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黄永林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命运的多维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18-02-03 中国民俗学网 黄永林 孙佳 参加讨论

    二、文化传统是支撑传统节俗延续的深厚基础
    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当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达至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就会在人们的心理机制上“沉淀”为特定的价值倾向。民俗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个民族、某个地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群体意愿和时代风尚、道德标准和审美观念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那个时代、那个民族、那个地域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风貌与社会心态。自古至今,民俗传统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的行为,从精神信仰到日常生活,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民俗的“指令”。关于传统节俗传承与发展的原因,萧放指出:“传统节日之所以能被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它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这说明节日习俗传承与发展的深层动力来自于节日习俗中最深厚的文化精神与传统。
    中秋节俗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秋节之所以历久不衰,至今为全国上下所重视,主要靠的是其所富含的人性关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其一,人与家庭和谐的祈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柔和与光明、团圆与和美的象征。中秋节,秋高气爽,花好月圆,全家团聚,有人月两圆的意境,所以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对中国人来说,家庭和睦是完美的人伦境界,合家团圆、家庭圆满是人们共同的心愿。其二,人与社会和谐的追求。传统的赏月习俗主要在亲朋好友之间,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明月印证着亲情和友情,集体性的赏月活动是实现人际关系有效沟通的良机,也是达到人与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其三,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拜月习俗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敬奉,是人与自然的对话,通过拜月、赏月体悟自然与人生和谐之理,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与追求。
    中秋节俗承载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在社会工作联系日益紧密、人心却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节应成为和谐家庭关系、凝聚社区民众的机缘。尤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空前频繁的背景下,无数人因为种种原因远离故土,对故乡的依恋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团圆情感渴求。中秋节使无数游子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培植着落叶归根的心理。在团圆的文化中,包含着对家庭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思恋。追求和谐、期盼团圆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需求,这是中秋节延续千年的根本动因,也是中秋节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所在。
    中秋节俗蕴含着深远的文化意义。文化凝聚功能是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功能,在当代社会中,中秋节特有的、标志性的“圆月”和“月饼”作为团圆的象征已深入人心,中秋节也已经成为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节日。中秋节俗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的和谐精神,在未来社会依然具有满足民众精神追求的意义,在强化家庭和睦、增加社会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挖掘中秋节日习俗的传统文化意涵,激活隐藏在各种仪式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智慧,传承和谐发展理念,使之成为人的永恒的精神追求,对于凝聚人心、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将大有裨益。
    三、社会变迁是促进传统节俗变革的外部条件
    文化是一个开放体,一种文化体系的价值和意义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中。文化又有其自组织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在对异质文化的选择、吸收与整合中不断涵化,各种文化及其特质在特定的“文化场”中不断被创造和淘汰。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每一个民族的节日都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产物,都有它自身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与规律,就社会变迁对中秋节俗的影响来说,最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世俗化和娱乐化两个方面。
    世俗化表现为中秋节俗从神圣祭典走向世俗生活。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与人们的原始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如前所述,中秋节俗中的祭月、拜月习俗产生于古代秋分祭月和祭祀先农的古礼。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信仰成分在现代中秋节中有许多遗存,如祭月和拜月活动在许多地方仍在进行着,但人们已经将活动的重心从信仰转移到社会人事方面,宗教化的庄重祭典逐渐转变为世俗化的民俗活动,人们更看重与情感、人伦相关的家庭团聚,亲友往来。如在陕西西安和山西泽州等地的乡村,现在老人们在中秋节虽然也祭月,但只是摆上少量供品献月,象征性地烧烧香,有些家庭甚至没有燃香炉,拜月仪式越来越简单随意。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南村,一些汉族和藏族家庭虽然按传统习俗由年长的女性进行“完月”(即祭月),但仪式简化了许多。总之,因时代的发展,以“拜月”和“祭月”为中心的神话性和宗教性传统减弱,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拜月和赏月的主要形态。
    娱乐化表现为中秋节俗从个人雅趣走向大众娱乐。中秋赏月习俗从唐初文人雅士赏月吟诗活动发展而来,到宋代演变成为民众竞相买酒宴饮、登高赏月的狂欢节,成为全民性的亲近自然、愉悦身心的娱乐性节日。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宋人过中秋习俗:“八月十五中秋节……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中秋节俗原有的宗教、审美功能逐渐淡化,而娱乐化、商业化功能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中秋节俗通过融入现实文化生活、为民众所共享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节日文化正经受着外来文化和新型工业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节日习俗因此发生变革是十分正常的,这符合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变异的规律。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赓续是人类社会的正道,那些不合时宜、甚至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必然因势改易。但传统节日文化的变迁是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实现的,无论如何变,以人为本的核心、服务大众生活和社会的宗旨、世俗化和娱乐化的趋势不变。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为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