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法国著名汉学家葛兰言说:“中国人之宗教以尊重仪式为基础。”这种特点的形成正是以隋唐五代为转折点。无论是出于外界的压力或内部的自觉,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都在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宗教仪轨进行整理。到隋唐五代时代,这些仪轨已经以一种相当成熟与规范化的面目运用于各自的宗教活动。不仅如此,以文化融合为背景,相当多的宗教仪轨也被普遍应用于民间的信仰活动中。过去仪式相对简单、粗陋的民间信仰活动出现了程式化的趋势。在信仰边界日趋模糊的隋唐五代时期,民间信仰在吸收、整合了佛道仪轨后,以一种十分复杂的面貌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宋明以后民众的诸类信仰活动。 一 经过六朝以来不断地整理,道教斋醮科仪已趋成熟。尤其刘宋的陆修静制定的斋醮仪范使道教斋醮活动的举行有章可循。入唐以后,生活在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时期的张万福在经戒法箓、法服科戒和斋醮仪式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他所编纂的斋醮科仪经文包括《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太上洞玄灵宝三洞经戒法箓择日历》《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黄箓仪》《灵宝五炼生尸斋》等。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者是唐末道士杜光庭。经他整理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将道教主要教派的斋醮仪式统一起来,并加以规制化。他所制定的这些道门科范沿用至今。这些醮仪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可以说是集民间各类信仰事项之大全。如生日本命仪、忏禳疾病仪、消灾星曜仪、消灾道场仪、灵宝太一祈雨醮仪、祈求雨雪道场仪、文昌注禄拜章道场仪、祈嗣拜章大醮仪、誓火禳灾仪、安宅解犯仪、解禳星运仪、南北二斗同坛延生醮仪、北斗延生清醮仪、北斗延生道场仪、真武灵应大醮仪、道士修真谢罪仪、上清升化仙度迁神道场仪、东岳济度拜章大醮仪、灵宝崇神大醮仪等。涉及本命、治病、消灾、祈雨、求雪、士子应举、求子、安宅、延生、修道求仙、济度亡灵等等。 无论在政府层面上,还是在民间层面上,道教的斋醮科仪都渗透到各类信仰仪式中。道教的斋醮科仪在唐代已经进入国家祭祀体系,《唐六典》云:
以道教为国教的唐王朝崇信斋醮祈福禳灾的功效,特设崇玄署,“掌京都诸观之名数,道士之账籍,与其斋醮之事”。长安与洛阳是唐代道教斋醮活动最盛之地。长安太清宫御斋院与公卿斋院是国家斋醮的重要法坛。各宫观频繁地举行斋醮活动,为皇帝的福寿和国家的太平祈求上天的护佑。如唐太宗命李含光建茅山坛宇,为国斋醮;唐玄宗亲受茅山上清法箓,竭力提倡斋醮法事,“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炼醮祭,相继于路”。 金箓大斋是皇室最为重视的道教斋仪。在皇帝的诞辰、忌日和诸节日都要举行金箓大斋,以敬修功德,为皇帝祈祷。《全唐文》卷七二八记载了长安大明宫玉辰观在立春日为皇帝行斋文:
在国家祭祀中运用最广泛的道教科仪是投龙仪式。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序》说:
投龙仪式源于道教天、地、水三官信仰。其一般的做法是将写有消罪愿望的文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用青丝捆扎,举行醮仪后,投入名山大川、岳渎水府,作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唐代最早的投龙活动是贞观九年(635)王远知在茅山举行的投龙仪式。此后,唐王朝频繁地派道士到名山大川投龙致祭以祈求保安宗社。大周长安四年(704)武则天命于东岳岱岳观建金箓大斋四十九日,奏表投龙荐璧。这是唐代规模最大的投龙仪式。唐代的诗文中对投龙活动的描述十分丰富。