也为城市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市场,并培养和熏陶了城市文化品位。他们喜欢的体育或娱乐明星很快成为全社会的偶像,他们喜欢的服饰和日用品品牌也成为屌丝们追捧的对象,他们的娱乐休闲购物方式也被打上了“酷”“爽”等标签。我们似乎已经看到,占人口少数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成了现代生活的样板,旅行、美食、摄影、咖啡厅……成为美好生活的符号想象,也让更多的人无限向往和效仿。可以预见,中产阶级在我国今后一段时间里还将与时俱增,是我们不可忽略的社会主要力量,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也将越来越稳定成形,引领时代发展。而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变迁,也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活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方面,成为走向未来的民俗学需要面对的课题。在此同时,中产阶级对民俗的关注和保护成为了一个趋势。正如董晓萍所指出的:“在美国这种国家……随着中产阶级对朴素的、生态的民俗的欣赏和利用,以往‘落后的’、‘贫困化的’、‘不识字的’民俗印象被改变,连那种为数不多的老人化、地区化的民俗权威群体也已经收缩,民俗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大众文化和上层文化所共同需求的人文文化成分,因而民俗学者也不能不改变对此的解释。”而且,在现代化时期,“中产阶级从历史意识、个性风度和审美欣赏的现实出发保护民俗,并把享用民俗当做一种区别于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频频看到,中产阶级消费传统民间文化和艺术,以作为自我身份的建构。 如果说,赫尔德和格林兄弟等人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中,“民”最普通的意思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人口中“‘最大的’、‘最有用的’和‘最有感情的’那部分人”,那么中产阶级就是当代以及今后中国都市民俗学所要研究的“民”。民俗一直发挥着认同的功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有着这样的作用。有人认为:“都市民俗在都市社会中体现了人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生活方式的再生产”;都市民俗的功能就是成为一种与他人相区别或相认识的标识。而中产阶级有意地建构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形成一种区隔和认同。中产阶级内部有许多圈子,这些圈子内部有自己的认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中,一些内容就可能成为一种固定的传统,也就是当代的民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