皮日休《投龙潭》诗云:“时有慕道者,作彼投龙术。端严持碧简,斋戒挥紫笔。”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诗云:“去为投金简,来因契玉壶。”据不完全统计,五岳四渎行道投龙活动以东岳最多,共19次,嵩山2次,衡山1次,济渎3次,淮渎1次。 祈雨祈晴是传统信仰活动极为重要的领域。道教的祈雨仪式已经进入国家的祀典,从中央到地方的祈雨活动中都充满了道教的元素。《因话录》卷四载:“元和初,南岳道士田良逸、蒋含弘,皆道业绝高,远近钦敬,时号田蒋。田以虚无为心,和煦待物,不事浮饰,而天格清峻,人见者褊吝尽去。吕侍郎渭、杨侍郎凭,相继廉问湖南,皆北面师事。潭州大旱,祈祷不获,或请邀致先生。杨公曰:‘田先生岂为人祈雨者耶?’不得已迎之。先生蓬发弊衣,欣然就辇到郡,亦终无言,即日降雨。所居岳观,内建黄箓坛场,法具已陈,而天阴晦。弟子请先生祈晴,先生亦无言,岸帻垂发而坐。及行斋,左右代整冠履,扶而升坛,天即开霁。”杜光庭所著《道门科范大全集》中与祈雨有关的科仪就有灵宝太一祈雨醮仪、祈求雨雪道场仪、灵宝祈求雨雪道场三朝坐忏仪等,他还撰写了不少的祈雨的醮词。 道教的仪式对民间的信仰活动同样影响巨大,民众有吉凶之事,延请道士建斋设醮,祈禳济度,蔚然成风。黄箓斋是民众应用最广泛的道教科仪。杜光庭《道教灵验记》收录的17例斋醮灵验故事中,修黄箓斋以救济先祖、拯救亡魂脱离地狱之苦的达12例,其中10例以救济亡灵为修斋的主要目的。民间建黄箓斋既有拯救父母在冥司受拷责之魂灵,追善供养的例子,如《唐献修黄箓斋母得生天验》等,又有作黄箓斋救济屈死亡灵以解除因其作祟而引发的疾病的例子,如《马敬宣为妻修黄箓斋道场验》等,还有疗疾治病的例子,如《李言黄箓斋验》载:乾符年间,李言寓居巴蜀,其妻在赴普州省亲途中染疾病危。李言闻迅后于庄院设黄箓斋道场,为之祈福。启斋之夜,李言之妻梦青衣童子引见太上老君,老君安抚李妻,后以一杯酒赐之,自此平复。 民间其他的信仰活动中也多有道教斋醮仪式的应用。 对星辰的崇拜起源甚早,是国家与民间祭祀的重要对象。道教斋醮仪式中,由星辰崇拜而形成拜星斗科仪,如消灾星曜仪、文昌注禄拜章道场仪、南北二斗同坛延生醮仪、北斗延生清醮仪、北斗延生道场仪。其中,北斗七星主日月五行,有回死注生、消灾度厄之功力,备受关注。杜鹏举兄弟的父亲年长无子,历祷神祇,乃生鹏举。但二三岁间,终年多疾,父母常以为忧。有“太白山道士过其家,说阴阳休咎之事,因以鹏举甲子问之。道士曰:‘此子年寿,不过十八岁’。父母大惊曰:‘年长无子,唯此一儿,将以绍续祭祀,如其不永,杜氏之鬼神,将有若敖之馁乎!’相视沥涕,请其禳护之法。道士曰:‘我有司命延生之术,但勤而行之,三年之外,不独保此一儿,更当有兴门族、居大位者。’父母拜而请之,因授以醮南斗延生之诀,使五月五日,依法祈醮,然后每日所食,别设一分,若待宾客,虽常馔亦可设之,如是一年,当有嘉应。父母勤奉无阙。”后鹏举果年寿九十。其弟杜鸿渐更是位居宰相。 本命信仰源自佛教,在唐代盛行。唐玄宗本命即属华山,裴度以北斗廉贞星为本命。道教有生日本命仪,民间以此仪式祈命延生。如范阳卢蔚,弱冠举进士,有日者言其年寿不永,常宜醮本命以增年禄。蔚素崇香火,勤于修……幸得“本命神”所救,得享“中寿”。 中国古代农桑之神极为发达,道教的斋醮科仪也据有了一席之地。如五代梓州紫极宫“胡尊师名宗……辩博该赡,文而多能,斋醮之事,未尝不冥心涤虑,以祈感通……梓、益、褒、阆间,自王法进受清斋之诀,俗以农蚕所务,每岁祈谷,必相率而修焉”。 灵魂观念的存在,使招魂仪式普遍应用。民间的招魂仪式多由巫师、方士主持。唐代张籍《征妇怨》中“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的句子就反映了阵亡在外的征人无法还尸,妻子在家中行招魂仪式并用其衣冠葬之的风俗。道教认为“强死”或死于非命的人,其魂魄不散,必须招魂或超度。道教招魂仪式在民间有广泛的应用。白居易长诗《长恨歌》以及《仙传拾遗》等作品中,都有关于唐明皇请道士为杨贵妃行招魂仪式的描述。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为斋醮活动撰写了大量词章,像醮词就有北帝、南斗、北斗、九曜、周天、本命、庚申、安宅、三皇、八节、太一等。由此可见,道教仪式不仅是信徒、道众的专利,而且已经渗透到民间的信仰活动各个领域。唐玄宗曾于开元二年(714)敕,明令禁止百姓在家中设斋,充分说明了民间斋醮活动,到了法不能禁、不可理喻的地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